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成爲更好的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成為更好的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論語·學而》。

曾子在回答孔子提問時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每天都多次自覺省察自己,查看為別人做的事是否盡心竭力,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心誠意,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

簡而言之,就是自查“忠”、“信”、“習”的功夫。

“吾日三省吾身”,成為更好的自己

曾子16歲拜孔子為師,深受孔子教誨,一生講求合乎禮制,謹守道德不逾矩。

他在彌留之際,還命令兒子給他換掉只有大夫才能用的席子。

他之所以能做到守禮法甚於生命,就是得益於長久的“三省吾身”習慣養成的嚴以律己、知錯必改的精神,最終成為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賢人。

自省的精神,歷來為古代士人所推崇。

孟子提出了“反求諸己”。

荀子則把自省和學習結合起來,作為實現知行統一的一個環節:“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西漢揚雄在《逐貧賦》中說道:“三省吾身,謂予無愆。”意為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就可以避免過失。

宋代朱熹在《四書集註》中說:“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可見,“自省”是多麼重要。

“吾日三省吾身”,成為更好的自己

自省是“修身之本”,儒家講求“內聖外王”,內聖即指自身的修養,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自身修養,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人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生來都有缺點,但是通過不斷的自省和學習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怎樣發現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不外乎兩個途徑,一是他人提醒,一是自我反省。一個人不可能時時刻刻處在他人監督提醒的場合中,最終還是要靠著堅定的心智,不接受外界的干擾和引誘。

所以,孩子,讀書是一件來不得半點馬虎的事情,要認認真真的讀書,不要因為外界條件這麼吸引人,而半途而廢,讀書會讓你更加幸福。

自省也是一件嚴謹的事,也是容不得半點馬虎,但要做到時時自省是非常困難的。

這是為什麼呢?認識到錯誤不難,但要用坦誠的心靈面對它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就像一個人親手割掉自身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氣。

“吾日三省吾身”,成為更好的自己

就連孔子都發出感慨:“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所以說,懂得自省是大智,敢於自省則是大勇。

孩子,希望有一顆自省的心,長期以往的堅持,你會避免很多錯誤,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成為更好的自己

歡迎感興趣加盟國學教育者的諮詢,諮詢熱線 4008217199 18721516157 吳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