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金庸在写完鹿鼎记后突然封笔,从此再未写新作?

于无声处34


1972年,时年48岁的金庸先生在连载完《鹿鼎记》后,宣布封笔,从此不再涉足武侠小说的创作。有记者采访时问他,小说如此受欢迎,为什么竟不写了?金庸先生的回答是他的小说主要写人性,写人物性格,所写的人物无一重复,但再写下去重复就难免了,所以封笔。

这是急流勇退时的谦辞,不会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可能是金庸先生志不在此,所以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退出了。金庸先生自己说他写武侠小说一是交差,二是好玩。

交差,交的是罗孚、梁羽生的差。1954年,“吴陈比武”轰动一时,白鹤派名师陈克夫和黄埔太极教官吴公仪在澳门新花园进行比武。比武虽然只持续了短短数分钟,但极大催生了华人社会对武侠的热情。香港《新晚报》总编辑罗孚看到这一浪潮,力劝社评委员梁羽生开写武侠小说,梁羽生一开始也是不愿的,觉得大材小用,但广告已经打出去,只好着笔连载《龙虎斗京华》,没想到效果不错,《新晚报》销量节节攀升。

梁羽生写了一年,写不过来,就找来金庸帮忙,才有了1955年连载的《书剑恩仇录》。1959年,从《大公报》出走的金庸和沈宝新合办《明报》。新报纸要打开销路,还要靠武侠小说,所以金庸的连载始终没停。但进入六十年代,成功转型为报人的金庸,工作的重心渐渐向报务和评论倾斜,已没有那么多时间用于武侠小说的创作。进入七十年代,《明报》渐上正轨,金庸就不再创作武侠小说了,专心办报。

其实六十年代,金庸就已经忙不过来,不想被武侠小说牵扯过多精力,恰好宝岛的古龙声名正隆,由倪匡斡旋,古龙在1966年为《明报》连载了一部小说,效果也很好,正是《绝代双骄》。金庸封笔之后,古龙又在1972年开始连载《陆小凤传奇》,接过了武侠创作的薪火。

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金庸先生的创作也是不断寻求突破的,到《鹿鼎记》恐怕已不能算是纯正的武侠了,或者算是社会派武侠?着笔的是流氓小人物,写的却是小人得志的社会和文化,到这里也就写尽了,急流勇退不失为明智选择。


锻彰趣义


金庸先生写完《鹿鼎记》之后封笔,绝对是人生的一项明智选择。为何?不为别的,且听我试分析一下。

人生都有一个顶峰,当一个对自我要求极高的人到达顶峰之后,再也不能超越自我的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退隐。

古时成功的典范如范蠡张良,失败如文仲韩信。今日最明显的例子如足坛巨星、拳坛拳王,无不是在人生巅峰时期过后,中止了职业生涯,让自己的美誉永远保持在巅峰,如果不这样做,那就是自取其辱如泰森,当其已过人生职业生涯巅峰,没有选择退隐,仍在拳坛混,结果败仗连连,白白使自己的拳王名誉受损而毫无益处。

所以,我们的金庸金大侠,在写完《鹿鼎记》后封笔,是明智之举,因为一个人的才华是有限度的,当过了巅峰,将再也写不出超出过去作品新作,倒不如就此隐退,戛然而止,留下人生的绝响,这才是人生赢家的明智选择!在此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深得古人之心。











濮云轩茶艺馆


《鹿鼎记》是最奇特也是最优秀的武侠小说之一。读罢感触良多,在这里,且看“小河读小宝”系列之零零一。

说起《鹿鼎记》的作者金庸,很多人都会觉得惋惜,因为金庸老先生在1972年完成《鹿鼎记》以后就封笔了,距今已经有四十多年了。现在老先生还健在,为何封笔,他老人家也曾经给出过解释,他写到后来感到人物情节的重复,本来他力保每部小说人物形象,情节故事尽量不同,写完《鹿鼎记》,他无法保证下部新作能较以前有所突破,而长期以来,读者对于金庸给予厚望,他担心读者失望,倒不如激流勇退。

对于老先生的解释我感觉是很合理的,金庸先生的做法也是极其睿智的,在最巅峰的时期退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日后大家提起金庸的作品,都会竖起大拇指,称道个个精品。


