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归来!看株洲医生如何在非洲救死扶伤

勇者归来!看株洲医生如何在非洲救死扶伤/组图

左起分别为张威、王卫平、潘勇、杨耀永

株洲新闻网7月31日讯(记者 罗春娇 通讯员 宋玺)穿着防弹衣越过封锁线出诊、为艾滋病患者手术、跋涉1千多公里去乡村义诊.......这不是在影视剧中出现的情节,而是过去一年中,市中心医院四名医生在非洲的一些不凡经历。去年5月底,市中心医院派出了四名医疗工作者远赴非洲进行医疗援助。王卫平(队长)、张威参加了第15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潘勇、杨耀永参加第19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近日,这四名医疗工作者载誉归来,向记者讲述了一段惊险而感人的援非故事。

穿着防弹衣穿过封锁区出诊

勇者归来!看株洲医生如何在非洲救死扶伤/组图

王卫平说,他们工作的津巴布韦大学附属医院是津巴布韦最大的公立医院,大约有3个株洲市中心医院大,但是这家医院的设备非常陈旧、医疗水平较低。他们在这里除了看诊、动手术、学术交流外,还需要处理一些突发情况。

勇者归来!看株洲医生如何在非洲救死扶伤/组图

第15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

2017年11月份,津巴布韦正处在政变中,医疗队接到了一名华人的求诊电话。“他因为尿结石,尿出不来,非常痛苦。当时外面全是荷枪实弹的军人,还有坦克。出于安全考虑,大使馆不希望我们出诊。”王卫平说,对于医生而言,病情就是命令,医疗队包括张威在内的4名医生,穿上防弹衣、提上医药箱出发了。

在缺医少药的非洲,医生是非常神圣的。当时,队员们身穿“中国”标识的医护服,获得了交战双方的放行。“不知道过了几道封锁线,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流弹击中。当时那种恐惧感,现在没有办法形容。”王卫平说。

勇者归来!看株洲医生如何在非洲救死扶伤/组图

正在做手术的王卫平

2个小时后,队员们到达病人所在地,马上采取急救措施,病人得以获救。“后来政变结束后,我们又对他进行了内窥镜取石手术,得以顺利康复。”

血液溅入眼睛,服艾滋病毒阻断药暴瘦30多斤

勇者归来!看株洲医生如何在非洲救死扶伤/组图

“黑了,瘦了好多。”张威回国后,同事都表示认不出来了。张威说,现在出去办事出示身份证的时候,也经常被怀疑是否是本人。其实,这次减重,张威经历了一场生死劫。

险情发生在去年12月,那天,王卫平、张威给一名股骨头坏死的病人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中,张威不慎被手术刀扎破了手指,同时眼里溅入了病人的血液。

津巴布韦有1300多万人口,其中27%的民众感染了艾滋病。王卫平说,做手术感染艾滋病,是援非医生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很多患者不知道自己是艾滋病患者,而艾滋病不是津巴布韦的术前必查项目。”

王卫平介绍,“当地的护士十分着急,希望张威停止手术,立即处理伤口,但张威还是执意要把手术做完。”

勇者归来!看株洲医生如何在非洲救死扶伤/组图

手术持续了2个多小时,直到手术结束后张威才接受了伤口清理。不久,一条惊人的消息传来:经检查,病人为艾滋病患者。“最害怕的是家人为自己担心。”得到这一消息后,为了不让领导、家人和同事担心,张威选择隐瞒了这件事情。为了抵挡病毒的侵入,张威不得不服用艾滋病病毒阻断药物,这个药对肝功能损害很大,吃了一个多月,张威通身蜡黄,体重下降厉害,瘦了30多斤。万幸的是,张威得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经后来多次检查,他都没有被艾滋病毒感染。等到多次检查结果无恙后,张威才敢把这次险情告诉家人。

勇者归来!看株洲医生如何在非洲救死扶伤/组图

张威说,援非的经历可以说是完成了他一直以来的一个夙愿。但远在万里之外,对家人有着无以复加的思念。一天傍晚6点多(国内时间晚上12点多),张威接到了妈妈的来电,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这个点打电话,家里不会出事了吧?”电话接通后,我妈妈说特别想我,想到睡不着觉。”回忆起这一幕,张威眼眶红了,哽咽到说不出话来。

