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紀念感恩 爲了新時代的奮進前行

蓉平:紀念感恩 為了新時代的奮進前行

明天,汶川地震後的第10個紀念日將如期而至。

十年,國人從沒有忘記這一個時刻: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北緯31度,東經103.4度,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震級8級,烈度11度,巨大震動在10萬平方公里的區域瞬間釋放。

川之傷,國之殤。

用什麼祭奠?為什麼紀念?10年來,每一年的同一個時刻,同一個話題,始終牽動人心。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穿越歷史的行進中,難免遭逢許多苦難的時刻。然而,對於一個有著強大再生能力的偉大民族、偉大國家而言,這樣的苦難,從來都不是終點,而往往意味著一個全新的起點。

10年前,黨和國家對災區人民許下莊嚴承諾:讓災區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而今,這一莊嚴承諾已經在災區化為現實圖景。5月7日,四川省統計局發佈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災區經濟發展相關數據:10年來,災區上下穩中求進追趕發展,經濟增長速度始終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總量穩步擴大,經濟發展成就顯著。龍門山脈,新農村欣欣向榮、新園區充滿勃勃生機、新民居鱗次櫛比。

山清水秀,美麗和諧,一個錦繡天府,重新矗立人間。

十年前行,“人民至上”是最彰顯價值的指向,國家力量是最可依靠的保障,偉大民族精神是最強勁的動力。

難忘記,災後“第一時間”發出的中央指示,“第一時間”奔赴現場的救援力量……一個個“第一時間”,闡釋著我們黨“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體現了我們國家視民如傷的崇高理念;難忘記,是政府與民眾的良性互動,形成戰勝災難的強大合力;難忘記,偉大民族精神,蘊藏於千里馳援,凝結於心手相連,體現於大災過後的執著前行。一個國家的繁榮,離不開人民的奮鬥;一個民族的強盛,離不開精神的支撐。正是這種精神,使災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鉅變,創造了涅槃重生的人間奇蹟,也成為災區人民在新時代高歌行進的根本力量。

十年前行,痛定思痛之後的奮起,帶來社會的全面進步。正如恩格斯所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

10年前,地震能否預報是一個焦點話題,10年後,由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組成的地震預警團隊,已在我國建成了220萬平方公里的地震預警監測網,使我國成為繼日本、墨西哥之後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

10年前,泥石流、堰塞湖、山體滑坡等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曾讓人們無比揪心,10年後,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已完成諸多山地災害科研項目,並創新地提出一系列快速評價判斷堰塞湖危害的應急評價方法;

10年前,災區橋樑隧道的大量坍塌,曾讓部分災區成為“孤島”,如今,地震後建設的四川境內首條高鐵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鐵路,已歷經雅安、九寨溝等多次地震考驗;

10年前,災區一線突然湧現的大量傷者,使“災後救治”成為中國醫學界的重大課題,10年後,我國災後應急治療模式更加科學規範,災後綜合治療手段更為豐富。就在5月5日,全球應急醫療救援再添中國力量,成都的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四川)正式通過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認證,成為全球第一支最高級別的非軍方國際應急醫療隊,同時也是中國第一支、全球第二支國際最高級別EMT Type 3的國際應急醫療隊。

經過苦難的洗禮,前進的,不僅是防震減災科學技術前進的腳步,還有共同應對災難的社會應急機制,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志願力量的成長。

“5·12”大震後廢墟上立起的志願者豐碑,是汶川地震一筆重要的遺產,其後10年,志願者成為抗震救災、災後重建的一支重要力量。2005年,成都出臺地方性法規《成都市志願服務條例》,這在西部是第一。2009年,出臺《成都市突發公共事件志願服務應急預案》,這是全國志願服務領域的第一部應急預案。截至目前,在成都志願者官網註冊志願者超過200萬,志願服務隊伍達2萬餘支。10年來,成都大力弘揚志願精神,打造“友善公益之城”,志願服務組織體系不斷完善,志願服務組織和志願者規模不斷擴大。眼下,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推進誠信建設和志願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成都正進一步探索新時代志願服務的創新模式,完善成都市志願服務組織體系,壯大志願服務組織和志願者規模,提升志願服務發展水平。

十年前行,“感恩”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成為災區重建的極大動力。

5月9日,成都舉行對口援建感恩致謝座談會,這是成都紀念“5·12”汶川特大地震10週年的一個重頭活動。

永難忘,面對艱鉅繁重的重建任務,黨中央、國務院及時作出了由發達地區“一省一市幫一重災縣(市)”的重大決策,開創了中國特色的災後重建模式,開啟了中華民族共御巨災的一大創舉;永難忘,18個對口援建省(市)共實施3668個對口支援項目,投入對口支援資金784億元;對口援建省(市)與四川省共建產業園區24個,投資48億元,落實項目503個。全國各地人民心心相印,心手相牽,共同譜寫了一段血濃於水、共建家園的悲壯詩篇。正如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在座談會上的感言:回首災區從悲壯走向豪邁的卓絕歷程,令人震撼的奇蹟背後,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英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蘊含的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美德,彰顯的是四海同心、不可戰勝的中國力量,體現的是堅韌團結、砥礪奮進的中國精神。

紀念,是為了奮進前行。

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0週年,也是改革開放40週年。當前,成都正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學習新思想踐行新理念建設新天府;準確把握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要求,堅定實現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目標;準確把握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重大要求,堅定不移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準確把握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的重大要求,切實提高超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

把新發展理念深深鐫刻在蓉城大地上,把城市之問、民生之問、機遇之問轉化為成都絢爛多彩的現實圖景。

新天府,再出發,仍需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就在對口援建感恩致謝座談會上,成都提出,對口援建幫助災區建設美好家園,建立起了雙方割捨不斷、攜手發展的深情厚誼。新時代成都擔當國家中心城市使命,奮力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要以此為紐帶,用好“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城市群建設等國家戰略實施重大機遇,大力深化區域合作,創建東西部和城市群合作的典範,助推區域協調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積極力量。

回首過去,放眼未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堅定話語更使我們充滿信心:“只要精誠團結、共同奮鬥,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實現夢想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