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

马岁勤十兔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

这是纳兰容若的词代表作。

自惭多情汙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

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是仓央嘉措情诗名句。

男人初读“山一程”,女人乍看“不负卿”,都没有什么不妥处,何来的“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之说呢?

有书君认为:读书不解义,读诗不读人,不算真正的读书。把诗读透,诗便有了诗人的灵魂,会变成气质附着在读诗人身上。

《长相思》两阙词,是纳兰容若27岁随康熙东巡宿帐篷时写下的,距离他离世只有短短三年时间。

27岁正是男人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黄金年龄,而作为皇帝贴身侍卫的纳兰容若却“身向逾关那畔行”,走了一程又一程,塞外的鬼天气不是刮狂风就是下暴雪,搅得人睡不安宁,心中不由自主思念起北京的家来。

堂堂七尺男儿,大学士纳兰明珠的长子,皇族外甥,却生出这样欲言又止、缠绵不尽的思乡之情,未免显得有些颓废、阴柔、阳刚不足,不利于生发男人的豪迈之气。

男人被附着过多这样的“哀感顽艳”、悲观压抑的气质,就会丧失应有的进取心,少了几许担当,多出几分“娘”气。

另外,读纳兰容若有些不吉利。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容若二十岁娶妻卢氏,夫妻二人情深意重,卢氏不幸早亡,令纳兰容若饱受思念之苦。 他留存于世的三百多首词令,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就有五十多首。

常常思妻,泪湿枕巾,披衣下床,想画一幅肖像与她重逢,无奈“一片伤心画不成”。窗外传来比翼鸟的叫声,和着房檐下的风铃,听得人痛彻肺腑,无处安放那颗孤寂痛楚的心。

情深不寿,1685年7月1日,纳兰容若英年早逝,享年30岁。

因此,男人不能附着一个短命英才的灵魂,造就不寿的命运。

就在纳兰厌倦“山一程,水一程″的长途跋涉时,西藏发生了一件大事,五世***喇嘛圆寂了,他的转世灵童即将诞生。

这个转世灵童就是仓央嘉措,他流落民间14年后才剃度出家行坐床之礼,被夹在各教派的政治斗争漩涡中,留下近七十首情歌后消声匿迹,成为百年之谜。

仓央嘉措的诗情意缠绵,情理通透,不但在中国藏、汉、蒙等各民族间脍炙人口,也受到英、法、日、俄等各国人民的欢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广泛传诵。

那么,女人为什么不适合读仓央嘉措呢?

仓央嘉措既不想污染梵行又不愿错过美人,显得活佛对爱情那么义无反顾。女人本来就是一群感情动物,会以活佛的诗为动力,更加坚决地投入到飞蛾扑火式的爱情中去,有时缺乏理智,有时还会做出有悖伦理的傻事来。

加之流存于世的“仓央嘉措情诗”真假难辨,女人把假手之诗当成追求爱情的圣经,再断章取义,把活佛的劝世歌作为情歌传唱,可真是亵渎了佛意、增加了罪过。

细想起来,“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正是读过他们的男男女女总结出来的心语,不是读至情深处,断然说不出这些话来,然而说出来,为时已晚,想读的人还是必定要读的。


有书共读


纳兰容若的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和仓央嘉措的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两句诗令无数的人喜欢,所以早已经成了经典名句。

我们先来说一下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嘛,是

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在康熙三十六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在康熙四十五年的押解途中圆寂。

可以说,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他的一生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


比如:“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

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

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 ”


这首诗表现了真挚的爱情,又充溢哲思情趣。

再比如: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与玛吉阿米的更传神,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权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可以看出,仓央嘉措的诗歌大多是描写爱情的,诗中有初识的羞怯与两情相悦的欢欣,也有失之交臂的感叹,亦有对于负心背离的怨尤, 更难得可贵的是,诗中还概括出丰富的人生哲理, 给人以智慧的启发,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对生活热切追求,以及渴望真挚美好感情的心情。

我们再来说一下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清朝初年词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

纳兰容若写了许多缠绵悱恻,哀卓思念,寂寞悲凉的诗词。

比如: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 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
  •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 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
  •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
  • 背灯和月就花荫,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销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 一心待来生,愿来生再续未了缘,可有来生?
  • 纳兰爱妻早逝,而他缺一生痴情重意,于是对亡妻的日夜思念,始终是他短暂的一生挣不脱的枷锁。

