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原王朝疆域往往只局限秦初创时的范围,疆域一旦扩大,维持时间则太短?

辉说BOOK


这句话问题很多!

首先,中原王朝从来没有仅仅局限于秦初创时的范围,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向外扩张;

其次,维持时间太短是多短?如果超过100年时间也叫短吗?

在历史上,从秦朝建立之后,历朝历代都在努力向外扩张,主要表现在以下地区:

  • 交趾

前111年,汉武帝消灭南越国,至此秦末独立的两广和交趾地区再次回到中原王朝怀抱。交趾地区是南越扩张的土地,汉武帝消灭南越后,继承了交趾地区,从此交趾成为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直到937年吴权叛乱自立;1407年,朱棣消灭安南国内叛乱势力,再次将交趾纳入版图,但20年后的1427年,明宣宗宣布放弃交趾;

  • 高丽半岛

前108年,汉武帝消灭卫满朝鲜,设置汉四郡,从此将统治力延伸到半岛北部,这一局面持续到313年的西晋时期。此后高句丽崛起,中原王朝在辽东和半岛的统治逐渐消退;668年,唐高宗彻底消灭高句丽,再次将半岛西部北部纳入版图,不过唐朝的统治只维持了13年,此后半岛彻底独立,成为中原王朝第一藩属国;

  • 河西走廊

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从此汉朝设置凉州四郡,占据了河西走廊,此后陇右之地成为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316年西晋灭亡后,陇右之地被少数民族占据;386年北魏建立,河西走廊属北魏,北魏分裂后,属西魏,后属北周。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后,河西之地重新成为中原王朝势力范围,这一局面直到755年安史之乱后吐蕃夺取河西,后张议潮短暂收复;1227年蒙古灭西夏后到元明清,河西走廊一直为中原王朝占据,成为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 西域

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其后经过两汉之交的反复,中原王朝继续控制西域,直到316年西晋灭亡;657年,唐高宗灭西突厥,西域重回中原王朝版图。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侵略西域,792年,吐蕃占据安息四镇,中原王朝再次失去西域;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曾大举西征,粉碎海都的进犯,占据西域东部和南部地区,明朝继续占据新疆东部地区,1757年,乾隆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随后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至此西域彻底回到中原怀抱;1864年,浩罕国阿古柏侵占新疆,1878年到1881年,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主权完整;

  • 青藏高原

609年,隋炀帝消灭吐谷浑主力,标志着中原王朝势力进入青藏高原;635年,唐太宗消灭吐谷浑,和吐蕃开始了惨烈的拉锯战;1068年开始,宋神宗派王韶进行“熙河开边”行动,征服了青海北部地区,将势力延伸到新疆东部;1103年,宋徽宗再次发起拓边行动,收复青海北部,对西夏形成战略包围;

1247年,蒙古汗国宗王阔端和吐蕃萨迦派活佛萨迦·班智达举行了“两洲会盟”,标志着整个青藏高原正式纳入中原版图,其后元朝设置宣政院进行管理;明朝建立后,采取羁縻统治形式;1722年,康熙派皇十四子胤禵入藏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1724年,雍正派年羹尧平定青海和硕特部叛乱,收复青海,标志着青藏高原全境收复;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1792年,乾隆设置“金瓶掣签”制度,对西藏的统治大大加强。

  • 西南地区

汉武帝时期,收服西南夷,东汉时期,收服整个苗疆,从此云贵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738年,南诏建立,中原王朝势力退出云南地区,赵匡胤统一天下时,也放弃了对大理的征伐;1254年,忽必烈消灭大理,从此云贵再次成为中原势力范围;明朝开始,在西南地区陆续开始改土归流,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逐渐加强。


以上地区都是后继王朝疆域超出秦朝的部分,且统治时间超过了100年。在秦朝的版图周边,有两块区域,除了元朝和清朝等少数民族中原王朝,中原王朝始终没有进行有效治理和统治,这就是蒙古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静夜史认为有两个原因:

1、气候恶劣,无法立足

蒙古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在纬度上,都已经超过了40度,气温低导致总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因此这里人口较少,且以游牧或者渔猎为生。

这样的区域,对于以农业为本的中原王朝而言,价值不高,所以中原王朝没有兴趣向此地开拓。

历史上,因为气候条件恶劣,中原王朝除非是为了自卫深入漠北或者东北对少数民族进行打击,其余时间是不屑于踏足这里的,因为在这里作战也极其容易失败。

所以,中原王朝都习惯在这里的南界修筑长城进行自卫。

2、缺乏有效的治理形式

在历史上,除了元朝和清朝,汉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对于这些人口稀少且以游牧或者渔猎为生的区域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

