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官:科技給春節改變了什麼

判官:科技給春節改變了什麼

2014年春節前夕微信紅包上線,到今年剛剛四週年。而自2011年1月微信上線,到現在也不過七年。但是,短短七年,中國人的春節過節習慣,隨著以微信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已經面目全非了。

大概在三年前,短信拜年就日漸式微,今年春節,你會發現親朋好友之間的拜年電話,很多都被微信語音或微信視頻取而代之。電信運營商被徹底管道化,短信和電話淪為驗證碼和垃圾騷擾的用途。用戶在意的只是是否有網絡,至於網絡是來自於哪家運營商或者WiFi,並不那麼重要。

而年輕人更是在微信群裡直接發起群語音或者群視頻,傳統的“團拜”模式,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同時,2016年底到2017年初在國內被熱炒的Houseparty(群體陌生人視頻)和Monkey(隨機陌生人視頻)終究是沒有成氣候,創業者和投資機構對中國年輕人直面陌生人時的表達能力和慾望,終究被證明還是高估了。

這幾年流行的降維打擊理論,春節期間再次被驗證。春晚節目一年不如一年,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對節目的滿意度都在下降,何況現在有這麼多可以玩的直播、短視頻類產品和遊戲,最差還可以在微信群裡搶搶紅包,小屏對大屏的侵蝕,已經是不可忽視的事實。以春晚為代表的傳統電視綜藝、晚會節目,何去何從,確實應該認真想想了。

不過,在娛樂方式被科技充分滲透和改變的同時,春節又是一個難得的擺脫科技、返璞歸真的時間段。

在春節期間,由於藍領返鄉,物流末端基本停擺,絕大多數電商、生鮮、送餐服務相應停擺,大家購物和用餐,不得不親自出門,走進商場、超市和飯店。而親朋好友聚會,也離不開飯店、咖啡廳、茶館、棋牌麻將館、洗浴中心這類場合。至於市內遊園或親子活動,跨城甚至出國遊玩,那更是傳統行業的強項。

一句話:春節期間,一切依賴於線下交付的科技產品,由於人力資源的缺乏而暫時被掛起,大家又被迫迴歸到傳統的生活、聚會、娛樂方式。春節,是傳統生活方式的逆襲和迴歸,是暫時的去科技化。當然,聚會的時候少不了拍照、美顏美白後發朋友圈,而聚會時玩手機,往往也會遭到鄙視。

在這個基礎上,科技與傳統娛樂方式的結合,也派生出了一些令人意外的場景。騰訊發佈數據稱,2月15日,參與收發微信紅包總人數達6.88億,同比增長15%。北京、重慶和成都,搶得紅包數量全國遙遙領先。今天群裡的產品同仁們分析了一下,認為是這幾個城市打麻將的人比較多,用微信紅包的方式結算的結果。

當然,如果把科技這個詞的外延擴大,那麼由於高速動車組的普及,為春節期間大家返鄉與家人團聚提供了更高效的手段,也可以認為是一種科技對於春節的改變。這種變化,對於社會的影響,無疑是更加深遠而深刻的。

我們有幸處於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處於一個科技高速應用的國度。傳統的年味固然在消散,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科技感、年輕化的生活方式。我們感覺到春節在褪色,那是因為我們日常的幸福指數在提升,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帶來的幸福感,顯得不那麼突出了而已。終歸而言,這不是一件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