“看到他们渴望的眼神,就只想多看几个病人。”

勇者归来!看株洲医生如何在非洲救死扶伤/组图

据了解,津巴布韦就医实行预约制,一般预约流程要两三个月。因此,很多需要救治的病人都没有机会到医院看病诊治,医疗队每一次外出义诊对非洲人民来说都弥足珍贵。“从早上一天亮,就有几千人排队载歌载舞欢迎我们,那种场面很感动,这种友谊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至今回想这些画面,王卫平都感慨万分。

他们经常跋涉1千多公里去乡村义诊,有时候开车都要一整天,医疗队每到一处就诊,就有上千名的非洲人民排队等候。“看到当地民众渴望的眼神,就只想多看几个病人。”从早上6点一直看到晚上9—10点,医疗队的同志连吃饭都顾不上。

废旧利用,建起超声工作站

勇者归来!看株洲医生如何在非洲救死扶伤/组图

13个月的时间里,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员潘勇完成超声检查8000余人次。

位于西非的塞拉利昂,是一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家,这里疟疾、伤寒、艾滋病盛行,2012年人均寿命只有48岁,2014年遭遇了埃博拉病毒肆虐。去年,全国持证医生不足100人。

一到中塞友好医院,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员潘勇就发现当地还是手写超声报告,不仅低效而且不规范。为改变现状,潘勇苦思冥想开发了一套能提供中英双语图文报告的超声工作站。

勇者归来!看株洲医生如何在非洲救死扶伤/组图

潘勇与非洲人民合影。

为此,通过近一个月的时间查阅资料,并且与国内频繁交流求助,潘勇以中文报告为基础,成功整理出塞拉利昂常见疾病的英文报告模板。在队友们的帮助下,废旧利用,通过大量测试库房各种设备和数据线,拼凑出一套能正常使用的打印机和台式电脑。最后,采取手机拍照,然后使用电脑、手机双用U盘作介质的方法,实现了超声图像和电脑之间的传输。当塞拉利昂第一份与国内同款的超声图文报告新鲜出炉时,医护人员和患者都不约而同的竖起了大拇指。

勇者归来!看株洲医生如何在非洲救死扶伤/组图

潘勇与非洲医护人员合影

在援非期间,潘勇的父亲离开了人世,母亲则因为车祸受伤。为了不让他担心,妻子在事后才告诉他。潘勇得知情况后心情十分的低落和难过,那段时间常常失眠,作为家中独子,没有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没能守护在因车祸受伤母亲的身边,潘勇内心充满愧疚。

"传、帮、带",传播中国文化

勇者归来!看株洲医生如何在非洲救死扶伤/组图

检验科副主任技师杨耀永向非洲医生传授检验知识。

杨耀永介绍,塞拉利昂当地生活条件很差,他洗了七个月的冷水澡,水里面都是泥,头发洗都洗不干净。当地经常只有白天有电,还常常停电10多次,打着手电做手术也是常事。

勇者归来!看株洲医生如何在非洲救死扶伤/组图

工作中的杨耀永。

杨耀永发现无论从硬件设施到制度流程,中塞友好医院检验科都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而医务人员的基本理论知识也参差不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杨耀永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13个月的时间,不间断地进行"传、帮、带"和"一对一"教学,在带教过程中也时常向他们讲述中国文化、中国医生成长故事。“教他们加减法、中文,每天一到办公室他们就会说 ‘ 早上好’,大家都很开心。” 杨耀永说。

杨耀永说唯一让他觉得愧疚的是在女儿高三这一年没有陪伴在身边,但是懂事的女儿每次在视频的时候都笑着说“爸爸你安心的工作,我会在家好好努力的。”

【记者手记】

“大爱无疆 勇者归来”,见面会上初看到这几个字时我是比较无感的,但听了他们的故事,我才发现,每一位援非医生都是一位战士、一位使者。他们每天都在与疾病、习惯、思念进行对抗,每天都在传播医疗技术、中国文化……他们和我们一样,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年幼的子女需要呵护,但不一样的是,他们心中有对医生职责的热烈追求,有消除贫穷、疾病的使命感,因此,他们不愿万里来到了非洲这片热土,实践了医者对职业和人类生命的神圣承诺,用爱浇铸起了友谊的桥梁,用行动书写出了“爱无国界 大爱无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