在这里向为我们贡献了那么多优秀作品的金庸老先生致敬,也顺便说说读过他的武侠小说特别是最后一部《鹿鼎记》的感受,也算是为读《鹿鼎记》系列的开篇吧。

金庸先生第一部《书剑恩仇录》,还是颇有之前一般武侠小说的特点,但已经有所突破了。主角陈家洛可能会被很多读者认为是金庸小说最差劲男主角,因为他不仅心胸不够开阔,还把热恋他的天下第一美人,也是金庸笔下最美最接近仙女的香香公主拱手让给了敌人。可是别看陈家洛如此恶劣,如果在把他放在现实生活中,陈家洛却是所有金庸主角中最接近男神的人物:家世显赫,大企业头目,文武全才,相貌堂堂,举止有礼,心存善意,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完美男人。这种男主在不少武侠小说里普遍存在,形象脸谱化,最后金庸安排香香公主身死,可以说是为了力求突破的一点证明。

第二部小说《碧血剑》,人物形象已经开始突破了,主角袁承志外形首先就不怎么漂亮了,虽然聪明却又木讷,虽然老成但能力有所不足。看得出来,金庸先生是在塑造一个尽量不一样的人物形象,虽然不是特别成功,但已经在转变。

等到第三部《射雕英雄传》腾空出世,一个性格坚韧、淳朴忠厚的郭靖,一个机灵古怪、俏皮聪明的黄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武侠形象,而且里面诸多配角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老顽童,丘处机梅超风裘千仞裘千丈都是各具特色,形象丰满,让人难以忘怀。射雕一出,金庸先生算是奠定了武侠小说宗师的地位。

后面接连《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合称射雕三部曲,也都是各具特色,读起来欲罢不能。而之后又迎来了《天龙八部》的高峰,读之热血澎湃,荡气回肠,大家已经觉得是顶峰了,结果《笑傲江湖》给我们又展示了一个别样的江湖,波谲云诡,勾心斗角,让人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的才思。

在这些大部头作品中间,金庸先生还做了不少尝试,比如类似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写法的《雪山飞狐》,如果第一次读会很有趣。再比如专写人性险恶的《连城诀》,比一般揭露现实的小说还要黑暗。还有《越女剑》,虽是最短篇,但一女扫千军的形象依然惊天地泣鬼神。



当然,金庸先生作品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却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全书基本上是主角从弱到强的成长之路。在这个过程里,写尽了江湖,也写尽了人生。似乎各个形象都尝试了,最终一部不像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鹿鼎记》出现了。

《鹿鼎记》说他是武侠吧,主角韦小宝最终也只是会个三招两式,而且主体写的也不是他的习武之路,而是做官做人的成长之路。说他不是武侠小说吧,里面又有陈近南、冯锡范、洪安通等诸多高手,各种武功绝学也是层出不穷。

我有时候会想,为什么金庸先生会在后面创造《鹿鼎记》这么一部异类的武侠小说呢。也许正如他前面说的,之前的小说把他想展示的武侠形象都写尽了。而且到了后期,他的作品已经不单单满足展示打打杀杀的武侠世界了,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和人性的探索。实际上从《连城诀》《天龙八部》开始已经有了这个苗头,到了《笑傲江湖》里面,这种倾向就更严重,比如写左冷禅,辛辛苦苦经营几十年,最后一招不慎,胜利果实全部被岳不群窃取。比如东方不败武功天下第一,远远高于其他人,最后还是被杀死。武林里面争得是什么,最后还是人心。于是索性就来一部主要刻画人心斗争阴谋诡计的小说《鹿鼎记》,虽然有着武侠的外壳,但是鹿鼎记却更像一部官场现形记和社会现行记,里面的忠义大侠陈近南会被杀,武功最高的洪安通也被杀,反而不学无术,靠着察言观色和钻营拍马的韦小宝活得风流快活,有声有色。当然,作为三观颇正的金庸,他还是给韦小宝留了一个底线,那就是讲义气,有基本的廉耻心。他游走在各个势力之间,始终没有主动出卖过对他有恩的人,已经不容易了。


《鹿鼎记》的推出其实已经算是金庸封笔的预兆了,一个主流写武侠小说,以此闻名的作家不愿再写纯粹的武侠小说了。采用完成一部完全不一样的作品的方式来告别自己的执笔生涯,是不是显得更有意义,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呢。


一览众河小


金庸封笔,推测有三个原因。其一,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上一部《越女剑》所构建的武侠体系已经健全。从《越女剑》的先秦开始,到“射雕三部曲”的唐宋,经《笑傲江湖》的明朝,再到《鹿鼎记》的清,中国几千年历史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均已有了体现,已经不需要再多拓展。

因为如此,便牵引出第二个原因:金庸希望自己的建立的武侠体系更加健全完善,这个愿望显然是要比多写小说更迫切。金庸已经是中国武侠之冠,再多一部小说不会让他更强大(相反反而有败笔的风险,以及读者审美倾向改变带来的风险),而对过去的小说进行修订,则会延续他的传奇,这就跟王重阳得到《九阴真经》之后将其毁掉一个道理。虽然金庸的修改(比如黑化王语嫣等)等不被每个读者所接受,但金庸对其武侠体系有着自己的追求。