原来,纳兰容若在十九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结为秦晋之好。婚后,夫妻异常恩爱。但是,三年后,卢氏因难产去世。因感情太好,纳兰一度陷入无尽的忧伤之中。并且终其一生,都没有从忧伤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八年后,自己因悲伤过度去世。

但他短暂的一生,却是清初最有名的词人。他的词中,充满一种忧伤的气息。他的作品集中,不断出现“亡妇忌日”,这样的字眼。在卢氏死后的大概每个忌日,他都处在一种伤痛的情绪之中。所以他的诗词都是哀伤凄凉的。

纳兰容若的词是如此悲伤,如此的伤春悲秋,如此的充满了疼不欲生的感觉,所以才有了:男不读纳兰容若的说法吧。或许男子读了会深陷悲伤之中,无力进取奋进,或沉湎于感情之中。因为人们都认为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是坚强积极的。

所谓女不读仓央嘉措:

我想可能是因为:仓央嘉措的诗,体现了男女爱情上的大胆,感情的热烈与强烈,与宗教伦理上的叛逆。是恐怕那些涉世未深的心少女,过早过多的陷入感情之中,不能自拔,从而迷失了自己,忽视了现实的生活。



其实,纳兰词、仓央诗都显示了人性中的至性至情,至真至美,是中华文学的魁宝,任何人读了否提升自我之灵魂。话说,好书不如无书,再好的书,再精粹的文化知识,也有偏暗的一面,只要不过分沉迷其中,都是有益无害的。


超能古博士


这个说法头一次听说,我是既读纳兰容若,也读仓央嘉措,至今尚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都是至情至性又才华横溢的男子,都是清朝康熙间的人物,仓央嘉措出生的时候,纳兰容若还有两年就要离开人世。一个是清朝权臣大学士明珠的长子,一个是西藏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喇嘛。


纳兰的一生痴情重意,对亡妻的思念,始终是他短暂的一生挣不脱的枷,这些也贯穿了在他的词里: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 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
  •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 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
  • 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 你挑灯回看,我把箫再叹。
  •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
  • 背灯和月就花荫,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销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 一心待来生,愿来生再续未了缘,可有来生?

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以宗教领袖的身份却违背常情的,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狂妄缠绵的情诗。仓央嘉措最后还是成了政治的牺牲品,结局或生或死或流浪竟是不详。不过他的诗歌却是流传了下来: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与玛吉阿米的更传神,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权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纳兰容若的痴情,仓央嘉措的不顾一切,都是值得欣赏的。我想男人即使读了纳兰,也未必就会变成情圣;而女人读了仓央嘉措,也未必就会离经叛道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所以无论男女,想读就读吧,大可不必担心。


从不穿靴子的猫


我来给大家说说我的看法吧,不太成熟,请见谅。


第一,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男不读纳兰容若”我们就好解释了,我们做为一个有志青年,应当发奋读书,考取功名,立志报效朝廷,有功于社会。古人语“.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马革裹尸战死沙场的气概,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纳兰容若的词充满了对人世的厌倦与悲观,不愿报效祖国为百姓分忧,为朝廷立命。整天浅斟低唱艳词淫曲,消磨意志,男人如果大量读他的诗词很容易丧失斗志,无病呻吟,厌弃社会,最后郁郁而终。

在这里我举一首为例,请大家品析: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代: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全词情景相生。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产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故能动人。

请问这种诗词男人一味的吟诵,沉浸在其中,会有什么后果?

第二,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1683.03.01-1706.11.15),门巴族,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废,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圆寂。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

其诗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大胆的写实性。仓央嘉措是宗教领袖人物, 但他敢于写出自己的现实行动、 内心感受和生活理想, 突破了宗教对人性的束缚, 大胆地向传统势力挑战, 表现出巨大的勇气。
  2. 真挚的情感性。仓央嘉措的诗歌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诗中有初识乍遇的羞怯,有两情相悦的欢欣, 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坚贞,也有对于负心背离的怨尤,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生活的热切渴望与真挚追求。
  3. 深刻的哲理性。仓央嘉措的诗歌, 有不少在叙事的同时,概括出丰富的人生哲理, 通俗中透着深刻, 给读者以启发。
  • 到这里我们就能很好的解释“女不读仓央嘉措”,中国传统社会所倡导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我们都是耳熟能详的,这说明什么,这些东西都表明了,在“夫为妻纲”的专制之下,传统女性已沦为男人的附属品。要求女人对我们男人绝对的服从,工于女红,相夫教子,不能有二心。而仓央嘉措的诗词充斥了大量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可以抛弃一切,可以全然不顾。如果女子大量诵读仓央嘉措的诗词,是从思想上动摇他们的意念,使得他们产生非分之想法,这种行为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等等。所以说不让女子读他的诗词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作为旧社会的女子,不能有冲破旧观念的思想萌发。
  • 在这里我同样巨个例子,大家自行品析:


