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誤發轉錯帳 告到法院後法官這樣判

近日,張先生遇到了一件煩心事,本來是想借錢給朋友幫其解困,沒想到因自己疏忽大意,微信轉錯賬,錢要不回來,還在陵川法院打起了官司。

原來,張先生的朋友小白(化名)近期生病住進了醫院,提出借款1800元,張先生隨即以微信支付的方式向小白轉賬1800元,沒想到小白卻在事後打電話說沒有收到錢。張先生查看微信,才發現自己將款誤轉給了朋友圈另外一個暱稱同為“小白”(化名)的人。

在手機聯繫要錢未果後,張先生通過微信緊急聯繫彼“小白”說明原因,彼“小白”才承認收到了錢,卻稱該款被另外一朋友取出消費,一時還不了。幾經交涉,彼“小白”不是不回微信,就是稱暫時無法還錢。無奈之下,張先生只得一紙訴狀,將其訴至陵川法院。

法院立案後,主審法官輾轉聯繫彼“小白”,未能謀面,最終從其家人處得知其遠在廣東打工。基於無法直接送達,法官曉之以理,彼“小白”的家人代為簽收了應訴材料。同時,法官向其家人深入淺出地講道理,指明此行為屬於不當得利,依法應當返還。知曉利害後,彼“小白”的家人很通情達理,與彼“小白”核實了情況,並責怪其不懂事,不義之財不能沾。隨後,彼“小白”的家人湊錢返還給了張先生,張先生向法院提出撤訴申請,被裁定準予撤訴。

法官說法:

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

該條規定指的是,沒有合法依據取得利益致使對方受損的,屬於不當得利,依法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本案中微信好友彼“小白”,因朋友錯誤轉賬而取得利益,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張先生。

法官提示:

如果發生微信轉錯賬這樣的鬧心事,怎麼辦?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轉錯賬?法官給出以下提示:

1.微信轉錯賬,保存證據是關鍵。一旦發現轉錯賬,第一時間要通過微信聊天與對方溝通,注意將對方的微信號等信息及時保存並截圖。

2.添加好友,最好備註真實姓名。微信暱稱重名度較高,且可以隨時變更暱稱。為便於分辨,在添加好友後,要及時備註好友的真實姓名,既方便確認好友身份,也便於查找聯繫好友。

3.轉賬要謹慎。使用微信支付這樣的平臺轉賬,一定不能圖省事,要仔細核對收款人姓名,避免轉錯賬後追討的麻煩。另外,無論是用第三方支付還是銀行轉賬,只要金額較大,最好使用延時到賬方式,不要選擇實時到賬。這樣,一旦發現轉錯了,還有可能通知攔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