房企区域公司太大太小都有问题!50亿的要合并?200亿的又要拆分?

房企区域公司太大太小都有问题!50亿的要合并?200亿的又要拆分?

7月24日,龙湖集团下发组织与人事变动公告称,因业务发展需要,龙湖集团上海公司与苏州公司正式合并为龙湖集团沪苏公司,原龙湖苏州公司正式更名为沪苏公司苏州事业部。

此前,龙湖集团CEO邵明晓在发布未来五年的目标和路径时,曾提出新房开发销售业务将推行“5、3、2、1、5”战略,最后一个“5”代表的就是消除或合并三年以上销售额仍在50亿元以下的地区公司。

龙湖不是第一家这么干的房企。这让不少地产人忧心忡忡。中小房企容易被大房企吞掉,大房企的“小区域公司”也有被吞掉的风险,还有哪里是安全的?

规模小的区域要被合并,但现实中有些规模过大的区域公司同样因为存在问题,而被变相分拆,区域规模到底多大合适?区域规模的极限在哪里?

01

区域公司规模过小的话

组织效能可能很低

不利于深耕和留住人才

前些年,明源君与业内人士谈起某百强房企。对方说,这公司最近还改名了,升级为集团公司了,但他们就在一个城市,老板开个车溜一圈就能把每个项目看一遍……标榜集团是自我膨胀还是要拓展其他业务。

明源君当时不置可否,毕竟很多规模远不如该房企的很多公司也自称集团。据了解,该房企的产品口碑还不错。由于管理半径小,该公司执行总裁告诉明源君,其可以很方便地出现在各个项目上带人突袭检查。

房企区域公司太大太小都有问题!50亿的要合并?200亿的又要拆分?

一个管理半径小的集团尚且如此,对很多房企的区域公司来说,就更是如此了。大的区域公司可能有几十个项目,小的可能只有两三个,甚至就一个项目的都有。

对于只有几个项目的区域公司来说,管理半径普遍极小,小到骑个单车,小半天的时间就能够把所有的项目视察一遍。

那龙湖为什么还要消灭50亿以下的地区公司呢?要知道,50亿的销售规模,当下可以排进200强的阵营。

对此,龙湖某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调整是龙湖契合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依托长三角城市群,整合资源,大半径的管理更有利于提升组织效能。

明源君注意到,龙湖在2013年进驻苏州,因发展需求从苏南公司独立出来。目前,龙湖在苏州已有5幅储备地块。

龙湖集团2017年的年报显示,去年长三角区域合同销售额为496亿元,其中,龙湖杭州合同销售额达231.76亿元,而同在长三角区域的龙湖苏州公司销售额为27.58亿元、上海公司销售额27.33亿元…

效益不佳的区域成为整合目标是理所应当。

经典管理理论中的“管理幅度”理论认为,一个管理者由于时间、精力、知识、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其所能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随着下属人数的增加,可能存在的相互人际关系数将呈指数增加,信息量和管理难度也是如此,当下属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就超越了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范围。而且越往高层,一个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下属越少。通常,基层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下属不超过15-20人,中层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下属不超过10人,高层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下属不超过7人。

年销售额二十几亿和几十上百亿的地区公司一把手,汇报的对象都是同一个人。必然会带来大量的消耗,降低效率,还不如将小的地区公司合并更省事。

事实上,在当前的形势下,原来规模没做起来的区域公司,现在也很难做起来了。原因很简单,之前市场这么好,在风口上你都没飞起来,现在风停了,你还能飞起来吗?除了集团支持力度上的因素外,也说明原本的运营效率等都较低。

房企区域公司太大太小都有问题!50亿的要合并?200亿的又要拆分?

