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京城——當年的東單菜市場與東單食堂

忆京城——当年的东单菜市场与东单食堂

上世紀的50年代到80年代,中國還實行嚴格的計劃經濟,居民的糧油、副食品供應全都憑票、憑本,那時的國營菜市場因其貨品全、質量好、信譽高而深受老百姓喜愛。西單、東單、朝內、崇文門菜市場,曾經是北京城內最著名的四大菜市場,這四家菜市場分佈在北京舊城的東西南北,為全市千家萬戶的生活提供服務,也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四大菜市場。

後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品的豐富,超市走入了百姓生活,逐漸替代了菜市場。西單、東單菜市場已經不復存在,朝內菜市場遷址,並改為超市經營,只剩下崇文門菜市場一家獨自守候。現在崇文門菜市場也將搬遷,京城四大菜市場將全部離開它們的“出生地”。

一百年前,臨近“使館區”的東單菜市場(東市場),由法國人管理,當時是京城少有的“高檔購物中心”。

忆京城——当年的东单菜市场与东单食堂

庚子年後,八國聯軍拆除的東單頭條衚衕,南面的空地是練兵場。民國後期疏於管理,有人就在北面沿街用席箔圍起來賣魚,逐漸這裡成了市場。因為賣魚的人多,就叫“東單魚市”。日偽時期,這裡增加了蔬菜貨攤及醬豆腐、金華火腿、南京板鴨等各種貨攤,逐漸成為東城最大的副食、肉食和蔬菜市場。解放後,建起固定大棚,起名叫“東單菜市場”。1958年擴寬東長安街時,進一步把菜市場翻建成永久性建築。東單頭條北側成了東長安街的東單段。

東單菜市場是京城四大菜市場中,建成時間較早的一座。這家菜市場原名東單牌樓菜市,簡稱東菜市,坐落於東長安街的東單路口西北,東單二條衚衕南側。上世紀90年代東單菜市場被拆除,原址上建起了如今的東方新天地購物廣場,東方新天地的東部,就是當年東單菜市場大致的位置。

最初,東單路口還沒有現在這些建築,而是一大片空地,於是一些攤商就在此地擺攤售賣一些蔬菜、日用品還有小吃,當時這裡只是簡單的菜市,沒有什麼組織。東單菜市場的正門朝南開,是一座圓弧形建築,菜市場的中文名稱“東菜市”和英文名稱“EastMarket”(東市場)。下圖是清末東單菜市場北門前的早點攤兒。

忆京城——当年的东单菜市场与东单食堂

上面這張照片大約攝於1916年前後,拍攝時間應該在春天的早上,攝影角度自東南向西北,身著清裝的中國人在小攤上吃早點。東單菜市的正門朝南,上有一圓弧型頂棚,從照片上清晰可見菜市場的中文名稱東菜市和英文名稱East Market(東市場)。

忆京城——当年的东单菜市场与东单食堂

上圖格言碑是1916年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為推行新政而建,建在東單路口的東北角,是個六面體大理石柱,可沒多久即拆除了。 據《北京志副食品商業志》記載,此格言碑是1916年,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為推行新政而建,在東單廣場旁,是個六面體大理石柱,可沒多久即拆除。從上面圖片石碑後面的帳篷式建築看,應為東單菜市場,不過那半圓的拱形門可能是市場東北的小門,大門開在照片左邊的建築南山牆上,因視角的原因攝影鏡頭未能收入。事實上東單菜市場一直是L形格局,其東南角,即格言碑所在位置,開始為空地,後來成了東單食堂,開始二者相連的,後來各自獨立經營了。

忆京城——当年的东单菜市场与东单食堂

六、七十年代的東單菜市場和東單食堂的圖片很不好找,上面這張圖片是在電影新聞膠片上檢錄下來的,是1964年的春節環城賽跑在路過東單時的鏡頭。

據很多人回憶:近百年來,甭管菜市場進行多少次翻建,它南門上的圓弧形建築造型,始終保持著初建時類似火車站的獨特造型。

民國五年(1916年),北洋政府投資1.14萬元(兌換券)建成鐵棚式菜市,交市政公所管理。名為東單菜市場,又稱東菜市。場內設6排,共有78號,以類劃分,依次排列,招商經營,經營的品種有蔬菜、果品、雞鴨、魚肉等6類。

上世紀菜市場,竟然擁有英文名字,是因為1917年,這家菜市場還由法國人管理。這家菜市場是京城四大菜市場中檔次最高的。當時東交民巷一帶居住著大量的外國人,因為這樣的地理環境和居住人群,就產生了特殊的需求,使得早期的東單菜市場除了經營一般菜市場的菜蔬食品以外,還有大量舶來品向來華外國人供應。因為沾了“洋味”,東單菜市場就顯得與眾不同了,成為人們心目中一處“高檔購物中心”,在附近的外國人經常到這裡購物。但是,據說“七·七事變”後,在北平的外國人日益減少,而東單菜市場也因為購物人群的改變,而逐漸演變為純粹的菜市場。1938年起,東單菜市場由日本人管理。

50年代初,東單菜市場經過公私合營,國家將攤商收歸國有,東單菜市場也就成為了一家國營菜市場,正式定名為東單菜市場。東單菜市場內蔬菜、魚肉齊全豐富。在菜市場的室內,每排攤位之間,留有較寬的人行道。

