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站如何推导卫星的飞行轨道

提示:上次课在讲卫星测量时,提到了“反定位”这个概念,即用众多的地面设备反过来可以对卫星进行定位。照此思路继续联想,就可以顺势规划出卫星的“导航路线”,也就是卫星的既定轨道。卫星的轨道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用大数据模拟出来的(本文共1492个字,阅读约需3分钟)。


主控站如何推导卫星的飞行轨道

太空是一个接近真空的环境,里面没有阻力,因此水滴可以凭空悬浮。太空里面也没有氧气,人类进去之后无法呼吸。所以,要实现太空行走,宇航员们要用绳子将自己拴在航天器上免得飞走,同时要穿上厚厚的宇航服并自带氧气。

主控站如何推导卫星的飞行轨道

在太空里,没有像火车铁轨或者柏油马路之类的东西,因此,也就不存在实体可见的卫星轨道。

主控站如何推导卫星的飞行轨道

图中颜色各异的圆圈,是按力学原理计算出来的“虚拟轨道”

工程师在设计卫星轨道时,首先将地球看做一个完美的球体,然后将约束卫星运动的力量指定为“万有引力”——源自于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最后在草稿纸一通演算,卫星的轨道就这么计算出来了,这就是“实验室轨道”。

主控站如何推导卫星的飞行轨道

地球怎么会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这种卫星轨道的计算方法不科学啊!

地球确实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它褪去海水后的模样让强迫症们百爪挠心,它的地心引力分布也毫无规律。

主控站如何推导卫星的飞行轨道

卖家秀(太空鸟瞰地球)

主控站如何推导卫星的飞行轨道

买家秀(脱水后的地球)

GIF

除了地球形状不完美之外,在卫星实际运行过程中,至少还有如下三个因素在诱惑它逃离实验室轨道

①太阳月亮在招手(天体摄动)

:万有引力跟重量有很大关系,除了地球在吸引卫星,太阳和月亮也绝非等闲之辈,它们对GEO卫星的吸引力分别相当于地球的1/6800和1/37;

②大气阻力还存在(大气摄动):LEO卫星因为离地球仅几百公里,那里还有大气层,大气的阻力仍然存在;

③太阳辐射很可怕(太阳光压):太阳表面温度相当高,产生的热浪甚至可以被当做助力航天器前进的“东风”,离太阳最近的GEO卫星,需要与之长期对抗。

主控站如何推导卫星的飞行轨道

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卫星在不同轨道高度受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这些诱使卫星出轨的力量,在航天领域统称为“摄动力”。所以,如果不想被打上纸上谈兵的标签,在计算卫星轨道的时候必须要把万有引力和摄动力先搞清楚。

为什么最开始计算轨道的时候不把摄动力考虑进去?

相对万有引力而言,摄动力比较难以捉摸,它有很大随机性,是好几种外力的统称。研究摄动力吃力不讨好,不如另辟蹊径。

上次课提到:陆海空的多种天线设备可以对卫星定位,主要是测量判断卫星在实际飞行过程中与既定轨道(即实验室轨道)是否有偏离。注意,这种测量是一天24小时不间断进行的,从1989年第一颗GPS卫星发射至今,已经持续测量了29年!面对这些经年累月的观测数据,在这个“流量为王”的年代,还有什么是不能解决的?还要什么摄动力?工程师们吃着火锅唱着歌,看着眼前的观测数据就可以预测出下一秒卫星的动向(偏高还是偏低、超前或是滞后),基本就不需要钻摄动力的牛角尖儿。这,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时代——

用海量的观测数据模拟出一条“大数据轨道”,而这个轨道就比较接近卫星真实的飞行状态。

主控站如何推导卫星的飞行轨道

如果卫星按照大数据轨道飞行,是不是就不用测控了?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实验室轨道和大数据轨道都是对卫星运行状态的预测,绝非真实飞行轨迹,这个“鸡肋”摄动力也不是吃素的,它不会因为人们的忽视而真的消失。所以,卫星的测控工作不能停,一刻都不行。

偏航出轨的卫星怎么才能重新回到既定的轨道上?

汽车改换车道的时候,要踩油门并配合打方向盘,卫星也配备了和汽车发动机功能类似的动力系统——高压喷气罐。因为太空是一个接近真空的环境,轻轻一推就能走很远,所以卫星只需要喷出一点点气体,马上就能回轨。喷气罐的效果,推荐看看2013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片《地心引力》。

主控站如何推导卫星的飞行轨道

该片获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七项大奖。

卫星配备了发动机,当然也要配备“方向盘”,否则喷气罐不知道“何时喷、往哪喷、喷多少”。相关内容请留意下一篇文章《注入站如何控制卫星的飞行姿态》。

总结

I 万有引力和摄动力共同影响卫星的飞行路线。

II 卫星的既定轨道需要在大数据的作用下不断修正。

III卫星携带喷气罐,用于调整姿态重新入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