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婚俗趣闻

在六七十年代,咱们农村谁家讨个媳妇,那礼节是很多的,也是十分庄重认真的,而现在,随着农村经济的突飞猛进,农民生活的大幅提高,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礼节,习俗也在不断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改变了许多。今天,加以整理,将流传在播州(原遵义所辖)范围的一些婚俗写成文字,以飨读者,让大家穿越几十年前的记忆,一同回味。

一、请媒人

很早以前,农村的小伙子看上了心仪的姑娘,大多不会象现在这样去自由恋爱,而是必须请能与女方家长搭上话的媒婆去说亲,这样,农村有一部分中,老年妇女就有了市场,会在给别人说媒的过程中捞取一些好处。

媒人得了男方的礼物或现金,自然会施展那张口吐莲花的嘴,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方的说成圆的,尽力撮合别人的婚事。

从介绍认识到结婚,每一道礼节媒人都有礼物,而且男方一家人对媒人礼恭必敬,待若上宾。生怕心眼不好的媒人“扯拐”(出坏点子),“崴打”(使绊,让男方多出钱)。那时的媒人在农村很吃香的。

通过媒人三番五次的游说:

男方:这个小伙生得白净,干活扎劲,脑壳好用,家中又如何如何的有钱……

女方:这个姑娘如何漂亮,针线,操家理务样样在行……

一般的媒婆都是能说会道的,嘴里抹了蜜一样,把两个少男少女哄得心花怒放,顺理成章地在她的撺掇下一步步向婚姻的殿堂迈进。

二、三回九转

会面之后,男方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向女方下三次聘礼(既指三回人亲),而每次去送人亲时,根椐家境而言,或多或少。一般情况都是女方的爷爷,奶奶,伯伯,叔叔等必须安排双的人亲(一瓶酒,一包糖)等。

在借这三回九转的礼节中,男女接触的次数多了,来来往往中,男女双方通过这段时间开始了恋爱过程,以前的睹面,其实并未真正了解对方,如果早对上眼的,从而建立一定的感情;若还在犹豫徘徊的,也会产生一些枝节,在这种情况下,媒人就会使出浑身解数,去说服犹豫的那一方,不然,一旦泡汤黄了,她什么好处都捞不上,就会中途变卦,毁弃婚约,这也有很多原因造成的,说白了,也就归结于缘份了。有情者终成眷属,无缘者分道扬镳,另择佳偶,那当然也会损失很多钱财。

播州婚俗趣闻

三、讨庚

三回九转礼毕。下一步,媒人还得跑腿,进行讨庚这个礼节,有的姑娘哭嫁时哭媒人:媒人背上背把瓢,这头吃了那头调(指跑路说话)。其实媒人也蛮辛苦的,因为来来去去的,不知要跑上多少路程。

男方每次去人亲时,女方都少不了返回衣帽鞋袜之礼。三次聘礼周到之后,男方就请先生开庚书,当然,这庚书也承袭了传统文化的渊源,一般是这样做的:

1、先用红纸裁剪成一个信封模样,粘贴得规规矩矩的

2、在信封的正面用正楷端端正正的写上“卜请贵庚”,四个字。

3、再裁一张长方形红纸,以古代竖写格式,从左至右,写上乾,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写上男方的生辰时日,讨庚去女方家,女方的由家长自己填写。

如:乾,坤造壬寅年冬月初八日午时

写好后,选定个干净的日子,再拿着礼物亲自去请媒人。媒人一番收拾,十分认真,再拿着庚书及男方请的帮忙的人,用抬盒抬着礼物,到女方家来讨庚,就是讨女方姑娘本人的年庚生月,有的女方家要压庚,就是女方不开庚书,要晚几天才发庚,这也可能是封建意识的原因,保持几分矜持,生怕别人说,有女嫁不脱。

四、递期

男方到女方家讨来庚书后,一家人开始忙了,得请懂八字的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八字进行合婚,这个合婚,以前也害了不少即将结婚的心仪男女,八字先生说:你两个八字不合,克刑重,不能白头到老,有的一害怕,就真的退婚了,因为谁也不敢将自己一辈子的大事来开玩笑,当儿戏;也有的不信八字先生的话,走到一起,还不是百事大吉,照样生儿育女,幸福美满。

八字一合了几个字,就开始翻通书,选黄道吉日。八字先生选期一般也是有例可循的:

1、二十八宿中值日星宿必须是吉星

2、十二宫神中的批语解释最好是双天双地。

3、不犯什么煞的天日。

4、月尾不用,如三十。

选一个上好的日期,会收别人不菲的费用,当然,也没有人会吝啬花这些钱。将自己未来的幸福寄托于上天的庇佑。

选好期辰,同样又是一番准备,有酒糖,凡是女方的亲戚都要统统安排到位,不得遗漏,最多的有一百多份礼物(人亲)。再写上期单,安排帮忙的人挑着礼物,在媒人带领下去女方递期。

