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张垣」平津战役之解放张家口(一)

「烽火张垣」平津战役之解放张家口(一)

烽 火 张 垣

张家口地处太行山、燕山和阴山山脉交汇处,是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连接蒙古高原地区与中原的唯一要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张家口这座城市重要的经济、军事、文化地位。翻开张家口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战争史,一处处声名远扬的昔日战场,一座座阅尽沧桑的要塞故垒,一段段气若长虹的长城古垣,诉说着从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战争最后决战期间50多场著名的战事,承载着历代前贤、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丰功伟绩。不忘记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张垣方志按公元纪年梳理了曾在张家口地区发生的重要战事以及相关内容,以飨读者。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张家口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发生了许多重要战役和事件。今天张垣方志向大家推送张家口市第二次解放,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烽火张垣」平津战役之解放张家口(一)

张家口市第二次解放

12月24日,张家口第二次解放。解放张家口战役和新保安战役同属平津战役。新保安战役结束当天,解放张家口的战斗打响。在解放张家口战斗之前一个月,中央军委就开始决定对张家口实施“围而不打”的战略部署,待22日新保安战役结束后,解放张家口的战斗随即打响。

平津战役,是毛主席根据辽沈战役取得完全成功,淮海战役鏖战正酣,华北敌人处于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夹击的威胁,已成“惊弓之鸟”的大好时机,而决定发起的。当时,华北地区傅作义所部有4个兵团12个军52个师计60余万人,龟缩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塘沽、唐山等地,在长约600公里的狭长交通线上,摆成一字长蛇阵,企图“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敌人做出了一个防守的姿态,同时做了撤退的准备,妄图根据形势的发展,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南逃或西窜。这就是傅作义的所谓“可战、可守、可退”的如意算盘。

为把华北之敌稳住并全歼于平津地区,在战役发起前,中央军委就明确指示各部队要采取“隔而不围”“围而不打”,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的方针。遵照军委的作战方针,我军首先以迅速突然的动作,对平、津、张、墉诸点实施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以达置敌欲战无力,欲守无能,欲退无路的境地,造成我军从容不迫地逐个歼敌的有利形势。张家口,是傅作义集团赖以西窜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因此,首先实现对张家口之敌的包围,是关系到平津战役全局的第一步棋,它对于控制平张线,以抓住傅系,拖住蒋系,保障东北野战军主力迅速进入预定位置,有着重要的意义。

「烽火张垣」平津战役之解放张家口(一)

张家口市第二次解放

当时华北三个兵团,第一兵团围攻太原,第三兵团围攻归绥,第二兵团在曲阳地区准备赴太原作战,东北的第十三兵团刚刚进到冀东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敌人决心逃跑的话,我军将无法阻止。11月18日,中央军委电告华北解放军,命令一兵团停止攻击太原,三兵团停止攻击归绥(今呼和浩特市),二兵团准备随时向张家口附近出击,阻止敌人向张家口附近出动,阻止敌人向西逃跑。24日,毛主席指示华北第三兵团“迅速向东包围张家口……。以抓住一批敌人,不使向东跑掉为原则,抓住包围之后不攻击”,25、26日,华北第野战军第三兵团(一、二、六纵)分别由卓资山、官村、集宁分三路东进。一纵以6天行军进抵沙岭子以南及洋河以南地区。二纵以二天半行程抵东洋河、宣平堡一带。六纵以三天半行程到达洗马林区。27日,毛泽东电令杨(得志)罗(瑞卿)耿(飚)率领的二兵团“于十二月一日集中于易县西北紫荆关地区隐蔽待命”。29日,毛泽东在电令中指示:“在包围张、宣之敌后,即应迅速完成阻击工事,务使敌人不能逃跑(注意不使敌人黑夜逃跑),以吸引东西敌人增援。”

「烽火张垣」平津战役之解放张家口(一)

张家口市第二次解放

为了加强我军对敌的包围圈,我六纵先前部队11月29日将洗马林、东洋河之敌地方武装歼灭后,首先包围了怀安城、柴沟堡、周家河之敌。当时,柴沟堡有敌骑十二旅两个连和地方武装一部。郭磊庄、周家河、左卫有敌少数部队,万全有敌地方武装1500人。暂四军主力,暂十一师,暂三十师在宣化、下花园、赵川堡,二一〇师在孔家庄、张家口之间,新三十二师在张家口。11月30日拂晓,我华北一纵渡洋河占领了沙岭子,切断了张宣通道。同时占领怀安、深井。二纵分别歼灭了柴沟堡、左卫之敌。六纵歼灭了万全、郭磊庄之敌。仅一日之战,俘敌2000余人,控制以上各点。形成了对张家口的密集包围。(未完)

(文章摘选自《张家口军事志》《张家口市志》《张家口地方史》《张家口文史·四—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图书资料馆档案资料,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北岳日报》等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