即使霍去病能够震动匈奴王庭,李靖能够彻底消灭东突厥,朱棣能够扫除鞑靼瓦剌,但是因为不能有效占领,因此在得胜后必须撤退,而大军一旦撤退,残余或者新的少数民族就会重新占据这片区域,然后重新壮大成为中原王朝的新威胁。

所以,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是中原王朝不能长久占据北部地区的重要因素。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汉朝武帝时期,中国的疆土大致奠定了现代汉人生活的区域。

目前汉族生活区域主要包括:东到大海;东北到黑龙江南岸;北到内蒙;西北到新疆;西到甘肃青海一带;西藏拉萨等重要城市的汉族人占多数。西南到云南一带;南到海南岛;南沙群岛的定居居民,也都是汉族人。东南到台湾等地。

经过汉武帝开疆拓土之后,汉民族所实际控制的国土面积时大时小,其中在唐朝总章二年(669年)达到顶峰,前后约为3年,面积可达1240万平方公里。由于唐朝人口规模较小,难以维持如此巨大面积的统治,很快在边远之地所设立的都护府如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等都失去控制,逐渐退守。到了唐宣宗时期,唐朝的实际控制疆域只有800多万平方公里,和汉朝控制疆域大体相当。在“中国大通史”中认为元朝在其鼎盛时期实际控制的面积只有700多万平方公里,要比西汉鼎盛时期略小。因为成吉思汗当初把自己的地盘分给了四个儿子,建立了4个汗国,在地位上其实他们都是平等关系,所以元朝的地盘并非最大。

西汉的疆域

清朝实际有效控制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

清朝对蒙古地区的有效控制

清朝以前中国和蒙古基本就是敌对关系,一个骑着马要打过来,一个就修长城,但在清朝就大不一样了。清朝统治蒙古地区达几百年,对蒙古政策既有因袭前代的,也有不同于前代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总结历代封建统治者对蒙统治的经验,始终把蒙古部落看作是一种政治势力或武装集团。清朝,十分重视对民族和边远地区的统治和管理,蒙古部落或因地理相近,或因历史上的关系,尤其重视蒙古地区。

明朝实际控制版图

蒙古部落归附清朝有一个过程,清对蒙政策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其宗旨是不会改变的,是以维护和加强清对蒙古的统治为转移的。总体上对蒙古的政策可以概括为"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这就是说清廷要治理和整治蒙古的政治、礼仪、法制、禁令,但不改变原有的旧俗,即顺其性,又加以限制,使之纳入清王朝的统治轨道。其政策简述如下:

"世缔国姻",这是指满蒙贵族联姻。这种和亲政策与历史上汉唐和亲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的地方,汉唐和亲是单方面的,被动的;清朝与蒙古部落,特别是与扎萨克蒙古,则是双方的,主动的。从皇帝到一般王公大臣,都与蒙古部落女子成亲。文书记载:清太祖众多妻子中有三人为蒙古人,皇太极的妻子有七人为蒙古族,其中孝端文皇后和孝庄文皇后都是科尔沁部女子。据不完全统计,从关外到进关,皇后、皇贵妃、贵妃、妃、侧妃和庶妃等有十五人都是蒙古部落女子。皇女和养女等公"下嫁"给蒙古王公贵族的有三十二人。乾隆皇帝过生日时,前来祝贺的蒙古王公多是他的晚辈,史料记载来祝贺者"率皆儿孙行辈"正是这种情形的写照。

清朝的版图

笼络王公贵族。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给蒙古王公贵族高官厚禄。年班、朝觐、"请安",不吝爵赏。封蒙古贵族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和辅国公以及一、二、三、四等台吉、塔布囊。授以清朝中央至地方的各级军政要职,有尚书、总督、都统、驻防将军等。蒙古的汗、亲王等每年俸银二千两至二千五百两,按二千五百两计算,年俸已超过在京文武一品官的俸银。据乾隆三十一年(1766)统计,清廷对外藩蒙古王公俸银高达十二万两。此外封赏、赐赏花费更大,仅康熙年间,理藩院供外藩蒙古赏赐的支出,每年高达八十万两。通过这种手段达到清朝皇帝"世世为天子,尔等[蒙古王公]亦世世为王,屏藩百世"的目的。

康熙帝玄烨到东海巡视时写的一首诗:

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康熙批评了秦始皇修长城,虽然工程浩大,费尽了民力,但是仍然没有保住天下。乾隆过古北口长城的时候,臣子们的奉和诗中可以看出,如像“奉使蒙恬工力拙,过秦贾传论言该。当时北客难游牧,今日南人任往来”。“即论胜国何能守,说到秦人更可嗤。毕竟成城需众志,皇图巩固在于斯”等等。虽是臣子们盛饰华辞,奉承旨意。但从实践证明,清王朝所采取的这一罢修长城、“政治”统治的政策是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的。

