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西藏黄金面具,来自喜马拉雅消逝文明的密码

神秘西藏黄金面具,来自喜马拉雅消逝文明的密码

黄金面具

3世纪

长14.6,宽14.5,厚0.01厘米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曲踏墓地出土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文物局藏

2009年7月,筑路工人在西藏札达县西郊修建巴木公路时,推土机翻开一座埋葬很深的洞式墓。墓室内放置有方形箱式木棺。木棺经年累月发生倾斜、错位,面具从死者面部滑落到胸前,炎炎烈日下,透过细细的沙尘反射出刺眼而诱人的光芒。

这件面具14厘米见方,薄如纸片,大小与真人面部相仿,由冠部和面部两部分连缀而成。冠部呈长方形,錾刻出三座并列的塔形祭坛,顶部有圆形穹顶,与早期佛教时期的窣堵坡非常相似。每个祭坛两侧各刻一只立鹤,祭坛前方各刻一只羊。面部有一部分重叠在冠部之下,重叠部分有两排小孔,用丝线将两部分连缀在一起。面部刻出精细的五官,圆目修鼻,甚至表现出人中和法令纹,五官和刻痕都用红色颜料勾勒,显得颇有生气。面具周缘有一周小圆孔,两个一组,背后衬有多层丝织物,残留有打结的系带。丝织物后面又用薄木片加固,通过系带与丝织物缝制在一起。

面具背后衬托的丝织品,经实验室分析属于平纹经锦,是典型的来自中原汉地的织物。根据对出土动物骨头的碳14数据,该墓葬年代在公元2世纪前后,正值中原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兴盛之时,大量来自于内地的丝绸通过河西走廊和南疆输入中亚和西亚。

迄今为止,阿里地区共发现3具黄金面具。

2011年夏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年轻学者们组建了一支考古队伍,对这批墓葬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在这次发掘中,一位藏族老乡从近4米深的石砌墓穴内捡起一片皱皱巴巴的彩色小方片。这张小方片差点被以为是大风吹进来的一张糖纸而扔掉。但拂去尘埃后,人们发现,这竟然是一件小型的黄金面具。这件面具尺寸不大,约4厘米见方,面部用黑色和红色的颜料勾勒出五官以及牙齿和胡须,周边有一排小孔用以缝缀在其他软质材料上,在它被发现的位置周边还出土了一些琉璃珠饰,可能是与面具搭配使用的。

神秘西藏黄金面具,来自喜马拉雅消逝文明的密码

故如甲木寺出土黄金面具

2012年下半年,在曲踏墓地II区出土了一件黄金面具,五官刻痕都用红色颜料描绘,印证了黄金面具的使用在札达地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葬俗。考古学者综合墓葬信息,推测其年代与2009年出土的那件年代相当。

神秘西藏黄金面具,来自喜马拉雅消逝文明的密码

曲踏墓地II区出土黄金面具

考古学研究认为,这些出土了黄金面具的墓葬应该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其分布范围涵盖了西藏阿里地区的西南部、尼泊尔木斯塘地区以及印度北方邦和喜马偕尔邦的北部山地,时间范围从公元前1世纪延续至公元5-6世纪。

根据汉、藏文献记载,这一时段内出现在西藏西部的、唯一可以与之对应的部族就是象雄。象雄在唐代时才开始出现在汉文文献记载中,被称为“羊同”。《唐会要》记载了吐蕃征服(642年)前象雄的统治范围和丧葬习俗,文中称酋豪死后“易以黄金鼻银齿”,可能指的就是黄金面具之类的器物。

古象雄人使用这些黄金面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考古学者推测,黄金面具最基本的功能可能是用以在尸骨最终埋入墓室时进行面部装饰,辅之以朱红色颜料和金色丝绸,承托出死者拥有的财富与社会地位。

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也发现过大批各种材质的丧葬用面具,据说是用以隔离死者,避免伤害到活着的人。这也可以从民俗角度对古象雄人使用黄金面具的原因给予解释。

喜马拉雅黄金面具的出土,为我们揭开了古象雄文明的冰山一角,同时也折射出1000多年前喜马拉雅两麓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融的局面延续至今。

展讯: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大家可以前往现场亲眼目睹西藏黄金面具的真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