期单的做法大体如下:

1、也是将红纸裁剪,粘贴成信封模样,在正面写上“预报佳期“四字。

2、再裁一张长方形红纸,写上如此内容:

大德望族某府姻亲台鉴:

今以长子,令媛之庚造课如下,定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某星宿,某甲子吉日完婚。长发其祥,百世其昌。

递期队伍热热闹闹的,糖食果品穿戴样样齐,一般要摆三四抬盒(一根竹杆穿着的长方体的吊蓝)喜鹊在房上佳佳叫,婆家递期也来到, 递期了,听到喜庆。递期的阵势和三回九转不一样,递期女方家开着正堂大门迎。正堂镶两张大的八仙桌,等候媒人带着期单和礼品大驾光临,这下婶婶叔叔哥嫂邻居们,都来帮忙,把礼品摆放在桌子上,请祖宗,焚香设案,礼恭毕散祭拜祷告,小女婚期已定,还望祖宗庇佑。

播州婚俗趣闻

五、迎亲

到了结婚的头一天,男女双方的家人都忙开了。男方得早早请吹唢呐,敲锣鼓的进屋,也得早早的杀猪宰鸡,宰鸭置办宴席。请四邻八舍的亲朋好友搬桌弄椅,找炊具等等。女方也得查看早早准备的嫁妆还遗漏什么没有。同样同男方一样置办宴席。早早请七大姑,八大姨的来送亲。

结婚不容易,也不简单,劳心劳力更劳神,一般酒宴结束,早也累瘫了,以前一般的酒宴都是三天。第一天,请帮忙的作准备。第二天,正酒。第三天,复筵,收拾东西回家。三天时间,邻里亲朋,家家歇火做饭,全家老幼既帮忙又吃酒,热闹非凡,不亦乐乎。

先看男方迎亲的准备:

1、置办几架抬盒的礼物,烟,酒,糖,鞋袜衣帽。

2、两只蹄膀,一只鸡,离娘肉,上头肉。

3、花烛,红钱,红包。

4、请娶亲,押礼至亲的两个贵宾。

5、接亲的男,女伴四到八人。

6、提马灯的两个童男。

女方的准备:

1、置办回礼的男方父母的鞋,衣服等,

2、送亲的,押轿的至亲人员安排。

3、请福气特别好的人在指定时间内上头。

4、还得请十几个帮忙的邻居棒劳力抬嫁妆。

一切准备就绪,次日早上,锣鼓喧天,唢呐阵阵,每个都换上光鲜的衣服,高高兴兴行走在迎亲的大路上。

六、结婚

各地婚俗不同,结婚的仪式也五花八门,我们遵义范围的人还是很有讲究的。早上七点左右,帮忙的邻居们也把饭做好,催促大家早点吃饱好去接新媳妇。

接近的队伍行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唢呐声音在山谷中回响,惊起树林的小鸟叽喳乱叫。一行人等有说有笑朝新娘家走去,那阵势是山里人最开心的时光。

远远听见唢呐声,新娘家早早安排管事的人在大门口很远的地方来接,一是装烟倒茶,二是接迎亲的礼物。

这时的新娘在做什么呢?一般都在闺房里嘤嘤地哭嫁:

