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報業績預告近八成預喜 化工行業公司占比最多

隨著半年報披露逐漸進入高峰期,三季報業績預告也隨之開始出爐。據統計,滬深兩市已有62家公司披露了2018年三季報業績預告,其中業績“預喜”公司達到48家。從行業來看,半年報“預喜”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化工、電氣設備、電子等行業中。

62家三季報預告樣本 近八成預喜

8月3日晚間,再有多家公司發佈三季報業績預告。其中,中國神華(601088)預計2018年1-9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300000萬元(同比減少5.3%);利達光電(002189)預計2018年1-9月淨利潤3000-3700萬元(同比增長90.14%-134.50%);譽衡藥業(002437)預計淨利潤28707.95-33014.14萬元(同比增長0.00%-15.00%)。

其實,隨著2018年中報披露逐漸進入高峰期,三季報業績預告也隨之開始出爐。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截止8月3日滬深兩市已有62家公司披露了2018年三季報業績預告,其中業績“預喜”公司達到48家,佔比77.42%。具體為“預增”的公司有17家,“略增”公司21家,“續盈”公司7家,“扭虧”公司3家。

這其中,*ST寶鼎(002552)、威華股份(002240)、山東墨龍(002490)、亞光科技(300123)、濮耐股份(002225)、多喜愛(002761)、凱美特氣(002549)、聖農發展(002299)、海欣食品(002702)、泰和新材(002254)、雙象股份(002395)、群興玩具(002575)、東山精密(002384)這13家公司業績預告最大幅度超過10倍。

而當中預增幅度最大的是*ST寶鼎,公司預計2018年1-9月淨利潤2500萬元至3000萬元(上年同期-344.13萬元),增長幅度達826.47%至971.76%。據公司介紹,業績大增一方面是由於去年基數較小,另一方面是國際航運市場的持續回暖及我國船舶製造企業新接船舶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增長,而對於公司更重要的意義是全年業績大概率將扭虧,有望摘帽。

“預憂”的公司中,“預減”公司7家,“略減”公司3家,“首虧”公司3家,需要警惕業績風險,另1家公司“不確定”。而在預計業績大幅下滑公司中,海得控制(002184)預計前三季度淨利潤-5000.00萬元至-4000.00萬元(上年同期778.21萬元),下降幅度達742.50%-614.00%,成為“預減王”。另一家預虧公司是金溢科技(002869),預計淨利潤為-1000萬元至0萬元。由此看,海得控制還是 “預虧王”。

盈利方面。海康威視(002415)、東山精密(002384)、聖農發展(002299)、涪陵榨菜(002507)、深南電路(002916)、眾生藥業(002317)及楚江新材(002171)這7家公司預計2018年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超過3億元,業績有保證。其中,海康威視預計淨利潤70.76億元至83.06億元,排第一。

預喜公司化工等行業佔比較高

按行業分類(申萬一級)來看,48家三季報“預喜”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化工(8家)、電氣設備(6家)、機械設備(5家)、電子(5家)、輕工製造(5家)行業中。券商分析師認為,雖然目前已經公佈半年報預告的公司只是“冰山一角”,但依然可以“管中窺豹”。一般來說,同一行業中出現多家公司同時預告業績增長就有一定的代表性,說明這個行業的整體成長性相當不錯。

環保督查力度的不斷加強,推動化工產品漲價是化工行業“預喜”公司佔比最多的主要原因。國盛證券首席化工研究員王席鑫表示,從全球範圍看,2016年起多個化工子行業海外老舊裝置已先後進入老化淘汰階段。國內方面,預計今年供給側改革和環保執法力度會比過去更加嚴格,將加速化工落後產能淘汰,預計整體化工行業將維持較高的景氣中樞。

申萬宏源指出,在基礎化工領域經過此前一輪行業整體低迷的週期性調整,基礎化工產品已經實現了本輪的產能週期性出清,而環保政策的持續施壓和供給側改革的繼續推進,將導致新增產能大幅放緩。該研報認為在未來的三年時間裡,國內的環保政策與去產能調整不會放鬆,因此化工品的景氣週期還將維持較長的一段時間。

隨著上市公司2018年三季報披露的持續展開,部分業績較好的成長股或因此受到資金的追捧。業內人士對《投資快報》記者表示,半年報過後市場目光將轉向三季報。在此背景下,一些三季報預增股或受到主力資金追捧,目前不妨適度潛伏。不過,在挖掘預增品種的同時,不能只看重預增幅度,更要看重行業趨勢和成長延續性。

而在投資預增股時,市場資深人士建議最好遵循如下兩個原則:首先,為了保障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投資者要先剔除一次性收入,畢竟這類收入增長對公司的發展影響有限。其次,業績的增長要確實對公司經營的改善有貢獻,所以投資者要剔除去年同期基數過低的公司。這類公司雖然看上去增幅巨大,但由於此前基數太低,所以這類業績增長也不能有效地反映公司經營情況。

本文源自財富動力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