最后一个原因:武侠文学能不能跻身于文学,尚在未定之天。金庸小说,流行是足够流行了,但是不是能隽永,我们这一代人是不知道的,金庸自己也不知道。金庸不缺流量了,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不计其数,这样的作者对时间往往有着更强的野心。金庸为什么那么费心修订老文?或许在未来,金庸会是与能与大仲马同一级别的作家,但应该不是现在。


隐语


金庸写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书剑恩仇录》,1955年写的;最后一部小说是著名的《鹿鼎记》,1972年封笔。总的作品连起来就是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虽然才14部,但几乎部部经典,奠定其武林盟主地位,甚至在中国文学史上都要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遗憾的是,自《鹿鼎记》后,他就不再写了,这对武侠迷尤其是金迷来说,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他之所以封笔,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失去动力,见好就收。金庸最初开始写武侠,虽然也是兴趣所在,但也难逃“著书只为稻粱谋”之嫌。他创办《明报》,主打社评,但是初期销路不畅,所以才想通过连载武侠小说来打开销路,写武侠小说只是金庸的副业,没想到这样竟然成就了一位武侠大师,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到了写《鹿鼎记》的时候,《明报》如日中天,已经是香港首屈一指的大报,就像今天的日报晚报一样家喻户晓。已经没有必要来靠武侠小说打开销路。

再者,金庸写了十几本武侠小说,基本都是扛鼎之作,好评如潮,也为金庸赢来巨大声誉,在此时“急流勇退”,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就像张国荣一样,虽然在如日中天光芒万丈的时刻自杀了,但反而给大家留下了更多念想,至今大家都还到处叫“哥哥”。

2、年纪问题。金庸1924年出生,1972年的时候已经48岁,将近知天命的年龄,虽然看起来也还能写,但每个人的情况、心境是不一样的。金庸先生自己也说:“年纪大了,人的心境自然而然就会稳重起来,文笔也会变得深沉,这时候,像韦小宝那样顽皮狡猾的角色就很难写出来。”

3、武侠多套路,再深也用得完。对于武侠小说来说,就是争夺宝藏武功,爱恨情仇家国,这些套路金庸也基本写完了,他一直尝试“创新”,所以才会有韦小宝这样的奇葩主角出来。这里要感谢古龙,他开创了武侠内容,比如“侠探”破案,打开了另一片新天地,是对武侠创作有实打实贡献的;还有黄易,虽然武侠作品寥寥,但也是通过穿越等内容打开了新局面,也是有贡献的。余者,碌碌。


坐隐江湖


我觉得原因反而是这些:1.任何文人都有自己才思枯竭的时候,或许金庸自己尝试过写其他小说,只不过感觉自己再也无法写出超越十五部小说了,于是在最辉煌的时候停笔了;2.不要以为文人真的是多么清高,否则也不会出现卖身帝王家的语句,否则也不会出现侯方域这些背弃民族之人,否则也不会出现包衣奴才的称呼,所以在面对明报更容易赚钱的情况下,金庸选择明报也就很正常了。

另外,有人老是说金庸、邵逸夫很抠,当然了,一个对作者抠,一个对员工抠,这很正常,这本就是资本家的特色之一。但是,邵逸夫觉得属于被低谷的对象,至少人家在那样一个年代在国内兴建了多少逸夫楼,而且不是像李嘉诚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为此,真要说邵逸夫心中至少有国家的存在,这点比金庸、李嘉诚要好。


枫叶丹闲


因为这一本不封笔,那就是下一本封笔。如果下一本不封笔,那就是下下一本封笔,如果下一本,下下一本封笔,那你同样会问这个问题。


盘点音乐


鹿鼎记已经清朝了,按金庸写作特点,一般故事发生时间点都是朝代更替阶段,再写就该清末民初了,枪炮已经盛行,武功再好一枪打倒,况且有名姓,有影响力的人物,已有明确历史记载,让金老爷子怎么写?大刀王五飞天入地,一把大刀挡住飞来的炮弹,一剑下去坦克拦腰而断。时代变了,江湖不好混了,封笔


宛都视野


传说金庸早年偶然中得到这些小说手稿,后来手稿用完了也就写不下去了,后面越改越难看就是证明

😁😁😁编不下去了,换地方🙃


爱污及吾情感摆渡


金庸是武侠小说的大家,一部经典的武侠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心血,金庸先生写了多部经典武侠小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任何作品都得符合时代背景,都要有创作环境,当今时代说文化快餐,网络小说如雨后春笋。所以金老爷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封笔是明智之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