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酒駕」的生意?你低估了滴滴代駕的公益格局

8號,我去參加滴滴代駕兩週年高峰論壇,論壇主題是“創新與責任,助力可持續發展研討會”。


本以為這就是企業日常品牌宣傳的例會,出乎意料的是,除了滴滴創始人程維到場之外,其他嘉賓陣容也是晃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國別主任AgiVeres女士、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衛生系統及衛生安全負責人Martin,還有來自武漢、濟南等城市的交管局、交警支隊的領導,及清華大學的學者。

當然,比這一連串亮眼頭銜更重要的是,滴滴代駕乃至滴滴整個公司,到底能在公益層面做出什麼程度的創新。畢竟,口號人人會喊,而在執行過程中,不讓公益淪為為企業品牌貼金的宣傳,甚至比企業付出資源和成本更難。

人文關懷

如今轉眼間,滴滴五歲了,對一個公司來說,早已經告別了青春期;但滴滴代駕才兩歲,還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

程維在致辭開頭照例總結一番滴滴在五年來獲得的成就,這算例行公事。有點意外的是,程維的發言沒有先感謝各位領導,首先感謝的是滴滴代駕的司機。

他說吃完飯出來餐廳,能看到身穿滴滴制服的代駕師傅,心裡很自豪,但又強調他們很辛苦,工作又有危險性,希望滴滴的同仁和合作夥伴給予這些師傅尊重,也要一起想辦法,給他們提供安全和保證。

做“酒駕”的生意?你低估了滴滴代駕的公益格局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細節:在這麼高規格會上,滴滴代駕可以設計很多高屋建瓴的角度,比如代駕如何解決酒駕,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比如滴滴代價如何更好地服務消費者;比如憧憬交警部門與滴滴的攜手合作……

在臺下,有聯合國官員,有領導,有大學學者,有媒體,當然也有代駕師傅,從市儈的角度分類,在這群人裡,代駕師傅確實可能在“底層”。再從市儈的角度說,需要“討好”的,不是他們。

但會議就是從對代駕師傅的介紹和關懷開始。可能在很多人眼裡這是個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但在我眼裡這確是充滿人文關懷的一幕,我相信這不是偶然的,無意的。對企業來說,公益和社會責任的口號好講,甚至要出真金白銀也都不是什麼太難的事兒,但業務操盤手到底是把它當成企業生命的一部分,還是隻是企業品牌維護的一個例行公事,就應該從這些細節,看一看。

即便只當它是生意

前不久,我們正好經歷了一次關於《王者榮耀》的成功、部分玩家的痴迷、社會的反彈糾結在一起的大討論。當時的輿論有一個聲音:遊戲公司就是要做好遊戲,這是公司的本分,甚至責任,而對遊戲玩家的管控,社會、家長、學校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至少不能把賬全算在遊戲公司頭上。

但也有觀點認為,今天的公司,應該把社會責任納入到自己的管理、甚至商業模式的邊界。

我在當時也提到,我的前領導吳伯凡說過,公司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可能對社會和自然環境造成負價值。所以,企業其實就是社會的器官,他應該社會整體的健康負責,和社會的各個利益方形成良性互動的關係,否則,如果陷入到惡性衝突,不但社會這個“有機體”會受到傷害,企業也會與各個利益方交惡,最終受到反噬。

做“酒駕”的生意?你低估了滴滴代駕的公益格局

滴滴代駕的“幸運”在於,其模式先天就和社會這個有機體中各個利益方的利益是吻合的,有先天形成良性互動的基礎。一個完全不需要舉例說明或者辯論的關係是:滴滴代駕的業務越發達,酒駕在理論上就會越少。換句話說,如果喝酒的兄弟們在回家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叫個代駕,那基本就杜絕了酒駕的可能。

堵不如疏。

過去我們常常討論一個命題:某項違法犯罪活動是否能夠依靠執法部門完全杜絕?答案是不可能。

第一,社會永遠有無視法律,鋌而走險的變態;

第二,警力資源不是無限的,如果要靠警力杜絕代駕,那麼社會為此付出的成本(包括納稅,甚至在警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全部投入到某一個領域,反而可能帶來更嚴重的後果),包括顯性成本和隱形成本都是我們承受不了的,所以需要其他力量和解決方案的介入,比如讓開車後喝酒的人,能找得到代駕,而且成本是他可以承受的,響應時間是他滿意的。

這就是代駕在社會責任上的先天的正義性。聰明的企業會把這個先天的優勢納入到企業經營的一部分,從而把優勢放大。

公益與運營的方法論

我有個觀點,企業的PR和品牌形象其實是老闆意志和格局的延伸,就像前陣子有人討論為什麼某O2O公司自帶招黑體質,其實看看創始人的性格和言行就一清二楚了。但其實企業的經營格局,也是老闆意志和格局的延伸。

做“酒駕”的生意?你低估了滴滴代駕的公益格局

我們說過,代駕生意在社會責任上有先天的正義性,但對滴滴來說,如果就此“心安理得”的把代駕作為一門生意經營,而是在口頭上宣傳突出為社會解決的問題,那不對,起碼不是滴滴代駕的格局。

滴滴在過去五年內的高成長和高估值是以“互聯網”企業為基礎的,但如果從表面看,不論對滴滴司機還是滴滴代駕的管理,都是基於傳統生意,對人的管理來建立管理和盈利模型的,那麼根本區別,或者說滴滴要維持互聯網企業的屬性,應該做什麼呢?

前不久我採訪小電科技創始人唐永波,他對互聯網企業的定義有兩個觀點:第一,數據是可以管控的;第二,企業的邊界是可以“無限”延伸的。很明顯,基於人的管理和增長不符合“無限延伸”的定義,所以我們看到程維在各種場合,包括近日的論壇,都強調滴滴在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積累。互聯網的核心價值是提升效率,而基於可以管控的數據,去幫助社會這個有機體的各個利益相關方提升價值,這才是互聯網公司的做派,我相信這也是滴滴代駕的格局。

關於這一點,我們不談高瞻遠矚的無人駕駛,我們就談當下,數據和智能化怎麼幫助滴滴代駕拓寬自己的公益邊界。

就在論壇上,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餘凌雲先生介紹清華大學法學院近期做了一本代駕行業的白皮書,他的介紹裡,有一點,引起了我的興趣。

餘凌雲介紹,社會治理是多元化的,而滴滴代駕可以依靠自己的數據積累主動參與到社會治理中,比如滴滴可以在某一個城市制作出一個標識有代駕業務量和行駛路線的動態分圖,交警可以拿到後對比熱門餐飲區域的地圖對比,如果一個餐飲比較集中區域滴滴業務量比較少,那麼也許可以推論出酒駕幾率較高。

當然在現實裡的數據模型分析和公式一定會更復雜,而且需要不斷改進,但畢竟滴滴代駕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始,利用自己的數據和計算能力,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並且有機會幫助執法部門優化配置警力資源,如果說這是滴滴代駕的格局,那就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