  • 自恐多情损梵行, 
  • 入山又怕误倾城. 
  • 世间安得双全法,  
  • 不负如来不负卿.
  • 此诗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今生不能完满,来世生死相依的决心,
  • 传统女子读到此诗,是否会铤而走险呢,放弃已有的一切去追求心中的完满呢?不得而知。

危楼待伊归


这种提问,变着法儿地誉美两位年轻的诗人。

诗词到清代又涌起一座高峰,词人词作词论均胜于明代,被称为文学史上的“词之中兴”,最有成就者当属纳兰容若。梁启超赞美纳兰:“容若小词,直追后主。”纳兰容若感情丰沛,才华横溢,在词创方面极有建树,他的悼亡词写得哀感顽绝,催人泪下。其所以如此年轻就达到极高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点到了肯綮:“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说白了,纳兰的情感真挚如孩童,而写诗就追求此“纯真”。英国大诗人华兹华斯说过“儿童是我们的父亲”,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诸位设想,大男人读了如此清纯的诗词,钻进去出不来,将何以堪?

仓央嘉措是中国诗史,乃至世界诗史一个另类,一朵奇葩。十七世纪的这位坐床灵童的诗,让我们读来有现代感,他对爱情自由的追求那么狂热奔放又那么缠绵悱恻,他的诗歌有音乐的节奏旋律,又闪隐着佛寺红墙碧瓦的寂美情调,如何不让人心醉,如何不让女士们抓狂?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

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

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 ”

这里有爱的真挚,又充溢哲思情趣。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日 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生 …………”

这种特殊情境下的爱,如大青石缝隙的野菊在风中瑟瑟,美丽醉人。读之,痴男怨女们能不为之倾倒哉?




舒泉S


纳兰容若,一个拥有最美的名字的相国公子。他才高八斗,是“清词三大家”之一,又被称为“晏小山”。正如“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又见柳屯田”描述一般。他是高贵的,天生富贵。父亲是康熙时的重臣,母族是皇室,而他又是御前侍卫。但高贵的血统与身世并未带给他快乐。他的心“常有山泽鸟鱼之思”,对门第身世并不注意,“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纳兰容若与其表妹曾有婚约,“正是辘轳金井,满是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正是在容若还是一个心事眼波难定的风流少年时,初遇自己的表妹,这一切是不可预料的,也是不可阻拦的。只可惜如此美妙的邂逅,不过是昙花一现。短暂的初恋过后,便是表妹的入宫

纳兰的一生痴情重意,对亡妻的思念,始终是他短暂的一生挣不脱的枷,这些也贯穿了在他的词里,纳兰只活了31个年头。31岁,永远年轻。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以他那才情品行谜一样的完美了满汉文化融合之初的历史,才会留给世人“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悬念。仓央嘉措(1683—1706年),为第六世达赖喇嘛,门巴族人,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1683年(藏历水猪年,康熙二十二年)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
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1705年被废,1706年在押解途中圆寂。仓央嘉措是一位才华出众、富有文采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情歌。


最为经典的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词句优美,朴实生动,汇集了仓央嘉措60多首情诗,如今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他的诗歌已经超越民族、时空、国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是“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纳兰容若的痴情,纳兰容若这样多情的男子,为世所稀,但他多情反被多情误。他有着如林黛玉般的表妹,可他们却无法结成连理;容若的心之苦,之后好不容易遇到心爱的妻子,可妻子卢氏四年后早逝;与官氏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更是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而沈宛,一个艺妓,众再有才,也难被主流接受。“曲阑深处重相见......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不论这首词是容若回忆与哪位伊人相处的情景都已无关重要。纳兰容若的爱情随他的心一起埋葬在那不朽的历史长河里。男人即使读了纳兰,也未必就会变成情圣

仓央嘉措的不顾一切,都是值得欣赏的。仓央嘉措身份尊贵,贵为西藏之王,却有一颗不避世俗的心,向往自由、爱情、人世之乐。在佛的世界里,他是一个“异类”,敢于突破世俗。在人的世界里,他被称为“世间最美的情郎”,敢于追求真爱。在艺术的世界里,他是一朵奇葩,写了许多流传至今的诗句和情歌。女人读了仓央嘉措,也未必就会离经叛道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


娱你谈天说滴


 

纳兰性德、仓央嘉措这两位风流才子,可是名副其实的“高富帅”,完全可以靠颜值圈粉,偏偏两位都位高权重不说,而且都才华横溢,又非常多情浪漫,妥妥的实力派啊!