某标杆房企一地区公司人力总告诉明源君,因为没发展起来,吸引不来优秀的人才,连之前还算不错的人都走了,因为你没有晋升的机会,业绩上不去加薪也难。集团一看你扶不起来,支持力度自然减弱,特别现在融资渠道收紧,成本上升,公司会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支持产出最高的地区公司,最终的结果就是之前差的变得越来越差。

此外,对于全国性的公司来说,基本上每个进入的地区都要深耕。地区公司的规模太小,而且迟迟上不去,会让人怀疑你是否有深耕的意愿和能力。这样,你在与竞品在占领客户心智的竞争种不容易占有优势。

一些房企地方公司是项目制,项目进入使用期,团队就地解散,既然员工不是长期供职于你这家公司,就容易有“临走捞一把”的侥幸心理,滋生很多腐败问题。

龙湖消灭业绩不佳的地区公司就与其战略紧密相关。

邵明晓曾提出,要在集团和城市之间形成“战略共谋”,即城市和集团共同谋划未来几年城市公司的发展战略,明确强化本能力的基础上差异化战略,让每个地区成为“本地化的全国性公司”。

02

如果区域公司规模过大

拆分可使竞争更加充分

规模太小有问题,那是不是越大越好呢?似乎也不是这样子的。规模过大,特别是在短时间内膨胀到超大的规模,同样导致大量的问题。

房企区域公司太大太小都有问题!50亿的要合并?200亿的又要拆分?

先讲一个真实的事情:

前几年,某机构举办一年一度的地产总裁峰会,要求必须是房企集团总裁或董事长才能报名参加。结果某房企一个区域公司的总经理也报名了,工作人员很抱歉地告诉他,你不符合要求。对方非常不高兴,怒气冲冲地说:虽然我是个区域公司总经理,但是我们整个区域的销售规模比很多中小房企整个公司的都大,我们一个城市总管的项目都比很多小房企总裁管的项目多,为什么我就没有资格参加了呢?!

最后,工作人员是这么说的:集团的董事长/总裁,哪怕其所在的房企规模再小,那他也是能够说了就算的……当然,后面那句“作为区域公司的总经理,不管你管辖的区域多大,你也无法拍板就绝对算数”没有说出来…

可以想见,那位被婉拒的区域公司总经理当时肯定气死了。

不过,几年之后,现如今很多公司的区域公司总经理,权力已大为提升。明源君接触过的一些推行跟投的房企,区域层面已经同时集事权、人权、财权于一身。虽然还要受到集团大框架、大原则的约束,但权力已大大增强。

前不久,某房企传出要进行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调整完成之后,总的区域公司数量接近翻倍。这意味着,现有区域公司基本上要一分为二。更夸张的是,明源君得知,有些区域公司会被“五马分尸”(即一个裂变成五个),具体做法就是将该区域下属的城市公司直接升级为区域公司。裂变后,新增的区域公司之间属于平行关系,相对独立,互不负责,均直接向总部汇报。

房企区域公司太大太小都有问题!50亿的要合并?200亿的又要拆分?

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企业填报

为啥这么干?明源君上面提到过,区域公司总的权力太大!

得益于过去几年的大好行情,很多房企业绩连年翻番。随着公司从区域房企走向全国,不少从零做起的区域公司,短短几年已成为一个庞然大物。比如某房企的一区域公司,一年的销售业绩能够排进百强。虽然规模已经如此之大,但该区域总还保持以前的习惯,几乎事必躬亲,每天一大早就有一大堆的人在他办公室门口排着队,拿着文件,等他签字,或者对某个事项做决策。

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当一个区域从0成长到百亿级规模之后,区域总的管理方法依然停留在十亿级别的状态上,必然容易陷入各种事务性工作中而失焦,因为你分配给每件事的时间十分有限。

房企区域公司太大太小都有问题!50亿的要合并?200亿的又要拆分?

美国经济学家尼斯克南认为,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的权力越大,因此官僚机构的目标是机构规模的最大化。

随着其规模膨胀,其势力也越发壮大,一把手管理事无巨细,还可能使得区域的经营变得密不透风。该地区公司最近两年发生了不少质量问题被大规模维权。

这时候,裂变就在所难免——惯常的做法是将城市公司升格为区域公司,同时空降一把手过去。一来可以平衡和牵制原有区域总的势力,二者还可以制造内部竞争。

03

区域公司拆分和合并

都是为了便于管理

扶强除弱是基本原则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不确定的市场和政策中,没有一种战略能够应对所有变化。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实地区公司的整合与裂变,不过是根据外部和企业自身的情况做出的调整,目的都是为了方便管理,不至于失控。地区公司规模过大还是过小,并没有绝对值只有相对值。对一个千亿房企来说,一二十亿的区域公司规模显然过小;而三百亿左右的规模很可能就过大了。

房企区域公司太大太小都有问题!50亿的要合并?200亿的又要拆分?

