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我总以为爱玩只是孩子的天性,和父亲关系不大。这些年回老家多了,才发现,其实他也爱玩的。

父亲今年七十一岁,年轻时到四十七军当兵,去了大西北,这应该是他到过最远的地方。

一九七三年,他复员选择回老家,就几乎没有离开过湘西。

一九九四年,我中专毕业分配在长沙。父亲来过一次,找了些老战友,说儿子一个人在外,希望多关照。

二O一O年,为了治病,我带父亲来过长沙。

再就是三年前,我搬新家时,父亲专程从山寨赶来祝贺。

最近到长沙,是去年,父亲和堂兄一起来做身体检查。

每次来,父亲都匆匆而过。

他总惦记着山寨的猪啊、牛啊、狗啊、鸡啊、猫啊等等,心不在焉的。

前些年,要不是母亲相劝,他真不会跟我出去玩。

说是跟我出去玩,其实除了长沙的湘江河畔和橘子洲头,他也只去过韶山。

仔细想想,我在长沙二十四年了,父亲只来过三次,可两次都去了韶山。

父辈们对毛主席的感情不言而喻。

前些年,我想带他和母亲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还有八达岭长城等等。

可老人们总说,等孙子们长大一些再讲。

我知道这是借口。

父母私下里告诉我,其实你们拖儿引崽的,不容易,我们老了的人,在城市也是晕头转向的,不爱玩。

他们不爱玩,是因为想到了我们的不容易。

无论我们多大,在父母的眼中,永远都是孩子,都是需要时刻关心的人!

于是乎,父亲把孩子们全部送出山寨后,自己则选择了留下,继续过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母亲则任劳任怨的帮我们带孩子,从长沙到湘西,带了大的、带小的,空闲时,也常回山寨陪父亲。

可怜天下父母心。

前几年,母亲在长沙时,我每个月回山寨看父亲,她也常一起,有时还把孩子带到乡下住上一段。

她说,农忙时,可以帮父亲煮饭、洗衣、劈柴,做点家务。

少来夫妻老来伴。还能说什么呢?

后来我发现母亲这样做,还有个想法,就是希望我能带父亲出去玩玩。

不出远门,到湘西周边总可以吧?

她说,你老爸式一辈子干农活,很少出门,老了,趁着现在还走得动,该到外面去看看。

母亲这样说,我感到惭愧。

她在长沙五六年,我只带她去过广东和江西及周边,其实地方并不多,可她说,很好玩。

前几年,我也只是带她去了湘西凤凰、边城、矮寨、芙蓉镇、老司城和猛洞河等地,她同样说,很满足。

母亲没读过书,五十五岁以前,也就是九年前,准确地说是我成家以前,她都没有走出过湘西。

再具体些,她那时候最远只到过永顺和保靖两座县城。

不过,这也是大多数湘西农村母亲的共同命运。要不是为了孩子,她们多半不会走出湘西的。

他们那一代人,也许很少有人想要离开家乡。

风里去,雨里来,劳动已经成为生命的习惯了,很多人都是这样,丢不开,也放不下。

这些年,国家对贫困地区扶贫力度大,农村水电路都好了。有了电视后,望着色彩斑斓的世界,哪个不想出去看看呢?

农闲时,我记得每次打电话过去,父亲都守着电视看,直到半夜才睡觉。

他不会写诗,但也有梦和远方。

母亲说,老爷子不愿意出门,不就是牵挂喂猪、放牛、干农活吗?那她就回山寨顶替一段时间。

伟大的母亲。

可父亲依然不想走得太远。

我说,那就看看附近吧。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我们去得最多的是龙头山,木屋后面的那座山。

父亲说他年轻时上过,但从来没有停下来玩过。

父亲的山寨,属于永顺县泽家镇拔古村,拔古,土家语:缺水的地方

在湘西,缺水的地方,多不缺山。

人们驱车从张家界到花垣,或反向而行,高速公路经过泽家时,环顾四周,眼前最高的那山就是龙头山,我家在山脚下。

龙头山,海拔虽不足千米,但鹤立山峦,以险、俊、奇而著称。

从保靖钟灵山望去,龙头山脉恰似一只展翅起飞的大雕,尤其那山头,尖尖的,像正欲就食的雕嘴,威猛霸气,蠢蠢欲动。

父亲说,正因为这大雕杀气腾腾,“吃保靖、屙永顺”,于是保靖人就在钟灵山上修建了宝塔,好顶住它那张贪婪的嘴。

但似乎无济于事,据说保靖的财富还是源源不断地流向永顺。

有风水先生掐指一算,莫非这雕有两个嘴巴?

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保靖人摸上山头,发现最矮的那山上有一怪石,酷像龙头,大嘴张开,上下足有三尺,正对着保靖县城呢。

于是,保靖人用力敲掉了龙嘴石的下巴。

没有多久,龙头山就来了一位王姓和尚,他在龙嘴石不远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庙。

是赎罪还是祈福?是保靖人还是永顺人?谁也不知道。

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

不过,我上山多次,发现那龙嘴石至今还是暗红色的。

可惜,庙还是破败了,石头堆砌而成的庙门还在,不少大石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走近看看,满目凄然。