纳兰容若的痴情和仓央嘉措的不顾一切,都是值得欣赏的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男人即使读了纳兰,也未必就会变成情圣;而女人读了仓央嘉措,也未必就会离经叛道。所以无论男女,想读就读吧,大可不必担心。

要想解读他们的诗词,就有必要先了解他们的身世。

1、纳兰性德,字,容若。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家世显赫,官至一级御前侍卫。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后卢氏难产而亡,纳兰思念成灾,寄情于诗词。悼亡之词由此破空而起,达到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再难超越。

 

“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如果没有痛彻心肺生离死别,没有亲历百转千回爱情的洗礼,是不会写出那么多绝世之作的。由于诗词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又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读他的诗,你会感叹世间竟有如此痴情的男子。看多了我们身边太多的薄情寡义,婚外情和众多附加值的“两情相悦”,看看纳兰容若的词,会让我们浮澡的心沉下来,再次相信爱情的美好。

 

纳兰容若的词字字句句情真意切,显现出一种华贵的哀伤,穿透时光,穿透心与心的设防,与你低吟浅唱,感受着关于友情、爱情、仕途路上的无奈,哀怨,和浓得化不开的思念之情,有美好也有苦涩。

 

其实,思念一个人也是幸福的,怕就怕你连思念一个人的心情都没有。那内心真的是一片贫瘠。何其悲哀。

 

纳兰词作现存348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水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喻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淤泥而不染。也是纳兰性德的人生追求吧。

因此他的词作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光彩夺目的。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丽婉约、意境深远。颇近南唐后主。《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发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相当流行。因此,所谓的“男不读纳兰容若”是有失偏驳的。因为这毕竟是人性中非常美好的一种感情体验的写意。如果能深切的体会到了其中真意,那也是一种“懂”。

2 仓央嘉措,门巴族人,出生农奴家庭,原生家庭信奉藏传红教一派。被当时执政的黄教选为五世活佛的转世灵童,14岁之前一直生活在乡村,14岁之后才因为政治原因被接入布达拉宫,当起了名誉上的“雪域之王”。在政治漩涡里委屈失意的生活。

 

 

生活上遭到禁锢,政治上受人摆布,仓央嘉措内心抑郁。在布达拉宫,仓央嘉措受到严格监督学经修道,他常走出庭院散心,但是常常那些随从恳求他继续学习。

 

红教教规并不禁止僧侣娶妻生子,而黄教则严禁僧侣接近女色,更不能结婚成家。对于种种清规戒律、繁文缛节,仓央嘉措难以适应。他14年的乡村生活,使他有了大量尘世生活经历。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索性纵情声色,写下了许多缠绵的“情歌”。这既出于他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也是他对强加的戒律和权谋的故意反叛。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诗歌写的:“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自惭多情汙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三百多年前,这位年轻多情的六世***喇嘛仓央嘉措,从心底,轻轻吟出了这充满矛盾的诗句。他的欢乐与痛苦,无不与他的取舍紧紧相连。但无论偏向哪边,他的生命都注定无法完满。即使是贵为西藏地区神王的***喇嘛,仓央嘉措仍要为他的矛盾与取舍付出代价。

 

仓央嘉措的一生是一个难以捉摸的迷,也是一个永恒不朽的传奇。

既有宗教的神圣、政治的诡谲,又有爱情的凄美、命运的无常。

 

仿佛是一出戏。起承转合,波澜壮阔。半生荼蘼,半生寂。清净而生,清净而去。圆满的却是锦绣的一辈子。也曾在这世间趟过凡心不灭的水,笃定地要去握住那二三女子,去觅罕有的爱。

 

 

他也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他的唯美诗篇感动着后世里的无数男女。

他的诗歌约66首,因其内容除几首颂歌外,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遭挫折时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译成《情歌》。有很多译本流传世界。

