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開國皇帝的風頭被嗣位之君蓋過的朝代?

蕭曉四姑娘


文|小河對岸

提起開國皇帝,人們的腦海中很容易浮現出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等詞彙。而對嗣位之君來說,“太祖”皇帝(開國皇帝的廟號,通常為太祖)簡直是神一般地存在。國家每遇重大難關之時,都會到“太廟”祭祀一番,以求“太祖”顯靈保佑。但也有這麼幾個朝代,嗣位之君的風頭卻蓋過了開國皇帝。

其一,北周。北周的實際奠基人為宇文泰,然而,宇文泰也像曹操一樣,並沒有正式稱帝。宇文泰死後,西魏的實權掌握在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的手中。宇文護迫使西魏恭帝禪位於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覺,宇文覺自稱天王,而定國號為“周”,史稱“北周”。按理說,宇文覺也算是北周的開國皇帝了,但卻不過是宇文護手中的傀儡而已,在政治上當然不會有建樹,對後世也幾無影響力。

而北周知名度最高的皇帝,無疑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子,宇文邕聰慧有膽識而性果決,在宇文護的擁立之下,即帝位。隱忍12年之後,終於誅殺權臣宇文護,而得以親攬朝政。此後,宇文邕整頓吏治,改進府兵制,並搗毀各地佛廟、勒令僧人還俗,增強了北周的實力。興兵攻滅北齊,統一了北方,也為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其二,大唐。唐朝的開國皇帝為唐高祖李淵,但李淵的知名度卻遠不如其子李世民。這得歸結於“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奪得皇位之後,自知難以消弭逼父、弒兄、殺弟、屠侄的一系列惡行的影響。而李世民又是極其在乎身後名的皇帝,為彌補其自身的形象。一方面逼迫史官篡改實錄,弱化李淵的開國地位、而將李淵虛化,更是把李建成、李元吉描述得猥瑣不堪。而將取隋代立、平定群雄的功勞攬為己有。另一方面通過一系列勤政、德政的措施,而盡力地成為一代明君、聖君以讓後人淡忘自己的不光彩的一面。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李世民對自己的“洗白”是較為成功,以致很多人誤以為,李淵能成為大唐開國皇帝,全是仰仗李世民的功勞。但如果是李建成正常繼位,李淵的形象肯定不會如此“虛無”。

其三,滿清。滿清的奠基者為努爾哈赤,而入關的首位皇帝為順治。但無論是努爾哈赤,還是順治,其知名度都遠不如康熙。一則,滿清至康熙時期,才實則上完成了一統。二則,康熙的在位時間,實在太長了,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期間最長的皇帝。

參考史籍:《周書》、《新唐書》等等;


歷史聞知社


既然討論的是皇帝,秦始皇以前的就都不予考慮了。

這麼算來,第一個大出風頭、強爺勝祖的嗣位之君,應該是前秦的皇帝苻堅。

知道苻堅的,未必知道前秦的第一個皇帝是苻健——苻堅的叔叔。

如果不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苻堅本來可以走得更遠一些,在歷史上的地位也會更高一些,可惜,晚節不保,淝水一戰,白白成就了謝安的大名,最終丟掉了自家的性命。

第二個,也許要算北魏的孝文帝,北魏的基業其實主要是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跋燾打下的,但結果卻是孝文帝暴得大名。孝文帝做了什麼啦?無非是把都城從平城遷到了洛陽,搞了搞“胡漢合流”,這點功績,他的兩位祖宗地下有知,未必心服。

第三個,應該是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之前的兩個哥哥皇帝,都死在堂兄宇文護手裡,相比之下,宇文邕不但成功除掉了權臣堂兄,還滅掉北齊統一了北方,確實比名義上的北周開國皇帝宇文覺,強得不是一星半點。

但也得說他運氣不錯,遇上的對手不是高洋,多少有點勝之不武。

第四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了。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逼父退位,這成了李世民永遠的心病,所以他一直擔心,後世會怎麼評價自己,“貞觀之治”的名聲,很大程度上就源於這塊心病,他必須用政績來證明自己是個好皇帝,不僅如此,為了讓天下人覺得皇位由自己坐是天經地義的,他還試圖證明,這大唐的江山,本來就是他一手打下來的,也就是說,本來就是他讓給老爸的,用任何手段拿回來,都只是拿回本來屬於自己的東西。

不得不說,他乾得很漂亮,李淵在一般人心目裡,就是靠兒子白撿了個皇帝。

第五個,柴榮勉強能算,他南邊打垮了南唐,北邊從契丹手裡搶回了三關,小試牛刀而英年早逝,加上後繼的北宋對契丹的戰績始終沒超過他,不免讓人對他抱過高的期望和更多的遺憾。他的舅舅後周太祖郭威,就只是個沐猴而冠的軍閥,乏善可陳。

不能忽略的,還有南唐後主李煜,他算皇帝裡走偏鋒的,靠文學出名,風頭無兩;而他爺爺南唐先主李昪,Who care?

最後一位,就是清聖祖康熙了。清朝的開國君主可以有三種說法:草創後金的清太祖努爾哈赤,改金為清的清太宗皇太極,或者入關後的清世祖福臨,但無論哪一位,康熙都可以比一比風頭而面無怍色,畢竟平三藩、收臺灣,都是實打實的功績,如果不是康熙,也許真的就“胡人無百年國運”了。康熙幹得不錯,活得也長,相比元世祖死後,不到四十年時間,蒙元足足換掉了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明宗、文宗、寧宗八個皇帝,就不難發現,康熙的長壽對於清王朝的穩定,起到了多麼關鍵的作用。

所以,讓他搶搶風頭,幾個先輩大約是可以接受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