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殺25個少女,只爲製成香水,「香水」真的只是講一個殺人犯嗎?

1985年,聚斯金德創作出了第一部長篇小說《香水》。

“香水”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別緻,很誘惑人,有神秘色彩。你可以說它是一部懸疑推理小說,也可以說它是一部歷史小說,更能說它是一部非常嚴肅的、秉承著十九世紀文學大師傳統的經典小說。《香水》還有一個副標題,叫《一個謀殺犯的故事》。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獨特的氣味,我曾經在微博上向網友徵集,世界上什麼氣味最變態,有網友回答是瑞典鯡魚罐頭、屍臭魔芋,還有很多中國的大學生回答說是石楠花,但其實我寫《謀殺似水年華》的時候,想到的是聚斯金德的《香水》。

在法國巴黎惡臭非凡的魚販集市當中,主人公出生,然後以變態的手法殺死一個又一個女孩,製成令人神魂顛倒的香水,這種味道就有一種變態的美,我們不喜歡變態,但我們喜歡美

謀殺25個少女,只為製成香水,「香水」真的只是講一個殺人犯嗎?

《香水》這部作品有非常多的獨特之處,作為一部在二十世紀八十年創作出版的長篇小說,卻體現出了十九世紀許多經典文學的特徵,這一點非常獨特。

因為我們知道自二十世紀以來,我們從卡夫卡,從喬伊斯,從福克納,然後到拉美文學大爆炸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等等諸位文學大師,他們的寫作風格,他們整個的作品的結構,包括文學作品的表達方式和目的性,還有語言的方式呈現出來的效果,都跟我們十九世紀經典文學差別很大。

二十世紀的現代文學,他們表達的訴求,和十九世紀表達的訴求是不一樣的,我覺得這種訴求有點像繪畫藝術的變化。我們知道會話藝術早期講究的是逼真,像文藝復興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他們的作品非常逼真地去還原人物,包括後來的荷蘭畫派倫勃朗也是這樣,到了十九世紀,美術發生了很多變化,為什麼呢?因為十九世紀有了照片。有了照片之後,寫實的油畫,不管是畫人還是畫風景,都變得可能不是那麼有用了,他們畫得再好,可能都比不上照片。早期照片是黑白的,後來照片變成彩色的了,那就更加比不上了。

美術就沒有價值了嗎?當然有,所以說後來有了印象派,有了梵高,有了高更,有了莫奈。後來美術作品的變化越來越多,到了二十世紀,和文學作品一樣,出現了像畢加索這樣的大師,不再去追求“真實”,不再去追求“像”,甚至他們追求的是“不像”。

那麼,小說也是這樣,二十世紀的小說他們追求的可能不再是準確地描摹我們的世界,準確地描摹不管是歷史還是當下,因為十九世紀的小說有個特點是社會風俗畫,展開一幅巨大的畫面,不管是視覺的、聽覺的、環境的,還是人物的、還是政治經濟的、歷史的、哲學的,全部都展開來。

但是,二十世紀的文學沒有這樣的功能,它有變形,比如說“變形記”這個名字很好,卡夫卡的人變成蟲二十世紀的文學可能表達其他的東西,比如說很多作家表現他們的內心,很多作家博學多才,像博爾赫斯表達另外一種神秘主義的東西、哲學的東西,比如說像卡爾維諾,這樣的天馬行空,這樣的想象力也影響到了我們很多中國作家。

《香水》裡面,我們看到很多十九世紀文學的影子,不管是環境描寫,還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形態,從大到小,從宏觀到微觀,一覽無餘地展示出來,儘管是通過一個謀殺犯的故事,通過一個香水天才格雷諾耶的視角。

謀殺25個少女,只為製成香水,「香水」真的只是講一個殺人犯嗎?