忆京城——当年的东单菜市场与东单食堂

東單菜市場的建築,是一種大開間、高立柱的空間佈局,看上去很像歐美火車站的設計。菜市場與火車站的建築,倒是有一些共同之處,因為這兩處地方都是人流聚集之處,對室內空氣流通和採光有著相同的要求。這種建築便於靈活佈置攤位、櫃檯,完全滿足了室內空氣流通和採光的要求。那時東單菜市場是L形格局,有兩個門,一個門向南開,一個門向東開,這樣便於人流疏散。L形格局的東南角是“東單食堂”(餐館),文革前,與東單菜市場是連在一起的暢空佈局,後來才隔開成為兩家單位。

那時,東單菜市場的主貨場是“回”字形,東門進來是通道,西邊是櫃檯。菜市場中央大廳最具特色,屋頂又高又大,是弧狀的拱形,裡面支撐著巨大的鐵架子,有一扇一扇的大玻璃窗,陽光照進貨場,十分豁亮。菜市場經營糕點、糖果、菸酒、副食調料、豆製品、熟食和南北海味等,品種豐富。菜市場裡的鮮活水產也不少,白瓷磚池子裡有帶魚、平魚、黃花魚,一塊錢四斤的海雜魚,還有鮮活的甲魚、鱔魚等,大病恢復的、南方人饞這口兒的,都是一早兒奔這兒準買得到。

忆京城——当年的东单菜市场与东单食堂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東單菜市場率先售賣盤菜,就在大廳南面的賣鮮肉的櫃檯,有葷有素,肉絲、肉片、肉丁、青菜、豆腐、大蠶豆,切好洗淨,搭配好了盛在盤裡,買回家直接下鍋就行,不光方便了下班晚的雙職工,也開創了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

一直到東單菜市場被拆除的上世紀90年代,菜市場的南門上還頂著一個圓弧形的建築造型,保留著它建成初期的模樣。上世紀90年代為了建設東方新天地,整條東單二條衚衕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如同航空母艦一般的現代時尚的購物廣場。而曾經的東單菜市場就只有在人們的回憶中才能找尋到了。

1953年2月,北京東單食品廠在東單菜市場裡設的早點生意很紅火。買菜的人來早了的,可以先在早點鋪裡吃些早點,如豆漿、糖油餅、炒肝什麼的,吃飽了再買菜。買完菜的人累了,進早點鋪歇歇腳,喝碗豆汁兒,吃些薄脆、油條,好不愜意。不過後來東單菜市場不再經營早點生意了,隔開空間,單獨成立了“東單食堂”。

忆京城——当年的东单菜市场与东单食堂

下圖拍攝於1972年2月,老百姓聽說美國總統尼克松那天到達北京訪問,北京市民早早就彙集到東長安街迎賓大道上,等待著看美國總統乘坐的迎賓車隊,連東單食堂穿工作服的大師傅都出門迎接尼克松。那時候的迎賓車隊貴賓車有八輛摩托車護衛,整個車隊由十幾輛大紅旗組成,後面還跟著一串吉姆、吉斯和老華沙。

忆京城——当年的东单菜市场与东单食堂

六、七十年代春節前,北京市民都要忙於憑票證購買春節供應的副食品和魚肉大棚生產的新鮮蔬菜,儘管那時人們的經濟條件並不富裕,但是購物本上的東西還是要買齊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並不像電影中楊白勞買一節紅頭繩就能哄著喜兒過年。

那時候的東單、西單菜市場在春節前總是排滿長隊,一家往往要出動二、三個人,分別排不同櫃檯的長隊,一家人排半天隊買齊購物本上春節供應品那還算是幸運的。

1980年,由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試製的豬肉白菜餡速凍餃子開始在東單等六大菜市場出售,不憑本,敞開供應。

1981年,北京居民春節每戶供應4~8元一斤的花茶二兩,大料、黃花、木耳各一包,大白菜20斤,一斤糧票豆腐及一斤糧票豆製品。部分小吃店增添了平時不供應的“蜜三刀”等小吃。

1983年,春節所在的二月份城鎮居民每人供應富強粉三斤、小雜豆一斤、江米一斤、花生油4兩、香油一兩、花生半斤、瓜子三兩、麻醬一兩、魚兩斤(定量內每人保證半斤黃魚)。

1984年,全市11個副食店出售不憑本豆腐。

1985年,低度酒、補酒熱銷。多家西餐廳爆滿,新僑飯店等為家宴提供罐裝、袋裝西式名菜。

忆京城——当年的东单菜市场与东单食堂

1989年,26種調味品、14種豆製品、35種醬菜大展銷,北京人過年再不為米、面、魚、肉奔忙了。

80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們走來,家庭主婦們再不用為過年大浣洗累得腰痠背痛,再不用為早早燉好的豬、牛、羊肉變質而發愁。

俗話說,過年過在嘴上。生活在80年代的人們,飯桌日漸豐富起來,開始是定量供應的品種增加,接著是集貿市場恢復。

九十年代,人們平時想吃什麼,到市場上就買,弄得人們反倒不知道過年該吃點什麼好了,票證時代漸漸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轉自新浪博客:ruiren491112

忆京城——当年的东单菜市场与东单食堂
忆京城——当年的东单菜市场与东单食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