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共建共榮是城市與大學走向美美與共的新邏輯

都說“大學因城市而興,城市因大學而盛”,但大學與城市如何由“各美其美”走向“美美與共”?

6月13日,成都市人民政府與四川大學簽署協議,雙方將在前沿醫學研究中心、技術交叉與轉化中心以及大型綜合博物館等深化合作,共建世界一流大學,助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四川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共同見證了這次簽約。

蓉平:共建共榮是城市與大學走向美美與共的新邏輯

觀察發現,此次合作醞釀已久。今年4月26日,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就曾率領成都市6位市委常委和多個市級部門負責人前往四川大學探討會商,並達成初步合作意向。此次會商的主題是“城市與高校共建共榮”,主要目的是如何讓成都與四川大學在2016年簽署的幾個戰略合作協議中的內容加快落地實施。值得關注的是,有媒體在報道中提到:“雙方對照共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不約而同地用了‘反思’這個詞。川大的優勢如何轉化為城市的生長力?成都能為川大做什麼?如何認識城市與大學的共生關係?…… 最終,經過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座談,讓雙方在合作共建的路上邁出實質性步伐。”而6月13日簽署的協議,正是雙方戰略合作實質性落地的標誌。

城市與大學的共生共榮,並非與生俱來。早期,大學與城市在管理體制、心理空間和資源交流上基本上相互隔離。哪怕是世界上最早的兩所古典大學——博洛尼亞大學與巴黎大學,儘管空間上處於巴黎市中心,但幾乎不受城市的管理與制約,實質是一個實行自我管理的自治機構,成為城市中的“象牙塔”。但隨著知識經濟發展,大學與城市間的關係逐步邁入了共生共榮的新階段。城市發展迫切需要高校提供人才、智力的服務與支持,而城市發展能級的提升,同樣也為大學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文化和專業市場的保障。

現在,世界城市與一流大學共生共榮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都有世界一流大學群與其交相輝映。研究也證明,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與城市化進程之間存在著高度互動,城市的發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大學的辦學質量。全國100多所“985、211”大學集中在近40 座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8個城市佔據了68 所。而在最新的 2017 年城市競爭力榜單中,這8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三大指標基本都位列全國前二十名。某種程度上,大學的教育水平映射出城市的品位與競爭力,城市的發展水平影響著大學的資源與影響力。城市與大學,勢必在互動合作中休慼與共、相得益彰。

此次成都市與四川大學創新性地提出了城市與高校“共建共榮”的新邏輯。從“共生共榮”到“共建共榮”,一字之差,折射的是一種更加積極、主動、務實的姿態。而對於高校與地方而言,這種積極主動的姿態至關重要。

大學輝耀城市,城市孕育大學。城市與大學,唯有攜手共建,才能發展共榮,由“各美其美”走向“美美與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