再來看聚斯金德的《香水》按照十九世紀的文學手法所還原的那個世界,十八世紀的法國。

小說開頭是公元1738年的巴黎,這是偉大的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孫子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太陽王路易十四,是歐洲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當然《香水》故事開始的時候,路易十四已經不在了,在他死後攝政的奧爾良大公叫菲利浦,他的母親在一封信中曾經寫到:"大街上臭氣熏天,由於酷暑魚肉腐爛,再加上成百上千的人在大街上隨處撒尿,令人作嘔。"這就是巴黎。

我們今天說巴黎是世界花都,是非常高大上的,是非常小資的羅曼蒂克的環境,但是在十九世紀、十八世紀不是這樣,巴黎真正變得漂亮是在十九世紀後來的大規模城市改造之後。

在此之前,尤其是十八世紀的巴黎,是一個今天無法想象的,用三個字來形容就是“葬、亂、差”。它擁有六十萬人口,今天我們說六十萬絕對是個小城市,但在當時絕對是個大城市,尤其是在歐洲,當時很多人死了沒地方埋葬,連公墓都進不去,只能隨便一埋,任其腐爛。巴黎地下還有一個地下公墓,十分巨大,幾百年的很多屍體都放在那裡。

由於整個環境臭氣熏天,所以人們就喜歡用各種香味來掩蓋惡臭,比如比較高檔的龍涎香、麝香、麝貓香等等,高且昂貴。歐洲人還有很多植物型的香料,比如檸檬、桔子、玫瑰花,大家都知道保加利亞的玫瑰精油,做成各種各樣的香袋、香水。

總體而言,香水發明之後,用酒精和香料混合以後,確實是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其實,過去歐洲人很髒,比如說非常偉大的太陽王路易十四,據說他從1647年到1711年的64年當中,一共只洗過一次澡。當時歐洲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出生的時候在教堂裡面洗一次,叫“洗禮”,結婚的時候洗一次,死了以後再洗一次。而且,很多宗教人士是反對洗澡的,有時候洗澡又是一種醫療的手段,沒有醫生的醫囑一般人不敢洗澡,也有人認為洗澡很容易生病。因為這樣的社會環境、人文環境,大家都喜歡,開始流行了香水。

謀殺25個少女,只為製成香水,「香水」真的只是講一個殺人犯嗎?

在聚斯金德的《香水》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社會風尚,比如說有一種叫洛可可的藝術風格:輕快、精緻、細膩、繁複、極度的奢靡。

在路易十五執政期間,宮廷生活從凡爾賽宮擴展來的時尚風潮,不斷風靡整個法國,還流行到了歐洲,不僅是建築風格,還有人物的穿著、說話方式、生活方式等在《香水》當中有非常多的體現。路易十五之後的路易十六,他的王后是奧地利的公主叫瑪麗·安託瓦內特,非常著名的斷頭王后,她非常喜愛享受,也引領了歐洲的時尚。同時這種驕奢淫逸讓整個法國制度陷入了嚴重危機,但是到底是不是她引起的,還是很有爭議的。

其實,我不相信什麼紅顏禍水的說法,國家的滅亡有它自身的問題,有它自身的規律,廟堂之上的肱骨諸公,都必須擔負責任,把這個責任推到一個女人身上,我覺得是肱骨諸公在推卸責任。

1789年7月14日,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波旁王朝被推翻。1793年,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巴黎風靡的洛可可的風格,整個王室帶動整個貴族階層的香水熱潮,在此不能說畫上一個句號,至少可以說畫上一個逗號。

《香水》的歷史背景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矛盾時期。

謀殺25個少女,只為製成香水,「香水」真的只是講一個殺人犯嗎?

2006年電影版公映,由湯姆·提克威執導,在他之前,著名導演庫布里克曾想過將《香水》影視化,就是《閃靈》的導演,沒過多久他就放棄了這個計劃,他認為這部小說是不適合改編電影的,也確實有道理,小說很多地方寫到味道,電影很難直接地去表達味道。

後來湯姆·提克威版本的電影,確實做的不錯,在當時獲得了過億的全球票房,並獲得“德國奧斯卡”八項提名中的六項大獎。

劇本整體是華麗而陰暗的人性寓言,主角身兼天使與魔鬼。這個導演很厲害,他的快速剪輯與特寫分鏡,包括婉轉律動的音樂處理都很好,把嗅覺很難表達的東西,用影像表現出來,好像看電影在屏幕裡面都散發著各種各樣的味道,尤其是最後一幕,也就是集體大狂歡,特別震撼、有意思,也夠變態。

聚斯金德用“少女”作為隱喻,揭示著人類,揭示著我們世界的稀缺資源,美少女是稀缺資源哦,而這種稀缺資料被格雷諾耶所盯上,被他所代表的時代所盯上,在那裡有無情的冷酷、無情的暴力,我們很慶幸我們活在二十一世紀,相對來說比較安定的社會里。但這個世界上,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沒有我們這麼幸運,世界依然動盪不安,哪怕在我們身邊,有著這樣那樣與《香水》類似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