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了“貼標籤”,這可是個技術活

“爭當白富美,告別矮矬醜”

“你怎麼這麼笨!教多少次都不會”

“現在的90後,自私自利,一點兒都不懂事兒”

“爸媽離婚,所以我就是對感情比較淡漠和無能”


當所有人都說,不要給別人“貼標籤”“下定義”的時候,


效果好不好擱一邊,畢竟…貼完標籤,整齊劃一,整個世界都舒爽了。

方便快捷高效,誰用誰知道。

《脾氣大的人,優點也多》

《和東北人談戀愛是這樣的》

《現代人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天真》

就連文章都知道貼標籤式的標題更有點擊率!


標籤可沒有香臭,只是你不能把自己的香臭好惡傳給它。


貼標籤的時候,實際在做什麼?


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人類發展出一種能力:

將大千世界分門別類地總結規律,探尋事物之間的關聯,賦予各種意義,迅速縮短認知世界的過程。

“貼標籤”能幫助我們最快地給信息分類,同時在認知能力範圍內找到合適的位置,歸檔。

超市購物回來,兩大袋子吃喝用。


蔬菜醬料進廚房,衛生紙牙膏沐浴露進洗手間。

誒?清潔劑放在哪兒?可以去除水垢油汙,好像廚房洗手間都可以,根據清潔頻率,以後放廚房先。


你的每一天,都在根據“貼標籤”來進行信息處理,化繁為簡。


別小看了“貼標籤”,這可是個技術活

沒有足夠時間去了解一個人一件事的完整面貌,迅速抓取你認知內可以分析的信息,用既有概念貼好標籤,歸檔到信息存儲裡。

貼標籤,簡單來說就是:分類,總結,歸檔。

↑ 我就是在給“貼標籤”這個詞,貼標籤。用我的能力範疇的詞彙,最快地解釋它。


別小看了“貼標籤”,這可是個技術活

招聘信息上經常能看到:需本科院校985/211。

985和211皆是人才嗎?並非。只是985和211從大概率已經幫助用人單位做了最難的海選。


但是設置這樣一個簡單的標籤分類,信息篩選的難度下降70%,時間人力金錢成本,節約無數。

標籤好用嗎?簡單粗暴高效。

反對貼標籤,反對的是什麼?


可以理解用人單位為了成本和效率,給畢業生貼上了“985”和“非985”的標籤。

但不認同更深層的意識:“985/211皆人才。”

反對貼標籤,反對的是,把標籤當做真實世界。反對的是,過度簡化、以偏概全。

“她穿那麼性感,一定不是個好女人”

“他比女人還愛惜皮膚,娘娘腔”

“娛樂圈的明星都是暴發戶”

有沒有發現?

我們很容易用標籤去定義不熟悉的人,卻很難用標籤去描述已知信息很多的人。

因為信息越全面,標籤越難用。

~~~~~~~~~~~~~~~~~~~~~~~~~~~~~~~~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如何評價張居正?

“關於張居正,總是有兩種相反的觀點。有的說他廉潔奉公,有的說他中飽私囊;有的說他賞罰分明、公正無私,有的就說是偏袒親友、敵我不分。


張居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哪種評價更為中肯?”


《明朝那些事兒》裡,剛好有一段關於張居正的評價:


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


一句話,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而是一個複雜的人。


標籤解析不了張居正,更沒辦法評價每一個人。

~~~~~~~~~~~~~~~~~~~~~~~~~~~~~~~

你愛的人告訴你,ta愛你,因為你是個女的/男的,你會不會給他一個大嘴巴?


換個方式呢?

“我愛你樸素,不愛你奢華。你穿上一件藍布袍,你的眉目間就有一種特異的光彩,我看了心裡就覺著不可名狀的歡喜。樸素是真的高貴。你穿戴齊整的時候當然是好看,但那好看是尋常的,人人都認得的,素服時的眉,有我獨到的領略。”

雖然不喜歡徐志摩的人品,但他的情書,讓人讀出了意中人的獨一無二。


標籤好用嗎?簡單粗暴高效,但失真。


像高度近視的人摘掉了眼鏡:20米以外雌雄不辨,人畜不分。


再好用的標籤,也抵不過豐富的信息,生動的細節。


別小看了“貼標籤”,這可是個技術活


怎麼樣貼標籤,乾淨又衛生?


1. 多用積極的標籤引導和鼓勵,愛別人,愛自己,愛孩子。

二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於是,政府就決定組織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


為此,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了戰前訓練和動員。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要求犯人們每週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敘述自己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過自新等。


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家信中的內容要求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


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正如他們信中所說得那樣服從指揮、勇敢拼搏。


告訴你的孩子,ta勇敢堅強,善於發現。

告訴你的愛人,ta真誠善良,閃閃發光。

告訴你的朋友,ta幽默開朗,值得信賴。


把最美的詞,送給你認識的人。


2. 貼幾個標籤,用豐富的備註。

相信每一個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朋友都對這道題目再熟悉不過:

”請你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

如果是朱自清的《背影》,我尚且還算輕鬆可以歸納出父愛如山。

可如果在沒有背景的情況下,讓我準確地概括高爾基的《海燕》,是要表達對剝削階級批判的情感???

於是語文書,會貼心地在題目後標一個①,告訴我:1903年,高爾基在彼得堡目擊沙皇軍警鎮壓、屠殺遊行示威的學生後,不僅立即憤怒地起草《控訴政府抗議書》,還寫出《海燕》。

中心思想是不是簡單多了!

雖然不能完全摒棄標籤帶來的便捷高效,但也別覺得能通過標籤完整地認知世界。

如果硬要對一個人/一件事分類的話,那就多蒐集信息多寫幾個標籤,給它一個豐富立體多樣的備註吧!

別小看了“貼標籤”,這可是個技術活

#追光阿山

如果你想摧毀一個人,給ta貼上那些消極悲觀的標籤。

如果你愛一個人,將世界上最美麗的詞彙都變成標籤,送給t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