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糉情端午」屈子祠前說屈原:汨羅江因他成爲「藍墨水的上游」

「粽情端午」屈子祠前說屈原:汨羅江因他成為“藍墨水的上游”

(屈子祠正門)

汨羅江畔,玉笥山麓,肅穆幽靜的屈子祠,默默守護著兩千多年前那個孤獨的靈魂。

屈原,名平,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秭歸(今湖北宜昌),是戰國時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楚懷王時,屈原官至三閭大夫,掌管王族事務。又任左徒,經常參與國家內政外交大事的決策。他提倡“美政”,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以圖振興楚國。但因受貴族排擠毀謗,被楚懷王免職流放於漢北山野。至楚頃襄王時,又被流放到湖南。

「粽情端午」屈子祠前說屈原:汨羅江因他成為“藍墨水的上游”

(屈原銅像)

屈原流放湖南後,先是過洞庭溯沅水西行,一直到達湘西的漵浦。漵浦是沅水中上游最大的河谷盆地,四周是崇山峻嶺,中部是開闊的平地,物產頗為豐富,是楚國黔中郡的重鎮。黔中郡位於楚國西南部,出產的黃金、丹砂、銅等物資,是楚國經濟的生命線。同時,黔中郡又是阻擋秦國取道巴蜀包抄楚國的軍事要衝,拱衛郢都的後防,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公元前311年,秦國曾提出用武關外的商於之地(今陝西商洛),交換楚國的黔中郡,被楚懷王拒絕。公元前299年,秦國騙楚懷王到武關會盟,將其扣為人質,逼迫他割讓黔中郡和巫郡贖身,但楚懷王寧死不從,最後客死秦國。因此,屈原來沅陵、漵浦的目的,極有可能是想看看楚懷王用生命保護的這個地方。在漵浦待了數年之後,屈原經沅水返回到洞庭,又溯湘水而上,先後到達衡山和九嶷山。然後再回到洞庭,居住在汨羅江畔。汨羅江畔的羅子國遺民,與屈原同宗。

「粽情端午」屈子祠前說屈原:汨羅江因他成為“藍墨水的上游”

(九歌臺)

屈原流放湖南十餘載,輾轉於沅水、湘水各地,沿途考察民情風俗,結合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悲慘命運,寫下了許多不朽鴻篇鉅著。其流傳下來的作品共有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1篇。

「粽情端午」屈子祠前說屈原:汨羅江因他成為“藍墨水的上游”

(離騷閣)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陷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楚頃襄王倉皇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消息傳來,屈原悲傷至極,於公元前277年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

「粽情端午」屈子祠前說屈原:汨羅江因他成為“藍墨水的上游”

(九音館)

屈原一生憂國憂民,併為此而上下求索,贏得了人們的愛戴。傳說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紛紛划船去撈救,但競相營救的船隻一直追尋到洞庭湖上,始終不見屈原的遺體。於是百姓又向江中投放食物,希望魚蝦吃了食物就不會去傷害屈原的遺體。此後,人們將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定為端午節,並用划龍舟、包粽子等再現營救屈原場景的方式,來紀念屈原。兩千多年後的2009年,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粽情端午」屈子祠前說屈原:汨羅江因他成為“藍墨水的上游”

(招魂堂)

屈原投江,使汨羅江成了當代詩人余光中所說的“藍墨水的上游”,也將湖南人的精神氣質打上了悲愴卓絕的歷史底色。

屈子祠位於湖南省汨羅市城西北玉笥山上,始建於漢代,重修於清乾隆年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山腳而上,踏過119級石階,便到了屈子祠正門。祠為磚木結構,單層單簷,青磚砌牆,黃琉璃瓦覆頂,風格古樸秀雅。正門有三個磚砌大門,門樓上刻有13幅展現屈原生平和對理想追求的浮雕。祠內有三進,中、後進之間有過亭,前後左右各設一天井,中有丹池,池中有大花臺。在過道的牆壁上,鑲嵌著許多石碑,鐫刻著後人憑弔屈原的詩文詞賦。後殿有屈原塑像。祠內還有多株樹齡在300年以上的桂樹,每到中秋節花開之時,馨香四溢,令人陶醉。屈子祠附近,還有獨醒亭、騷壇、濯纓橋、桃花洞、壽星臺、剪刀池、繡花墩、望爺墩等景點,人稱“玉笥八景”。

「粽情端午」屈子祠前說屈原:汨羅江因他成為“藍墨水的上游”

(屈原碑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