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而談:被時代遺忘的「軍挎」包,混子的標配,一個年代的記憶

提起軍挎,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更沒有人背它了,就連現在的軍人上街時也不會揹著個軍挎在街上晃來晃去了。隨著世事的更迭,時代的變遷,軍挎早已為人所不齒而棄置不用了,箱包市場的各種皮包已是琳琅滿目新潮迭起了,揹包已不再是使用功能而是一種身份檔次的象徵了。

軍挎是軍人的書包簡稱,因為軍人不允許將書包單肩揹著,必須左肩右斜挎在身上,所以這個油綠的軍用書包就有了響亮的名字——軍挎,軍挎早期有別於普通民用書包,在社會上高人一等,因為建國初期軍人地位至高無上,軍用物資也就順勢沾了便宜。

侃侃而談:被時代遺忘的“軍挎”包,混子的標配,一個年代的記憶

說起“軍挎”,生活在50、60、70、80年代的朋友都會知道,在那個革命的年代,軍挎是大人、孩子隨身的必需品,軍挎正式被叫響,其實是被京城的“院派”一族叫響了其別名“軍挎”。厚帆布面料,粗針大麻線,堪為“半手工精品”。顏色仍就是軍界特有慣例綠色、黃褐色兩種。綠色為“新派”;黃褐色為“老牌兒”,另有個別的“軍挎”縫合有“五角星”,還有個別嚴肅狀繡有“為人民服務”。

侃侃而談:被時代遺忘的“軍挎”包,混子的標配,一個年代的記憶

老式黃軍挎

侃侃而談:被時代遺忘的“軍挎”包,混子的標配,一個年代的記憶

紅五星軍挎

侃侃而談:被時代遺忘的“軍挎”包,混子的標配,一個年代的記憶

為人民服務軍挎

左肩右挎,威風…,當然,不排除“左撇子”,右肩左挎,因為他就餐“老莫”、“馬克西姆”的時候,已習慣了“左手拿刀右手持叉”。

當年的軍屬“院派(軍隊家人)”極力推行“軍挎”,尤其是就讀中學時期,或是“插隊、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期間均會以身挎一個軍用書包為榮,自豪過分的時候,即便是書包內任何東西都沒有裝盛為空的情況下,仍然也會左肩右挎出門走個柳兒,目的是給他人看,做個樣子-我有“軍挎”。軍屬“院派”是這樣做的,誰料,緊跟其後遙遙相對的是“高知院派”照搬效仿融為一股,以此聲援壯大“院派”隊伍,為實力充值。

侃侃而談:被時代遺忘的“軍挎”包,混子的標配,一個年代的記憶

陽光燦爛的日子劇照

侃侃而談:被時代遺忘的“軍挎”包,混子的標配,一個年代的記憶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劇照

左肩右挎出門在外就是要招搖過市,晃悠在各大街小巷,穿梭在人流中,不時也會從另個角度投來“羨慕”的目光贏得另類的欣賞,哇塞…“軍挎”,他丫左肩右挎。

軍挎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月作用不容小覷,它代表著正義,頑強,富有,還有一股不屑的牛逼。牛逼這詞不好聽,但沒有什麼詞可以替代,如同那個年代沒有什麼書包可以替代軍挎一樣,揹著軍挎,在社會遊走時別人會高看你一眼,連打架背軍挎者都先讓人膽寒三分。

侃侃而談:被時代遺忘的“軍挎”包,混子的標配,一個年代的記憶

血色浪漫劇照

在最為動盪的日子裡,出門什麼都可以不帶,但軍挎必須上身,左肩右斜地整理好方可出門。至於挎包裡放什麼不重要,放兩本世界名著的不一定是文青,多半是小流氓;而放一把菜刀者反倒可能是個文青,那時的文青不需具有小資情調,必須具有一定的煞氣。

我聽過最誇張的是,有人一年到頭地在軍挎裡放一塊整磚,最初用報紙包裹上,後來可能是報紙不耐磨,容易將書包磨破,他就用一塊毛巾裹著,那塊毛巾有時還用來擦汗洗臉,臭不可聞,毛巾包著方方正正的一塊磚頭,放入軍挎的目的說來十分可笑,就是牛逼,時刻準備打架。誰嘲笑他,他就會和你講道理說,你看核武器也沒人用,但是得有,有了就牛逼,沒人敢招惹。

侃侃而談:被時代遺忘的“軍挎”包,混子的標配,一個年代的記憶

血色浪漫劇照

隨著八十年代初期的改革開放潮,“軍挎”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銷聲匿跡了,今天,或許老早已是藏品啦!儘管現在已沒人再喜歡軍挎了,更不會有人揹著軍挎在大街上招搖了,喜愛軍品的狂熱已成了一段塵封的歷史,但在很多人的心中“軍挎”情結永遠也無法解開,“軍挎”凝結了那一代人的青春歷程和美好回憶。

謝謝支持關注,你還能想起來你當年背的“軍挎”的樣子麼?可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