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病害綜合管理基礎知識系列:氰霜唑、噁唑菌酮和吲唑磺菌胺

葡萄病害綜合管理基礎知識系列:氰霜唑、噁唑菌酮和吲唑磺菌胺

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啶氧菌酯、苯氧菌胺等等,都是以真菌細胞中線粒體上的Qo為靶標發揮殺菌作用的。且個個是經典性殺菌劑,一方面在農業生產中保護莊稼健康生長大顯身手,也同時為商家賺的盆滿缽滿。

市場中除了這些殺菌劑,還有一部分具有呼吸抑制作用的殺菌劑,比如噁唑菌酮、咪唑菌酮、氰霜唑和吲唑磺菌胺。

上篇文章中介紹的那些殺菌劑幾乎都是帶著目的開發出來的。比如嘧菌酯是當時的帝國化學為了開發出一種具有內吸傳導作用的產品而經過精心設計的,巴斯夫的醚菌酯則是利用了它的表面蒸騰再分佈特性。但噁唑菌酮和咪唑菌酮卻是不帶任何預先設計順其自然式的開發出來的。

這次開發起始於德國的另外一個研究團隊,D. Geffken小組,他們以純化學的思路,開發出具有硫代惡唑烷酮結構的先導化合物。杜邦得到了它以後經過3年的優化從700多種類似物中最終開發出噁唑菌酮,並於1996年上市。

噁唑菌酮親脂性超過了醚菌酯,達到了4.7,這造就了它在植物體表面上的良好滲透性,進而有著良好的耐雨水沖刷能力,成為該產品最大的賣點。

噁唑菌酮幾乎不溶於水,20℃下的溶解度只有0.05mg/L,這就使它在植物體內不能移動,沒有內吸傳導性。

噁唑菌酮屬於廣譜性殺菌劑,幾乎對所有的植物病原真菌都有很好的活性,尤其是對卵菌綱病原菌,因為卵菌遊動孢子的釋放與運動需要更多的能量,遊動孢子的發育完整性對能量的供應也非常迫切。

總而言之,噁唑菌酮是一種更適合於雨季使用的、針對多種真菌性病害的、保護性殺菌劑。

杜邦把噁唑菌酮與幾種其它殺菌劑配伍在一起,把它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成就了幾款經典型殺菌劑,與霜脲氰匹配(抑快淨),用於防治馬鈴薯晚疫病、馬鈴薯早疫病、番茄晚疫病、番茄早疫病和黃瓜霜黴病;與代森錳鋅混配(易保),兩種各具特色的保護性殺菌劑完美結合,對多種作物上的真菌性病害有著良好的預防保護作用;與氟硅唑匹配(萬興),不但廣譜且對高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保護和治療作用。

1998年,由安萬特開發的另一個類似於噁唑菌酮的殺菌劑,咪唑菌酮,開始上市銷售。咪唑菌酮的殺菌機理與噁唑菌酮相似,但其水溶性比噁唑菌酮高很多,達到了7.8mg/L,這就使它具備了一定的內吸傳導性:層間移動。

咪唑菌酮是一種具有保護性兼具一定內吸傳導能力,對卵菌綱病害效果突出的殺菌劑,同時對其它真菌也具有一定活性。

儘管噁唑菌酮和咪唑菌酮在真菌細胞中的作用位點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的作用位點不完全重疊相同,但它們之間存在有交互抗性。所以,生產中,這些殺菌劑的使用也不能頻繁的交替重複。

氰霜唑和吲唑磺菌胺也是呼吸抑制劑,但它們在真菌細胞線粒體上的作用位點與上述幾種殺菌劑,也就是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噁唑菌酮及咪唑菌酮的Qo泛醇氧化位點不一樣,屬於Qi抑制劑,即泛醌還原位點。

氰霜唑由日本石原開發,儘管水溶性不算高(0.12),但在植物體內也有一定的移動性,屬於中度層間傳導和治療活性。其親脂性比噁唑菌酮低(3.2),也具有較強的滲透性,耐雨水沖刷。

氰霜唑主要對卵菌綱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較強的活性。針對馬鈴薯和番茄晚疫病、多種作物上的霜黴病等,是一種保護性為主的殺菌劑。

吲唑磺菌胺由日本的日產化學開發,親脂性較強(4.4),耐雨水沖刷,屬於觸殺型保護性殺菌劑,既可以葉面噴施也可以土壤或種子處理,主要針對卵菌綱植物病原真菌,比如馬鈴薯晚疫病、葡萄霜黴病、甘藍根腫病。

據2018年度FRAC殺菌劑名單和網絡上的相關資料,作用於細胞線粒體上覆合體Ⅲ的呼吸抑制劑類殺菌劑有以下品種。

具有內吸作用的:嘧菌酯(先正達,廣譜,種子處理、土壤處理、葉面噴霧)、苯醚菌酯(浙江化工研究院,廣譜,白粉病、炭疽病、霜黴病,葉面噴施)、苯氧菌胺(拜耳,廣譜,稻瘟病,水面使用)、肟醚菌胺(巴斯夫,稻瘟病、紋枯病,直接施用於秧苗箱和水田裡)、啶氧菌酯(先正達/杜邦,廣譜,白粉病、炭疽病、鏽病、蔓枯病、霜黴病,葉面噴霧)、醚菌胺(巴斯夫,層移,廣譜)、氟嘧菌酯(拜耳,廣譜,葉面噴霧)、咪唑菌酮(拜耳,層移,卵菌)、氰霜唑(石原,層移,卵菌);

具有表面蒸騰再分配功能的:醚菌酯(巴斯夫,廣譜,白粉病,葉面噴霧)、肟菌酯(拜耳,廣譜,葉面噴霧)、啶氧菌酯(先正達/杜邦);

滲透性強的:吡唑醚菌酯(巴斯夫,廣譜,葉面噴霧)、噁唑菌酮(杜邦,廣譜,卵菌,葉面噴霧)、吲唑磺菌胺(日產,卵菌,葉面噴霧、土壤處理)。

其它(資料少,細節不清晰):唑胺菌酯(瀋陽化工研究院,廣譜)、唑菌酯(瀋陽化工研究院,廣譜)、丁香菌酯(瀋陽化工研究院)、氯啶菌酯(瀋陽化工研究院,白粉病、稻瘟病)、烯肟菌酯(瀋陽化工研究院)、烯肟菌胺(瀋陽化工研究院)

來源 老趙說農技 趙佔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