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死时还未懂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魂断蓝桥》中玛拉为了爱的忠贞,用车轮碾断所有犯下的错误,碾断自己难以割舍的爱、碾断命运下自己悲苦的一生。安娜用同样的方法了断情缘,了断世间所有指向她的纷争。对于玛拉的悲剧,我们有发自内心的怜悯与惋惜,安娜呢?命运、时代、矛盾、阶级,这些都像安娜身着的黑衣,伴随着她走过高贵孤傲,苦涩的悲痛。

囚禁于世,偶遇坎壈,她们都自认方向,走着一去不返的归路。

安娜卡列尼娜,为了“爱”——那忠于一生,虔诚于此的信仰,终在车轮下随她魂断,随她终结。

安娜·卡列尼娜,死时还未懂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安娜是时代资本主义空前高涨出的产物。她有着叛逆的性格,勇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她最终决定赴死,同样带着一种傲骨倔强的壮美。

没有人能否定她的美,就像没有人能阻拦她的自由,社会造就了安娜,一切都是那么新,陈腐的旧阶级已有动摇,一切就像安娜新生的爱恋,那么稚嫩,那么充满期盼,但娇嫩早产的生命是虚弱无力的,注定她的爱会随着这新生的社会夭折在顽固的旧势力中,沉眠于黑暗之中。

安娜抛弃自己本无爱的婚姻,她舍下一切接受渥伦斯疯狂的追求,安娜过于真实,她爱憎分明地向世界展现着自己最完整的情感,当然,充满谎言的社会又怎能容下一个如此饱满的爱?在安娜接受渥伦斯的那一刻,就已将审判牌完整地交给社会。

安娜·卡列尼娜,死时还未懂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上流社会中灯红酒绿的人们过着虚伪的生活,他们背离家庭,违背亲情,在社交界,极力伪装着自己,伪装着他们虚伪的爱情。当安娜勇敢的站出来,强烈表达她与众不同的坦诚与勇敢时,这些昔日的友人纷纷展现出对此的不满,站在一旁眺望安娜的快乐、折磨、悲痛,冷淡嘲笑,终于,他们进行了残忍的侮辱,对安娜纷纷关上社交的大门。

安娜的婚姻,是一条不可逆转的道路,她与卡列宁的结合,平淡无奇,只是生活的必需品。当安娜遇到渥伦斯基的时候,她第一次体会到如此丰富的味觉体验。她追求自由,追求这属于自己的真正爱情。安娜抛弃家庭,甚至离开自己的儿子与渥伦斯基私奔,安娜的付出与自己强烈的追求相伴而行,渥伦斯也是如此,他放弃皇家卫队军职,放弃继承家产的权利。

但当经济危机影响到渥伦斯基,本熊熊燃烧的爱火开始渐渐熄灭,他退缩了,甚至质疑自己的所为,他开始后悔亲手放弃的荣贵。另一边,安娜的丈夫拖延离婚并以法律条例相威胁,同时安娜也失去了探望自己儿子的权利,她的世界瞬间崩塌,一切的寄托与希冀纷纷化为乌有。

安娜成了爱的牺牲品,她是悬壁上行走的孤者,没有人再愿意把她从万丈深渊中拯救。

绝世面容,在一袭黑衣相衬下映入渥伦斯基的眼眸,她也愿着这身黑衣奔赴忘川。安娜的灵魂在饱受折磨中早已殆尽,她内心的纠结和矛盾远远大于外界的施压,她一方面追求自己真正的爱,却一方面因为这爱折磨着自己,她的灵魂一面充满温情,一面是深深的内疚。

她恨卡列宁,却又对他充满歉意。她爱渥伦斯基,但这爱又使她感觉自己那么卑微不堪。安娜的悲剧,有一半结束在自己手中,也结束在她矛盾的性格中。

安娜·卡列尼娜,死时还未懂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苏菲玛索主演的影片《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有这样一段独白:“死时还未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在这黑暗深渊的何止是我,安娜卡列尼娜也有过同样的恐惧。”

我想,安娜在生命终时,便是这样深处未知与惶恐的黑暗中。列夫托尔斯泰批判了社会,但他还是让安娜惨死车轮之下,也让这场悲剧成了无果的绝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