 

他的情歌有和谐的音乐美、悠远的意境美、通俗的自然美。

他是世界诗坛上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异葩。

 

其实,纳兰词、仓央诗都显示了人性中的至性至情,至真至美,是中华文学的魁宝,任何人读了都能提升自我之灵魂。话说,好书不如无书,再好的书,再精粹的文化知识,也有偏暗的一面,只要不过分沉迷其中,都是有益无害的。







有书515


我一直信奉开卷有益的原则,对于“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这种话,向来是嗤之以鼻的。还有以前“少不读西游,女不读红楼,男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类的说法,也是不以为然的。我觉得既然要读书,但凡有字的皆可阅读,碰到特别喜欢和优秀的便去精读,阅读多多益善。有些人书没读多少,就开始扣帽子,这个不能读那个不能看的,最终什么也读不好,一事无成。

纳兰容若也就是纳兰性德,颇有才情,特别是作词,别具一格。尤其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已经被人引用的烂大街了。读纳兰的词作,会发现他的词语言优美,格调婉约幽远,颇有前人婉约派的气息。但是由于李煜、柳永、李清照等婉约派大家珠玉在前,纳兰性德纵使天资卓越,也难以超越。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纳兰性德的词作个人情感代入太多,虽然文字华丽优美,格律顺畅,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引用,但大多是咏物伤怀之作,有重复之嫌,总之就是不大气。


仓央嘉措这些年来也是非常的火,说实话,他的作品之前我并没有拜读。现在看了一下,由于他是西藏的达赖喇嘛,尽管是清朝人,他的译作已经偏向现代诗风,词藻十分华丽,感情更加主观直接,诗风热情奔放,虽是出家人最擅长的却是情诗,特别容易感染读者情绪。除了课本上的几首必学诗词,我一向少读现代诗词。对比看来,仓央嘉措的诗词格律更加优美,情感更加饱满,除了仓央嘉措本身,这应该也要归功于译者的高超水平吧。

看了一下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发现两人还有蛮多相似之处,都是少数民族,都算是清康熙年间人,都颇负才情,都享有荣华富贵却都郁郁寡欢,都英年早逝。两人一辈子用金庸先生的话说,是至情至性的人生,两人都是性情中人。

两人的诗词用词华丽,用情深刻,皆具很强的感染力。他们作诗是面向所有人的,喜欢他们的人尽可以大量朗读背诵,何须理会什么男女之别。


一览众河小


没听过有这句话,不知道是我孤陋寡闻,还是提问者无中生有杜撰出来的,我认为无论男女都可以读此二人之诗词。



纳兰性德、仓央嘉措这两位风流才子不仅颜值高,而且也是靠实力圈粉的,解读他们的诗词之前建议先对此二人进行简要的了解。

纳兰者,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学士纳兰明珠之子也。纳兰公子文采举世无双,武艺精湛,为康熙年间御前侍卫,三十而陨惜其英年早逝,但为文学诗词集大成者,现今传世之《纳兰词》清丽婉约、意境深远。



仓央嘉措,门巴族人,六世达赖喇嘛,佛教中人也,因政治失意,而对爱情和自由充满了向往,后因政治事件圆寂在青海湖边。其诗词率性写实、富含哲理,形式多样、千变万化,形成了文风新潮流。



我认为很多人会喜欢这两位,主要源于他们身上传统的中国文人才子的那股气息,不仅颜值担当而且才高八斗,对于爱情抱有幻想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者。


纳兰轩若


看到这个问题,我挺纳闷儿的,为什么男的就不能读纳兰容若,女的就不能读仓央嘉措了呢?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问题可能受“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这句话影响。

这句话可能是从两者的诗词的特点出发说出来的吧,或许有其他考虑。我觉得两者的诗都很棒,无论从情感上,还是措辞上,都值得一读。


读书,读诗词,我觉得没有什么能不能的,关键也不在这里。读不读,或者想不想读都是自己的选择而已。一个人本来就会有多面性,柔软与坚强并不对立,水很柔软,却能击穿坚石,水往低处流,却能汇成一条河,走出自己的路,这就是两面性。因此,读谁的作品,谁选择读都有可能,也不能一概而论,关键的还是在于读书人自己,读书有的放矢,有自己的思考。


你对仓央和纳兰印象最深的诗句是什么呢?来老娜的评论区聊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