行业处于上升期时,可以加速区域裂变。过去几年,得益于大好行情,一大批公司的业绩水涨船高。有一些此前听都没听说过的公司,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了整个行业的前列。这些公司普遍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先人后事。

基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上述房企先把组织拉起来,将对应的人招到位。新设立的区域公司刚开始规模也不大,比如某房企,对于新设立的区域公司,人员配备大概在10个人左右,集团给几百万的费用,一年之内要拿到合适的地(拿地的费用由集团支付),否则整个团队就地解散。

在过去几年那样火爆的市场行情下搞拓展,就像在肥沃的土地上种庄稼,随便丢一颗种子都能发芽、开发、结果。自然的,大量被拉起来的区域一级的组织都迅速成长起来了!

即便只有极个别区域真的不行,就地解散,不过是损失了几百万,对房企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甚至都不会造成不良的舆论影响。

因为在一个区域成熟起来之前,其只属于筹备的区域,并不挂牌。若非房企主动对外宣传,一般人都不知道。

这个时候,除了布局从未涉及的区域,将原有的区域进一步裂变也是方式之一。即便在特定的区域和城市,随着区域公司数量的增多,对该地区的研究也就越透,能够覆盖的地方相对来说也更多。

某百强房企老总就对明源君表示,目前公司集团层面的团队已经很强了,但是中层和基层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帅才并不好找,你不能强行让只能管十亿级别的人,去驾驭百亿级别的区域,那会出问题。所以,这个时候,增加区域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由于行情不错,新增区域公司基本都能存活且干得不错。每个区域贡献50亿的业绩,20个区域就能帮助公司实现千亿目标。

另外,就是像明源君上面提到的,当一个区域公司短时期内膨胀得过快,区域公司一把手权势滔天的时候,出于平衡的考虑,需要对原有的区域进一步拆解,强行将区域规模进行缩小或者至少控制其膨胀的速度。

市场不确定性增强时(比如现在),对很多房企来说,更为保险的做法是像龙湖一样,减缓区域公司的扩张速度。毕竟,大部分公司还处于向生存规模(千亿),或者竞争规模(三千亿)冲刺的阶段,要控制风险。

市场大好之时,扔几百上千万出去,布局全新的区域,根本不是什么事,何况成功的概率还很大。现如今,融资成本急剧升高。很多之前从未喊过“高周转”的房企,在高周转成为过街老鼠的当下,都公开要求更快一些。因为太缺钱了!之前没做大的区域都应该消灭掉,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做好几个特定的区域。更别说还要去从未涉足的地方设立全新的区域公司了。

这个时候,即便还奋勇向前的小部分房企,也会注意自身的扩张速度,更倾向于做大现有的区域。

比如,某50强房企的管理层就表示,目前公司还处于爬坡阶段。随着企业区域布局和规模扩大,管理半径也会变大,企业总部已过于臃肿,集团决定将原来的“集团-区域-项目”管控调整为“集团-事业部-城市公司”三级管控。调整之后,集团负责做标准化、绩效、战略等的管理,对区域事业部充分授权。纵然该房企十分渴望弯道超车,但也充分考虑到了扩张的风险,今年发展速度会适度放缓。

房企区域公司太大太小都有问题!50亿的要合并?200亿的又要拆分?

还有些公司无论行情如何,都坚守自己的逻辑。比如坚持城市深耕的美的,在布局上就会适度控制区域和城市布局的数量。

明源君认为,总的原则是扶强除弱,比如消灭规模小的区域公司。至于分拆规模过大的区域公司,则是要让马奔跑,但不能让他成为脱缰的野马。

合并是最直接的除弱了。有些公司则采取降低的方式,每年对区域公司排名,排名靠后的区域会降级为城市公司,不但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拿地,地太多的还要割让给其他区域。如果第二年还不给力,则会被直接拿掉。

部分公司甚至允许区域之间可以打破区域限制,跨区域、跨城市拿地。谁拿到地谁开发,谁有资源谁上,十分残酷。当然,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利是在房企内部形成了非常浓厚的竞争氛围,弊是折腾和内耗比较大。这一方式适合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执行,当提前练兵。市场没那么好的时候还这么折腾,容易把自己折腾得半死不活。(作者:明源地产研究院执行主编 艾振强)

点击下面的小程序,立即体验智慧社区新神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