溥仪

清朝版图从康熙之后就开始逐渐稳定,直到鸦片战争割地求和才逐渐国土沦丧。由于清朝对西藏、新疆和蒙古大部进行了有效的统治,这是清朝版图达到鼎盛的重要原因。清朝所实际控制的国土面积1284万平方公里,当时的版图从南占有南沙群岛全部,甚至还要往南,接近菲律宾。北边达到外兴安岭,也就是当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边是大海,西边是葱岭,东北到库页岛,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而且人口在清朝也已经达到顶峰,在道光时期,全国人口竟然达到4.3亿。故此清朝功不可没。


四冥狂客


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实际上秦朝已经把中国适宜居居住耕种的土地全部占领,剩下的土地在古代农耕社会实际上重要性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古代中国边境。北方边境和西北边境是由于降水的多少造成的。西南边境线是由于海拔高度造成。东部和东南是由海岸线造成的。

我们看秦朝的地图,北到长城一线,这一线实际上是

400毫米降水分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 沿西辽河上游、燕山山脉斜穿黄河河套, 经黄河、长江上游, 直抵雅鲁藏布江河谷。400毫米降水线以南、以东,降水充沛,适合耕作,所以我们的老祖先花了两千年的时间从陕西、山西、河南地区一路扩张,早早就把这些好地方都占了并且牢牢控制两年前直到今天。400毫米降水线以北以西,降水稀少,不适合农耕。孕育了许多的游牧民族。汉人却不愿意去居住生活。

所以说,秦朝占领的国土,实际上是中国最核心、最适宜居住的国土。以至于,很多王朝的统治者,自己都认为自古以来中国的国土面积就局限于此。除此之外,都是其他民族的领土。在思想观念上,就失去了开疆拓土的动力。此其一。

其二,其他地方确实很难征服。

1、北方不用说,东北平原、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彪悍善战,居无定所,中原王朝深入草原大漠作战极为困难,即便像汉唐那样打败了游牧民族,也难以长期有效统治。因为蒙古高原降水不足,东北古代天寒地冻尚未开垦,均无法耕种,不能大规模迁徙汉人屯田守边。没有汉人,用不了多久,草原上又会有新的游牧民族崛起,拜托中原王朝的统治。

2、西北新疆地区,沙漠多、绿洲少,很难支撑大兵团作战和长期驻守,除了近代的清朝,古代中国从来没有在这个方向遭遇过外敌入侵,所以古代新疆对中原王朝并没有太多战略价值。而且新疆远离中原,窄窄河西走廊是必经之地,一旦地方切断河西走廊,就掐断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联系,大军孤悬西域,十分危险。唐代,吐蕃就是占领了河西走廊,切断了唐朝中央与西域的联系,进而占领了西域。

3、西南青藏高原,海拔太高,内地人去了很难适应。唐朝曾与吐蕃在青海长期战争,也没能成功。所以长期难以有效控制。直到唐末,吐蕃四分五裂,持续衰落,元朝占领之后,明朝、清朝延续统治,才变成固有领土。

看一下现在中国的人口分布图就明白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好地方,秦朝基本都占领了。剩下的,要么太干旱、要路太远、要么山太高、要么天太冷,要么就是又旱又远又冷,反正是很难占领,就算是占领了,汉人不愿意过去,很快又会丢失。


上将嗳福斯


由于当时科技和制度的限制 1•王朝疆域的维持需要平衡资源的收入与消耗 疆域越大 消耗资源会越多 而王朝获得的资源收益由于运输和制度损耗原因会越少 2•疆域越大 中央的通信越不能及时传达和执行 需要从中央更多授权给边疆大吏 不授权就会失败增多 授权多边疆占有资源多实力强离心力增多 所以在科技进步, 有一个大家都认可 乐意遵从 并能不断复制的制度能让疆域不断扩大 直到遇到另一个强权争夺势力范围消耗资源达到平衡 或者由于达到王朝内部管理的极限而停止。 日不落帝国可以做为参考 3• 地理因素 中原王朝的黄河长江流域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税收的多 没有很难越过的大规模险阻 统一起来比较容易 向东一直是大海 朝鲜北部很多山 一直称臣进供 日本离的太远隔着海洋还有台风 向西是青藏高原和沙漠瀚海 好不容易开辟西域如果中央衰弱很快就丢了 向北苦寒农作物很难生长维持人口军规模 还有蛮族骑兵 向南能到海洋 越南北部多山 而且一直称臣进供 因为科技和制度没发展帮助中原王朝克服这些困难 算起来维持的这个疆域消耗不大 获得很多 再扩大范围就资源消耗 得不偿失了\n\n\n\n


