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台北故宮「鎮館之寶」 在北京故宮頂多算是「三級品」


有人說中國有兩座故宮,一座在北京,一座在臺北。它們一脈相承,展示著博大深厚的中華文明。因此一到臺北,我就迫不及待地前往參觀。上世紀三十年代,日寇進逼華北,為了保護清宮所藏的歷代珍寶,國民政府將19557箱文物南遷。1948年淮海戰役後,國民黨形勢危急,從中挑選精品文物共3824箱運抵臺灣。1965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新館在臺北外雙溪建成,用於展示遷臺文物,這就是臺北故宮。

提到臺北故宮中的文物,對於像我們一樣沒有太深研究的人來說,無疑第一印象想到的是網傳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我來到這兩件文物所在的展廳,發現人氣確實爆棚,觀眾人數是其他展廳的好幾倍,大家圍繞著兩件文物端詳、拍照,兩件文物被網傳稱為國寶級別物件,旁邊有一名觀眾冒出了一句:“就這個?”

有人說北京故宮中最好的文物都在這裡了,這讓我想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館館長單霽翔曾說,北京故宮南遷的文物只有22%,臺北故宮藏品比北京珍貴一說查無實據,只是以訛傳訛。“臺北故宮確實有些上等文物,像是宋元書畫、琺琅彩瓷器等,還有幾件青銅器,不過相比之下,北京故宮有更多的寶物。翠玉白菜、肉形石雖是臺北故宮鎮館之寶,但在北京故宮只能算得上三級品。”


有人不服這個說法,單霽翔館長只是說這兩件文物,其實並沒有錯。臺北故宮博物院受展廳面積所限,通常每3個月會換一次展品,但有3件寶物始終沒有換過,這就是毛公鼎、翠玉白菜和東坡肉形石,所以靠“年頭和資歷”,它們可以稱作鎮館之寶。

臺北的文物有近七十萬件,雖不及北京故宮的上百萬件,但從質量而言,與北京故宮的水平也在伯仲之間,只是很多更重量級的文物不像“白菜”和“東坡肉”這麼網紅罷了。很多參觀過著兩件文物的人都會發出“很小”的感慨,我之前也是看得網上的特寫圖片,當我拐彎進入這個展廳時,第一印象是“不大”。

翠玉白菜體形長18.7釐米,寬9.1釐米,厚5.07釐米,它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為原料,運用玉材自然分佈的色澤,雕琢出一顆鮮活欲滴的白菜。菜葉上停歇的螽斯和蝗蟲則象徵多子多孫的吉祥涵意。


翠玉白菜是清末光緒皇帝妃子瑾妃寢宮永和宮的陳設器物,原來是一個掐絲琺琅花盆上的一部分,古文物鑑賞家推測這件具有玻璃光澤的翠玉是瑾妃的嫁妝。

東坡肉形石高5.73釐米、寬6.6釐米、厚5.3釐米,乍看之下,很像一塊美味多汁、肥瘦相間的東坡肉。

這塊玉髓屬瑪瑙類礦物,經過工匠巧妙地琢磨,並將表面的石皮染色,完成了這件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逼真的文物,與真實豬肉相似度極高。

有人說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的成功,基本上靠的就是“少見多怪”四個字。臺灣的導遊也不是專業人士,他們會鼓吹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有多麼多麼好,恰好符合了中國人愛吃的性格,於是總是吸引大批人群觀看。故宮管理方面擔心人多擁擠出事,就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專門陳列,方便大批觀眾排隊觀看,結果讓觀眾們以為這果然是難得一見的國寶。

而得益的還有故宮旁的餐館,他們推出了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這兩道菜,一塊肉50元人民幣,一棵小白菜50元人民幣,倒是借兩名“網紅”賺足了錢。


這兩件文物到底能不能稱上是國寶級,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你們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