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惠民改革讓百姓看病不再難

楊凌:惠民改革讓百姓看病不再難

(資料圖)

  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走過了40個年頭。40年辛勤築夢、40年砥礪奮進,農科城的醫療衛生事業取得累累碩果:從最初的一有大小病只能找赤腳醫生,到簽約家庭醫生上門為尋常百姓服務;從看病遠看病難看病貴,到分級診療雙向轉診、覆蓋城鄉的三級“衛生網”的織就;從小病拖、大病扛,到人人手握新農合這把“健康傘”,看病再也不發愁……40年來,生活在楊凌的老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家庭醫生,走入尋常百姓家

  今年1月30日上午8時許,五胡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趙海靜換上白大褂,如約來到李臺街道辦邰南社區居民張薇家中,查看她婆婆身體恢復狀況。

  自2017年6月份算起,這已是半年多來,趙海靜第13次來張薇家了。如今的趙海靜幹勁更足了,又多了一重身份,成為一名簽約家庭醫生。“多虧了趙醫生的上門照顧,不然我老婆子早都臭到床上了。”看著趙醫生忙得連口水都顧不上喝,張薇的婆婆眼含熱淚。老太太去年8月22日因腦幹出血突然栽倒在地,在醫院住了兩個多月。得知情況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上門宣講政策,雙方簽訂了家庭醫生服務協議書。“現在情況比較穩定,每天都按照趙醫生的指導堅持鍛鍊。”老太太開心地說,“以前有個大小病只能找赤腳醫生,現在時髦很,有家庭醫生上門送服務,更方便、更放心了!”

  近年來,楊凌積極探索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組建以家庭醫生為核心、專科醫師提供技術支持的簽約服務團隊,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產婦、兒童、殘疾人為重點,向居民提供長期連續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服務。截至6月底,已在全區各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推行了醫療服務團隊與居民簽約服務模式,組建鄉村醫生醫療服務團隊41個,共簽約11.3萬人,全區普通人群簽約率達到43%以上,重點人群簽約率達到56%以上,精準幫扶低收入戶簽約率100%。

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小病基層看大病上醫院

  73歲的化建社區居民馬桂芳頭暈的老毛病困擾了她兩年多。去年,馬桂芳在楊淩示範區醫院診斷出患有短陣室性心動過速,經過手術轉院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治療後,至今再也沒犯過。

  “以前有個疑難雜症都要去示範區醫院看,現在建立了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機制,小病先在基層看,不行了再轉大醫院,更方便了,而且報銷多花費少。”近日,馬桂芳提起這段就診經歷仍十分感慨。

  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幫助鎮、村(社區)培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開通轉診綠色通道,是楊凌緩解群眾看病遠、看病難、看病貴開出的良方。近年來,楊凌全面建立並實行了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機制,充分發揮醫療衛生三級服務網絡作用,以楊淩示範區醫院為核心,民營醫療機構為補充,輻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辦衛生院,初步建立了“基層首診、分級醫療、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醫療服務模式,出臺了分級診療制度差異化報銷政策,有效促進了區內醫療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如今,楊凌的老百姓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鎮、大病不出區。”

參加新農合,讓百姓告別了“小病拖大病扛

  6月15日,69歲的農民張淑芳慢性支氣管炎復發,被家人送往楊淩示範區醫院治療。雖然家裡生活並不寬裕,但他們絲毫沒有為看病發愁。

  “這些年,老母親一人光住院一項就花了5萬多元,好在參加了新農合,出院時直接就給報銷了3萬多元,我們只負擔了1萬元左右。”張淑芳的兒子張季峰說,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曾經在民間流傳的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著見閻王,救護車一響、耕牛肥豬都白養等順口溜,不同程度反映出經濟困難時期百姓對看病難、看病貴的揪心與無奈。如今,這種情景在楊凌已悄然發生了改變。近年來,楊凌深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出臺了一個又一個惠及百姓的政策法規,從2013年起,在全區範圍內實現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障政策一體化,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醫保政策在覆蓋範圍、籌資政策、保障待遇、醫保目錄、定點管理、基金管理等“六統一”;新農合參合人數由2010年的11.8萬人提高到2018年的13.5萬人,參合率由97.4%提高到100%,啟動了大病商業保險,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應急救助、醫療救助制度。

  40載滄桑鉅變鋪就健康路。如今,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新起點,這座充滿活力的農科新城,正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朝著新的目標,邁出鏗鏘有力的步伐,從容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