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 頑強拼搏——《爲奴十二年》留給我們的那些領悟

最近《我不是藥神》火遍全網,豆瓣評分也是遙遙領先,本想抽個時間一睹佳片,卻沒找到合適時間合適場次。卻在網上隨意瀏覽的時候,被另一部電影所吸引,沒錯它就是榮獲第8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的《為奴十二年》,這部影片在第86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了無數人的關注與熱議。筆者一直都知道它的強大魅力,但卻久久未曾觀看。無意中再次瀏覽到該影片,一個人安安靜靜的看了倆小時。

生生不息 頑強拼搏——《為奴十二年》留給我們的那些領悟

故事發生在1841年,居住在紐約州薩拉託加的自由身份黑人所羅門遭兩個白人欺詐並被綁架販賣到南方種植園,一夜之間失去了妻兒、家庭、財產和自由,甚至被剝奪了姓名和身份,開始了漫無天日的奴隸生活。故事的最終,所羅門得到了好心、追求自由的加拿大白人的幫助,經過十二年的苦苦煎熬,終於回到家鄉與親人團聚。

孤立地看,這是一起因偶然綁架事件造成的個人的命運悲劇,但放在美國的歷史長河中,這個悲劇的故事被賦予了更沉重的歷史使命。1841年,這一年距1962年9月林肯總統頒佈著名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佈廢除奴隸制尚有21年之遙,黑奴交易在法律上被許可,黑奴是私有財產在法律被認定。即使所羅門作為自由人,但他作為黑人的人生安全並沒有得到保障,他被綁架和販賣,也是市場需求的必然,是不平等制度的使然。

生生不息 頑強拼搏——《為奴十二年》留給我們的那些領悟

影片中作為黑人的所羅門,從一開始發現被騙、被販賣、被毒打但仍堅持告訴他人自己的真實姓名、自己是自由人、會拉小提琴、會寫會讀……到後來經過無數次皮開肉綻、身邊的黑人同胞被殺等現實,慢慢學會了妥協,學會了偽裝,學會了沉默。前期的他,想要的不是生存,而是生活;後來的他,只想要生存。在殘酷的奴隸主的剝削和皮鞭下,他似乎已認命。看到一同摘棉花的老黑奴死在眼前,埋葬的時候,他再也無法忍受、情難自已和周遭的黑人們一同唱起了悲痛又歡快的輓歌,或許從那時候起,歌聲伴隨著他的靈魂也一起沉入了那漆黑無邊的黑色地底。

面對命運的悲劇,他反抗、他抗議、他想法設法……想出逃,在半道上卻被面前因出逃被絞殺的同胞(白人眼中的物品、附屬物)的慘狀所驚嚇,他也放棄了出逃的想法。想給遠在北方的親友寫信,好不容易以為找到了可以依靠的送信人,用自己拉琴時賺到的所有錢財,設法用果實熬成有顏色的墨汁、用樹枝做成可以寫字使用的“筆”、用千方百計得來的紙給親友寫好信,以為就可以回到美麗的北方家園,卻不曾想又被無良的白人利用,並揭發給奴隸主。慶幸的是,此刻的主人公已經聰明多了,他毫無破綻的將“鍋”推給了那個見利忘義的小人,打了一次漂亮的反擊戰。

在日復一日的勞作與皮鞭中,所羅門像大多數黑奴一樣,似乎已經慢慢接受了自己的命運。但不同的是,只要有任何一絲迴歸的希望,他都拼命抓緊。當在農場遇見擁有平等、自由之心的加拿大白人巴斯(木匠)時,他知道這將是他真正可以抓住的機會,他將自己的悲慘經歷告訴了巴斯,請求巴斯幫他帶信給北方的親友,這請求雖然令不歧視黑人的巴斯害怕、震驚,但內心的良善還是讓巴斯答應了所羅門的請求,並最終幫助所羅門成功回到家鄉。

生生不息 頑強拼搏——《為奴十二年》留給我們的那些領悟

影片中,關於奴隸制度的黑暗、關於人心的殘忍、關於人性的複雜、關於底層黑人們生生不息對生存的渴望,都令人動容。年輕貌美的女黑奴帕特茜,她在棉花地裡一天干的活抵上別人的兩倍,她為變態的奴隸主所愛,因而成為女主人的眼中釘,她生不如死,懇求所羅門將她按到水裡溺死……但悲慘的黑人姑娘卻連利利索索死的要求都沒有能夠實現,作為奴隸主的物品,心靈手巧、能歌善舞的她變成了主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發洩物。

生生不息 頑強拼搏——《為奴十二年》留給我們的那些領悟

影片是根據所羅門·諾瑟普在1853年所著傳記體小說《為奴十二年》改編,也是較真實還原了黑奴在未獲得解放前的悲慘現狀。雖然講述的是美國黑奴的人生,也讓人不由想起我國封建社會、地主階級時期的中國人民,最最底層的人民,他們不也是一樣的命運嗎?我們提倡“人生而平等”,憲法賦予我們相同的權利,但也依舊存在種種不平等現狀,這是任何時代都無法避免的社會性難題。

所幸的是,我們現在的時代比以前任何時代都要好一些,物質生活更充沛、精神世界更多元、享受更多權利、擁有更多空間……雖然依舊有很多不完美或不如意,但確確實實是向前的,我們理應珍惜。

生生不息,頑強生存,野草可以成為人人喜歡的草原,我們努力拼搏,也可以讓人生有別樣的風景!

生生不息 頑強拼搏——《為奴十二年》留給我們的那些領悟


——觀《為奴十二年》有感,謹以此鼓勵自我珍重當下,努力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