播州婚俗趣闻

01

(一)哭嫁

楼上点灯楼下亮,我爹抱起账本来算账。

一问小女差哪样,小女啥样都不差。

单差小钱十二千,打发小女是今天。

单差小钱十二文,打发小女就出门。

不要金来不要银,只要我爹话说明。

不要钱来不要米,只要我爹好言语。

注:快出大门时,脚蹬着门坎不肯走,讨打发、讨祝福语。

正月里来是新年,婆家讨庚是今年。

小女初学煮茶饭,兰草开花香满天。

二月里来惊蛰天,婆家讨庚是明天。

万物吐露萌苞鲜,知人待客礼数贤。

三月里来是清明,婆家讨庚闹沉沉。

百草花卉格外新,父母安慰宽女心。

四月里来四月八,婆家讨庚把庚发。

树花稀少翠叶丫,父母为女金钱花

五月里来是端阳,插对金鸡配凤凰。

父亲打货走八方,不辞劳苦办嫁妆。

六月里来天气热,凉扇汗帕手中捏。

出门自有阳伞遮,到家享受香美食。

七月里来七月半,家家祭拜老祖先。

酒肉敬拜列在前,香甜水果请品鲜

八月里来是中秋,团团圆圆赏月酒。

父母身边好自由,还望父母把女留。

九月里来是重阳,闺女房中绣鸳鸯。

绣对鸳鸯戏水长,不留小女守爹娘。

十月里来小阳春,婚期时日渐渐近。

衣笼帐被都备尽,一心只为女操心。

冬月里来冬月冬,钢炭火盆绣房中。

绣花鞋来红又红,还留小女坐一冬。

腊月里来又一年,不留小女在耍年。

脚蹬门槛闪又闪,再留小女耍半年。

进得院子里来,殷切的招待迎亲队伍坐下,装烟倒茶,嘘寒问暖,殷勤备至,生怕礼节不周,多有怠慢。

稍事歇息,宴席上来,七盘八碗,十分精致。常见宴席水八碗如下:

凉菜四碟、烧白、 粉蒸、红炖、清蒸、时蔬炒肉片、回锅肉、汤菜一砵。

一般宴席(不包括凉菜,是七菜一汤)做单不做双,这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乡间的厨师们大都都懂。只是在花样上不断翻新,在保证吃饱的前提下,又不肆意铺张浪费。

迎亲的吃了酒席,就该“交礼“了。女方家长先站在堂屋的右边,知客师请男方去娶亲,押礼的贵宾前去堂屋交礼,娶亲的贵宾一番寒喧客套,推让女方家长站在堂屋左边,双方握手致意,后双双把红钱捧在手中,对着香火,庄重严肃地作三个揖,把红钱烧了,女方的烧在堂屋正中,男方娶亲的烧在大门外,然后押礼的贵宾将礼书呈上点交礼物,礼书一般这样写的:

大德望族某府新姻亲台鉴:

今小儿已成喜课,令媛素仰芳仪,希望茑萝之附,永结朱陈,聊备薄礼,以将迎娶之仪,礼物微薄,不成敬意,恳望海涵体察,查收为敬。礼物如下:衣服,几套……

女方家眷一一清点,整理装置。礼节周全,各行其事。

此时,鞭炮齐鸣,唢呐声声,锣鼓震震。

女方组织人员开始运送嫁妆,箱笼衣柜,桌子板凳,铺笼帐盖,一一由专人负责送到男方。

此时的新娘子,早已哭红了眼圈,粉面含春,红妆淡抹,由一个年长妇女搀扶着准备上轿启程。

当然,抬花轿那时早也没有了,多数是步行,但新娘的兄,弟要紧随前后,叫挡轿或押轿。或许是时刻保护新娘的安全而兴的这个规矩。

蜿蜒的山路上,接亲的队伍多么壮观,唢呐的声音嘹亮而空旷,让辛苦劳作的乡民们心情在此得以欢快的释放。

2

(二)拜堂

接亲的队伍到了男方朝门口,男方早已准备好了美酒迎接,(很早以前叫迎风接轿),凡是女方的亲友都成了上宾,每人都必须喝一杯。那时自家烤的包谷烧好喝不上头,且山里人多数都能喝几杯。女方亲友一般此时都要暂时回避,让拜完堂后才进门。

拜堂可讲究了,首先请的先生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德高望重,福禄双全。

2、家庭和睦,夫妻健在。

3、能说会道,懂得礼仪。

新娘走到大门口,一般不走了,得由结纳婆搀扶进堂屋,分男左女右站定。此时施礼先生清清嗓子,亮开嗓门,高声施礼了:

东边一朵祥云起,西边一朵紫云开,两朵祥云共结彩,中间现出新人来。

鸣炮,奏乐!

行三跪九叩大礼:一拜天地,跪,叩首,叩首,三叩首,新。

二拜高堂,跪,叩首,叩首,六叩首,新。

三,夫妻对拜,跪,叩首,叩首,九叩首,新。

礼毕,男在前,女在后,转入洞房。

长发其祥,夫妻恩爱,天长地久,白头到老。

随着时光的更迭,行三跪九叩大礼被人们加以改革,改成行三鞠躬礼,封建意识逐渐被人们淡化。

入了洞房,结纳婆早也准备了三杯酒,喝一杯酒,说一句祝语,第三杯为交杯酒,喝了这交杯酒,就真正成了夫妻了。

岁月悠悠去,三春草木生,代代繁衍,山村依旧,婚俗在变。这些古老的婚俗虽然有浓重的封建意识,让多少代人沿着这习俗走进了婚姻的大门,繁衍生息。也不能完全否定好的一面。那时的人们循规蹈矩,视感情为第一,视婚姻为庄严,绝不轻言抛弃,绝不轻言离婚。

朋友们,喝了这杯喜酒,让我们一同醉在闹洞房的喜悦中……(罗昌扬 周定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