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踢中超?摧毁的不仅是职业化足球,也将为体育产业敲响丧钟

国足踢中超?摧毁的不仅是职业化足球,也将为体育产业敲响丧钟

当我们等着看笑话的时候,可能要真的笑不出来了。

没错,我说的正是国足踢中超这一滑天下之大稽的“创意”。当旁观者以为这不过是又一出笑料的时候,种种迹象表明它很有可能被搬上现实舞台,演绎成一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黑色幽默。

不破不立的说法是强盗逻辑

国足踢中超?摧毁的不仅是职业化足球,也将为体育产业敲响丧钟

余华的经典中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结尾,许三观对老婆许玉兰说,“这就叫吊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

这句对白也成为了华语小说中的一句经典。初读之时,无法领会其中蕴含的深意。终于,在国足踢中超这个事情上,让我如醍醐灌顶,一下子就明白了其内涵。

世界杯期间,就有消息传出相关部门提出了一个“国足踢中超”的方案,并让中国足协落地实施。消息一出,民怨沸腾。

这是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其荒诞程度无须赘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这个消息传出之后,我陪一位记者同行去专访俄超主席兼俄足协副主席普雷亚金。在记者的采访提纲,有一个问题就是询问普雷亚金如何看待国足踢中超这一动议。

担任我们翻译的尤里是前俄奥委会新闻官、塔斯社资深记者。出人意料,他并没有向对方询问这个问题。事后,他给我的答复是:“我觉得你给我的问题翻译有误,所以选择性忽略了,国家队踢联赛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啊?”

啼笑皆非,一个职业化联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发生国家队踢联赛的事情,放眼国际足坛闻所未闻。我原以为在舆论的滔天巨浪之下,政策的提出者能够幡然悔悟。

真若如此,善莫大焉,无论多么奇葩的提议,只要没有落地执行,无非就是多了一则笑料罢了。中国足球发展历程中,类似的提议不止一次了,虱子多了不痒,群众早已有了免疫力。

随后更新的消息却并不令我们感到乐观。最新的消息是:U23国家队踢中超,U21国家队踢中甲,U19国家队踢中乙。这让人不禁感叹:被“调戏”的并不仅仅是中超,而是整个中国职业化体系。

政策的提出者似有堂而皇之的理由:既然内行人搞不好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让外行人试试?这是强盗逻辑,不能因为女孩交过几个男朋友或者离过婚,就认为可以摸大腿了。这本质上与“荡妇羞辱”何异?并不是和尚摸得,你就摸得。

所有的消息源都将政策的提出者对准了管理机构,而并非中国足协。这么多年,中国足协在骂声中成长,正在逐渐变得更加职业,断然不会如此开倒车了。何况,这已经不能算是倒车了,堪比坠机了。

但是,总有外行人对内行人指手画脚。此情此景,不仅让人想起许三观对他老婆说得这句话了。

一旦成真将为体育产业敲响丧钟

国足踢中超?摧毁的不仅是职业化足球,也将为体育产业敲响丧钟

为什么一定反对国足踢中超?首先,这无助于国足水平的改善,不需要做过多赘述了,大家心里都明镜一般。

这一政策最大的危害在于将击垮整个中国职业足球体系。中超能有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假赌黑的时代离现在并不遥远。那个时候,职业化足球沦落到过街老鼠的地位,上座率惨淡,央视拒播,行业一片凄凉。

惩治了假赌黑之后,中超重归正途。在发展过程中,虽经历了大跃进,总体上还是走在了正确的轨道上。尊重规律,方种瓜得瓜。

如今中超球星云集,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声誉。U23政策已经是一种倒车了,俄超曾经也想推行类似的举措,但最终还是向足球规律低头了。但是,与国足踢中超比起来,U23政策只能算是毛毛雨,前者将是吞噬中超的惊涛骇浪。

