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大,霸道,小氣……一歲半左右的孩子爲什麼老被貼標籤!

脾氣大,霸道,小氣……一歲半左右的孩子為什麼老被貼標籤!

爸比呀叫的很溜,但是是一個萬能詞

小七還有5天就一歲三個月大了。

從四川回北京差不多一週的時間。

她現在各方面的成長情況是:

  1. 語言:會說爸比喲,媽媽,嘎嘎,哎呀,以及一長段大人聽不懂的話;

  2. 動作:還無法獨自站立,牽著一個手指頭走路起風,學會了嚴格意義上的爬,速度較慢;

  3. 思想:不想要的東西會搖頭並伴隨著不啊不啊;想要的會朝我們伸著雙手一直啊啊叫;會眯眯做鬼臉,音樂一響起來就會跟著蹦躂;

  4. 吃飯:喝奶完全沒有問題,一天三頓,每次150ml,一口悶,中間打斷了就不會接著喝,還是嬰兒時的餵奶姿勢,每次都會留下20ml的奶;吃飯不怎麼吃,這兩天母上大人還在說,沒意思,不吃飯,這也不吃那也不吃(我不想接話)

  5. 睡覺:非常好了,晚上困了,循環唱小星星,拍著就睡,整覺到第二天八九點。

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自己思維和想法的小孩子了。

所以在她不想做什麼事情的時候,表達方式都會特別直接,一是哭和大聲吼叫,二是用身體來反抗。

舉兩個例子:

穿紙尿褲,無論任何時候給她穿紙尿褲,她都會迅速地翻過身體,然後爬著走開。手腳並舞,一分鐘就能搞定的,經常要弄三分鐘。或者是把她整個人放在腿上,固定住,然後再弄。

我忽然意識到拉拉褲的發明實在是太機智了。直接兩條腿套進去,往上一提就好了。拉拉褲跟小內褲,1歲多的孩子好動,紙尿褲貼合度,還有穿戴的便利都不如它。

這個時候就會冒出,怎麼這麼難搞,只要她安靜地待上5秒,就可以搞定了啊!

不要動,配合一下媽媽,2秒鐘就好了……我嘴巴里嘰裡呱啦一大堆,然而並沒有卵用。

搶玩具,早上老媽發來語音,說小七坐到人家的滑板車上始活不肯下來,別人要走了,把她抱下來就開始狂哭,鯉魚打挺,拿其他玩具都沒有辦法轉移注意力。這是第5次,母上大人跟我講,小七出去玩,要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自己的放在拿也不給其他人玩。

老媽經常說,脾氣大,霸道。早上小七搶我手中的筷子,沒有給她,就打了我兩下,黃先生就說你脾氣怎麼這麼大,不能打媽媽。

這兩天聽到“你脾氣怎麼這麼大”太多次了。我們為什麼會覺得小七脾氣大?什麼樣的小七是我們覺得比較乖的?我們這樣說她的時候,她在想些什麼?

我看了魯道夫·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戰》,這是一本講兒童心理學非常易讀的書。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尊重個體,接納個體,信任個體。

反過來看1歲3個月的小七,她正處於,語言爆發期,情感豐富期,社會認知期。如果我們接受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再面對他不知道,不可控的事情會有的表現,是不是就能很好理解她的舉動了。

她用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她的情緒,哭鬧,扔東西,打滾,在我們成年人看來是無理的方式,她並沒有認識到這種方式的不合理。而這個時候,我們的反饋很重要了。

我們習慣性用成人的標準去評價孩子,也就是貼標籤。膽子小,脾氣大,小氣摳門,別人家的孩子又怎麼樣了……

我不知道小七是什麼感受,沒辦法跟她溝通,但我知道這樣隨意評價時間長了會造成認知偏差。如果只是關注孩子外在的比較,沒有去看她作為個體本身的成長和進步,這對她自我的構建會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外部。

所以,請不要給孩子隨意貼標籤,限制她的認知。

那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做又會比較好呢?告訴她事情的真相,比如這個玩具是別的小朋友的,人家不允許,或者不願意給,沒有辦法,哭鬧也沒有用,媽媽也做不到。

反過來,這個玩具是你的,你願意分享就分享,媽媽也沒有權利幫你做決定。

不要因為孩子一哭鬧,就沒有原則地去滿足,多想想背後真實的需求,以及是否要立馬滿足孩子。

這樣經過多次訓練,孩子就會知道,相應的原則,什麼場合該做什麼事情,也就是有規矩就有了方圓,也有了把控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