我记得小时候爬山,庙墙上还有半幅对联,给人印象深刻:眼望皆空耳根入道到此神思。

如今,墙塌了,联毁了,一个字也看不到了。

其实,龙头山并非一座山,而是三座山,从保靖钟灵山望去,恰好一山遮住了两山。

如果换个角度,从保靖普戎看,那么三个山头,高低起伏,层次分明,蔚为壮观。

从泽家镇上远观,也只看得见两座山,中间那座好像被最高峰挡住了。

稍矮的山头,犹抱琵琶半遮面,只羞答答地露出山的脚趾。

三山相隔不足百米,且就像从山岭上生长出来的一般,雄奇峻险,直指苍穹,犹如巨笋破土,恰似玉龙啸天。

因为靠得太近,湘西州委原常委、宣传部长田景安先生实地考察后说,这三山错落有致,神似笔架,也可以叫“笔架山”。

高山有好水,老部长去的那天,龙头山下到处泉水叮咚,溪水潺潺,抬望眼,云遮雾绕的,山头若隐若现,好像仙境。

值得一提的是,龙头山下还有条河,叫两岔河,永顺和保靖两县以河为界。

两岔河蜿蜒爬行,从钟灵山下流聚酉水、汇注沅江,奔向洞庭,融入大海。

站在龙头山顶,一览众山小。永顺、保靖和花垣县城,尽收眼底。

前几年,我曾建议,“拔古村”不妨改为“龙头山村”,水泥路已修到了山脚下,做乡村文化旅游,也许大有可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头不在大,有想法就行。

龙头山,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

作为湘西十八洞村的顾问,我对改村名可能带来的好处深有感触。

父亲说,很多想法归想法,要落地谈何容易,还是少操点心为好,不如下山玩去。

我问他想去哪里?他说,大热天的,还是下河洗澡吧。

我说,那就去马拉河,一个景区,惊险、刺激、好玩。

父亲说,既然好玩,反正是开车,不妨叫上三舅和他孙子一起去,还有你四哥。

三舅是母亲的三哥,他家就在我家坎下,堂兄四哥则住我家坎上。

我理解父亲,山寨里,他、三舅和四哥住得最近,大家相互照顾,有什么好吃的,常一起分享。

于是,这些年,我带父亲去芙蓉镇、吉首市和矮寨大桥等地方玩,总也带上他们。

远亲不如近邻。分享是种美德。

从父亲的山寨到马拉河,不过一小时多的行程。

一路上,我告诉父亲,马拉河是人体漂流,人在河前没有路没有船,进难退更难,大潭小潭的,一个接一个,必须跳下去。

马拉河,河水清澈,飞瀑流泉,冷冽刺骨,父亲毕竟七十多岁了,我担心他的身体。

到了马拉河,景区董事长杜跃武说,目前已经投了千万元,对河道进行了改造,不跳也行,有人行道。

下河时,父亲边走边看着修建的山路说,这个杜老板了不起,大老远从武汉跑到湘西来投资,真不容易。

我不知他为何发这样的感慨?是想起了老家修路时遇到的种种困难?还是为马拉河的山水所打动。

也许,两者都有吧。

跳下河,父亲像孩子般高兴,在水里畅游起来,遇到瀑布时,还淋起了头。

三舅也是,虽然游得不多,但在水里,我看到了他灿烂的笑容。

至于表侄汪成,不会游泳,开始还担惊受怕的,可穿救生衣玩了几次,就赖在水里不想上岸了。

父亲带着汪成在河里玩,很开心,还时不时地问我,刘镇霖什么时候过来玩。

此情此景,他竟想到了自己的孙子,让人感动。

我告诉父亲,小家伙八月份会来。

两年前,儿子就玩了马拉河,很是喜欢,去年也来了。在《湖南行:湘西马拉河,惊“夏”我一跳!》里,有他光辉形象。

父亲说,这个真好玩,小家伙回了,就陪他再来一次。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在马拉河玩,父亲的话真多,一会儿教汪成游泳,一会儿又向杜老板问这问那。

他说,马拉河惊险、刺激、冰冷,让他想到了年轻时放排的岁月。

排,木排也!我们读书时重要的经济来源。

过去,山寨没公路,运送木材只有走水路。

我记得每年春节刚过,父亲便放倒了计划中的树木。等树干了,便请人帮忙拖下河。

待树聚齐了,父亲便扎成木排,然后沿着河流下行,直放到通了公路的泗柒河。

过泥潭,经沙滩,下电站,乘风破浪,父亲黝黑的皮肤、晶莹的汗水和稳重的划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目的地,把木材买了,拿到了钱,父亲常会给我买些好吃的。

有一年夏天,结账后,在泗柒河街上,父亲说,走,请你逮面去。

商店旁边有一家面馆,我走了进去,要了两碗面。父亲却说,他不饿,只要给我下一碗。

我狼吞虎咽地解决了,父亲见我还没有吃饱,又到旁边买了些油粑粑。

时间过去三十年了,我还忘不了那碗面。至于油粑粑,到底吃了多少,真不记得了。

不过,我记得父亲的那张脸。黝黑色的,饱经风霜,还带着微笑。

我后来也晓得了,当时他说“不饿”是假的。

划木排需要力气,下陡滩需要力气,木材上岸更离不开力气,怎么能不饿呢?

他讲了假话。

就像现在,他常说不爱出去玩,并不是真的没有梦和远方。

他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我们……

唉!

还好,我总算不是明白得太晚。

明天就是八月了,也该带孩子们回湘西了。(完)。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刘 明:男,湘西人,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在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单位奋斗十余年。曾被评为新华网十大名博、感动家乡十大人物。

本期图片提供:刘 明、杜跃武、柳红蛟。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父亲的山寨系列:

父亲的山寨:插秧易学,视而不见难

父亲的山寨:“毛狗子”回湘西读书了!

父亲的山寨:“毛狗子”为何不读书了?

父亲的山寨:良心,能用仪器检测出吗

父亲的山寨:雨纷纷,清明无客不思家

父亲的山寨:那些没电的往事难忘怀

父亲的山寨:一个人一只狗两头牛......

年终给父亲的信:一路感恩一起快乐!

父亲:我在给您写信中找到了自己!

我年终写给父亲的信:把老婆看哭了!

文章已于2018-08-01修改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父亲的山寨:父母在,少远游,多同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