近几年,国企对于足球的热情逐渐减退,中超在资本层面渐渐让渡到私企唱主角。私企投资足球,带有更为明确的功利性。这是一块金矿,他们趋之若鹜,一旦发现只不过是破铜烂铁,一定会作鸟兽散。

国字号球队踢中超,从各俱乐部抽调球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影响俱乐部的实力,也会影响到比赛的质量。

国字号球队算不算积分?不算积分,比赛就沦为了鸡肋;算积分,如何避免让球的嫌疑。球迷该如何加油助威,是支持国字号,还是俱乐部?如果支持任何一方都可以,比赛存在的意义何在?存在的弊病一箩筐,数不胜数。

其结果必然会带来比赛质量下降,投资人撤资,巨星纷纷离开,中超商业价值跳水。循环往复,负面效应几何倍扩大。中超80亿的盛世,以及“世界第六大联赛”的美誉,一下子成为了明日黄花。中国足球人几十年的努力顷刻付诸流水。

更为要命的是,这将是为体育产业敲响的丧钟。在中国体育产业版图中,中超是处于金字塔塔尖的顶级IP,是皇冠上那颗闪闪发光的夜明珠。一旦明珠蒙尘,带来的必将是哀鸿遍野。

顶级IP尚且被行政指令玩弄于股掌之上,遑论其他IP,去行政化只是一纸空谈。投资人是趋利避害的,本身中国的体育产业就在艰难中跋涉,政策扶持都未必能够让他们动心,如此举动只会加速他们的撤离。

而中超票房下降、球员身价下挫、版权价格跳水,将是被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这会间接作用于其他项目或领域。

如此说来,中超的这一变革极有可能成为蝴蝶煽动的翅膀,带来的是一场波及体育产业的龙卷风。身处这个行业中的任何一个从业者都无法成为幸存者。

“何以解忧,唯有开放”

国足踢中超?摧毁的不仅是职业化足球,也将为体育产业敲响丧钟

国足要踢中超的消息甫一传出,行业从业者们变得忧心忡忡,为中超的命运担忧,当然也为自身的前景捏了一把汗。

其实,在政策层面,中超发展却面临着一个极佳的历史契机。前不久,商务部刚刚出台了相关举措,准许农业等22了领域对外资开放,取消了各种限制。体育领域,本身就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更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去迸发出更大的潜能。

世界杯期间,我与体奥动力董事长李义东相聚在莫斯科街头。彼时,国足踢中超的消息刚刚传出。这位年初宣布归隐江湖的足球版权从业者身在世外,心依旧在这片江湖。交谈过程中,他不时发出几声叹息。

他可能并没有在意这些细节,但叹息之声却让我听得尤为真切。我心下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如此吧。

看到商务部为许多领域引进外资松绑,李义东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应该把中超建成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吸引外资来推动足球产业的发展,把中超变成亚洲的英超,在这基础上试行博彩,以甜蜜的税收为国家财政开源,也反哺足球本身,包括青训、女足、基础设施建设等。”

在他看来,中超不应该开历史的倒车,而是顺势而为彰显决心。他希望中超在遵守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允许外资独资或合资的俱乐部成立,直接引进海外成熟机制,成为规范的、与国际接轨的职业大联盟。

据我了解,城市足球集团、谢菲尔德星期三俱乐部都曾有明确的意向进军中超。最后都成为了泡影。如果这些国际俱乐部或者资本集团进来,不仅仅能够产生鲶鱼效应,将为中超带来国际化的规范和标准。

可惜,这世上没有如果。即便他们带着诚意扑面而来,面对政策上的朝令夕改,也会像赵本上在小品《三鞭子》中饰演的角色那样喊出痛心疾首的三个词:”拜拜,拜拜,拜拜了“吧。

“何以解忧,唯有开放”,这是李义东送给中超的8字箴言。不知道话事人能否听得进去从业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呼吁呢?其实,管理机构应该有勇气和智慧去把中超建成响应中央号召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