M158092983


这个问题有失偏颇,无论是从疆域面积,还是王朝中央对地方实际统治上来看,秦以后的朝代都是在对疆域和实际统治进行扩大,至清康熙时期达到顶峰。

一是在疆域面积上,我们从组图上就能发现,除了二宋时期,历代都在致力于疆域的扩大。

二是王朝中央对地方的实际统治上,历代都在加强对地方的开发和统治。从历史可知,秦初创时期,其实际统治面积只有原战国时期的各大城市,对一些边远地区(南越地区)虽有征讨,但在实际统治上是采用附属和羁糜政策。而南方大面积的开发和利用是到了“永嘉南渡”时才实际进行,后面到了的唐安史之乱后,南方又迎来了一次大开发,及南宋时期,岭南、福建、海南地区又达到了开发高潮,并奠定了实际统治的基础。

谢谢观看,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三多学历史,聊一聊历史上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三多学历史


古代中国疆域面积主要受地理气候和交通通讯水平制约

首先我们很早就进入农耕文明,肥沃的耕地就是国家的根本所在。古代中原大地以河南、河北、湖北的土地最肥沃,气候条件也最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先秦时期的夏商周都以中原地区为国家的根基,再向四周分封诸侯以达到开疆扩土和固守边疆的目的。

其次,古代的气候由于人口稀少,根本没有工业,气候比想在要冷很多,北方降水也比较充沛。而南方水网密布、湖泊众多以当时的人力资源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

再者,西域远离海洋,南面更是被世界屋脊挡住印度洋的充沛雨水,大部分属于沙漠,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交通通讯设施及其弱后,这也是制约古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先秦时期,中央王朝对诸侯的控制逐渐变弱也是由于地理和交通通讯的制约间接造成的。在隋唐时期,秀才寒窗苦读进京赶考往往要大半年甚至需要好几年往返。

可见,交通对国家疆域如此巨大的国家的制约力有多强。


海狼沃德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秦统一后,文字,度量衡和交通也进行了统一,换句话说,文化统一了。秦全国奖励耕种,历朝历代沿袭了下来。秦北面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新疆地区是沙漠山脉,往南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雨林潮湿瘴气地带。所以这种北边草原高原逐水而居的游牧民族,南边山林密布,不适耕种,没有文字,处于部落时期的少数族群不被中原王朝重视,心里也是看不起的。中原王朝只在乎中原富庶地区,只要不开战,其他落后地区只要称臣纳贡,下跪磕头就好。我那么有钱,认穷人当儿子,显得我大气,随便赏点东西,至于要不要让我的儿子们去那里体验生活还是算了,中原还有很多好地方人手不够。去蛮夷之地干什么。


一棵普通的松树


主要还是移民问题,汉武征服朝鲜半岛,但毕竟移民有限,而东北部落随时可以南下,很难防守,越南也是经营千年,汉族移民都占不了主体,说明再大一统之后国家的政策是有问题的,因为从西周以来,华夷之分不再是民族身份,而是文化,凡事习从华夏文化的民族,都可以成为华夏民族一份子,如中山国,翟国,楚国等最后自我向化为华夏一份子,可面对空前集权的帝国模式时,对于边缘地区,国家就很无奈,因为这时候不可能通过分封来实现民族悄然融合,只能武力征服,所以效果就要差很远,加上汉族一直视这些地区为化外之地,本身也不愿意迁移至此,除非国家强制移民,而越南地区正是秦国南征士兵与当地民族结合才得以留在华夏文化内的,但长时间来移民太少无法完全融化当地部民,就下了隐患


yuone1238


中国人包括各民族,长城是农耕民族私游牧民族的隔离带,不是国界,是一个最智慧的安排,游牧民侵适合在长城以北生存,他越过长城,又不会种田,也没定居,游牧民对土地利用率太低,同样的面积土地能养话的人口不及农耕的十分之一。而农耕民族也不应越过长城去挤压游牧民的生存空间,(打抢劫者例外,打完后还是撤回,主要是农耕民放羊确不如游牧民,也过不了那苦日子。)游牧民非耍逞武力,结果总不是很好,表面上看占了点便宜,实则是以自已的民族消失告终。


周锦康


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强盛的军国主义王朝,整个国家就是一部战争机器,征战四方所向披靡,同时又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秦始皇又雄才大略,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整体上对征服的地区形成了强力的控制,后世各朝崇尚儒道,没有了秦的铁血,对后世新征服的土地采取的更多是绥靖政策,也很少主动大量移民进行控制,从而扩张的效果就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