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深处有人家——黎里古镇(上)

黎里古镇,苏州城外一处籍籍无名的水乡小镇,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

唐代前,因小镇四周有梨树,梨花开时,景如“雪海”,故得名“梨花里”。后因有一位黎姓官员整修河道造福于民,小镇众人感其恩德,就更名为“黎里”

梨花深处有人家——黎里古镇(上)

过街廊棚里的骑行队伍

黎里之廊棚

黎里沿河岸两旁,有古民居,家家相连,长度三华里有余。这些民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家有廊棚。

黎里为江南富庶之乡,商业出现较早,到了元代,黎里人的商铺纷纷在河两岸开建,并在铺面上方搭建廊棚。此举有善意,为行人避风遮雨挡阳光;有功利,起着广告牌作用。所以,镇上人有俗语:“晴天不打伞,雨天不湿鞋。”

水镇廊棚建造形制多样,足可以称“水乡廊棚总汇”了,有坡檐式、骑楼式、人字式、过街楼等等。清晨的骑楼廊棚里,一队老年骑行者一阵清脆铃声后不急不缓向远方而去。廊棚恢复幽谧,阳光轻洒在麻石铺就的路面上,间或有买菜人或学童路过。

黎里之驳岸和河埠

廊棚外的驳岸,黎里人建造得极为讲究。这是因为,驳岸的作用是防止河岸被水冲刷而塌崩,所以人们在水下打上密密的木桩,码上麻石,这样的驳岸不变形、不移位、不下沉,不湿滑,坚实耐用。同时,也可防止人身意外事故发生。相传,当地一店家活泼可爱女儿明珠,一次在驳岸上玩耍时,因石块松动,她落入河中,虽无性命之忧,却丢失一条胳膊。其父后悔自己不及时加固驳岸,才造成女儿身体残缺,于是精心学习坚实耐用的驳岸建造方式,最终驳岸建造得牢固无比。

梨花深处有人家——黎里古镇(上)

古河埠岸

除驳岸外,黎里的河埠也值得一说。“埠”就是码头。河埠,就是河边的码头。当地有叫“河埠头”。人们可以在此取水、洗涤、用船只接送货物。

所以,在这个小镇,间隔一二十步就有一座河埠,不但密集分布,建造式样也很多,有淌水式、双落水式、单落水式、还有悬挑式等。

一位江南作家如此描写河埠头:“秋天,河水日渐消退,河埠头跟着日渐露出。起初,水面上有七八级石阶,接着增至八九级,河流缓慢地,缓慢地把河埠头还给了我们。春天来了,河水上涨了,河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收回失地。一个饱满的河埠头又回来了。年复一年,我们在河埠头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循环里渐渐长大了。”

只有常年生活在水乡小镇的人,才会对河埠头有如此的了解,从而生出这样的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