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沉鉤」雄安民間最大殯頭,場面驚人!

民國十七年,也就是1928年黃灣村發生了一件大事,空前絕後的大事。村人趙仁泉辦喪事,殯頭大得出奇。

舊年發喪人,殯頭有大有小,大小依“槓”而論。那時出殯棺木用人抬,多少人抬即多少槓。當然,殯頭越大用的槓越多,用得人越多越光彩。但是,帝王時代什麼人家,用多少槓,都有嚴格規定,不可超過,超了稱僭越,要受王法制裁。按照王法皇帝出殯用一百二十八槓;皇后、王爺出殯降一倍,用六十四槓;朝裡大員、地方長官用四十八槓或三十二槓;平民百姓也就是八或十六槓,頂多二十四槓。趙仁泉發喪奶奶卻用了六十四槓。也就是說農村老太太享受了皇后國母的待遇,享受了與慈禧同等的待遇。六十四槓的大殯頭在民間使用全國罕見。

「史海沉鉤」雄安民間最大殯頭,場面驚人!

說來這事兒有個來頭,咱得從頭說起:清朝年間北京城裡有十大槓房,專供王侯家選用。開槓房是暴利,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若遇上皇后或王爺去世,槓房可著勁兒的要,要多少給多少。宣統退位後,王侯大臣們失去了爵位、俸祿,辦喪事的規模也就大打折扣,槓房業一時蕭條。特別是六十四的大槓沒人用得起了,槓房業前景黯淡,十家大槓房都急著低價轉讓,由於沒了用場,京城沒人想要。

「史海沉鉤」雄安民間最大殯頭,場面驚人!

那時新安縣有位周先生在京城開綢緞莊,經常與皇宮打交道,從槓房業的蕭條中看出了一線商機。他認為六十四槓京城沒人用了,但是,由於沒了皇權限制,平民百姓誰都可以用了,鄉村土豪財主們有錢,或許有人家用,說不定能賺了大錢。於是,他以低廉的價錢買回了六十四槓及配套的全副執事儀仗。就這樣六十四槓從京城傳到了民間。周家起名“平益大”槓房。僅有槓不行,還需要制罩片,周老先生雄心勃勃,要強心勝,不惜花重金打造精品。六十四槓的罩片較大,需要特製。因而特製了寬幅織機,織成二十四塊寬幅繡布。託人請皇宮畫師畫來二十四孝圖,又從蘇州請來八名高級繡工,歷時一年多才繡成了六套罩片(每套四片共二十四片)。各色絲線用了200多斤,金絲線用了50多斤,可見這罩片有多麼珍貴。那時周家人心裡也沒底,能用得起六十四槓的可不是一般的主兒,說不定等上三年五年不開張。

「史海沉鉤」雄安民間最大殯頭,場面驚人!

民國十七年趙仁泉擔任國民革命軍十五師師長,時正值北伐時期,可謂位高權重。恰巧那年奶奶去世,趙仁泉很孝順,深感奶奶的大恩大德,決定花費一萬塊銀元為老人家辦這場喪事。一萬塊銀元是什麼概念?舉兩個例子,民國初年毛澤東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每月僅掙七塊半銀元,一萬塊銀元相當於十個知識分子十年的工資。再舉個例子就更了不起了。那時一個農民扛一年長活也就掙十幾塊銀元。一萬塊銀元可僱一百個農民打十年長工。我的個天!那是個天文數字。當時黃灣村幾位“勞忙”的總理被這個數嚇住了,不知道這一萬塊該怎麼花,深怕花不進去誤了事,因而一口辭了這事。趙家只得另聘總理,遍訪全縣各村辦事幹練的總理,最後選聘了道務村一位大總理,還有縣城二鋪村的總理唐萬才先生。

「史海沉鉤」雄安民間最大殯頭,場面驚人!

那時槓房業有個規矩,叫“亮罩”,即不管事主邀請不邀請都趕去亮罩,行話叫“打對作”。用現在的話說叫同行“競爭”,或者叫“展銷”、“競銷”。事主通過對比,哪家的好用哪家的。“平益大”槓房得知消息較晚,趕到黃灣時,雄縣、新城、霸縣的幾家大槓房早到了,各自亮出了自家的罩片,當然那都是上品,稍差點的也不敢來呀。那已是琳琅滿目,爭奇鬥豔,一份賽一份好。“平益大”一亮罩,人們都驚呆了:紅、黃、黑、白、藍、綠六套,二十四幅罩片光彩照人,燦爛奪目,尤其是內容,繡的是二十四孝,每幅罩片一個故事,人物繡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周邊的流雲火焰,底端的海水江牙似乎在動,金絲線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平添了幾分雍容華貴。唉!真是無以倫比的絕妙繡品。那幾家槓房看了自嘆不如,自動撤走了。接下來消息迅速傳遍了十里八鄉,每天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擁擁擠擠,人人贊不決口,都說大開了眼界。

「史海沉鉤」雄安民間最大殯頭,場面驚人!

趙家選中了“平益大”大概有倆原因,一是用六十四槓讓老太太享受皇后國母的待遇,二是那二十四孝的罩片不僅工藝好,而且內容貼切,為老人辦喪事是最後一次盡孝嘛!至於租賃錢雙方都沒透露,不過槓房業有個不成文的規矩,置買槓房所有用品的錢,基本上都由用頭水兒的出。二水兒的價錢就大大打折了。估計周家所有的投資這一次都收回了。

「史海沉鉤」雄安民間最大殯頭,場面驚人!

這一萬塊大洋怎麼花,也讓總理們頗費了一番心思,錢既要花的是地方,還不能枉花浪費。先是處處提高了規格,請名班子邀名角兒,唱戲唱對臺戲,街上搭出幾十米長棚及三道彩門,一律用新葦蓆,街兩旁樹上用白綾子扎花掛個滿樹,席面規格也大大提高,每天八八的葷席。各項支出打足後還有剩餘。倆總理找到了趙仁泉建議:你家辦事唱大戲,鄉親們家家都得接親戚來聽戲,來了親戚都得吃白麵,你給鄉親們送點白麵才好。趙仁泉慷慨應允。於是派了大馬車拉著洋白麵(那時人們稱進口麵粉為洋白麵)沿街發送。從西頭兒到東頭兒一家一袋,有的人家要了兩袋。全村家家接親戚來聽戲看熱鬧。黃灣村著實熱鬧了幾天。這個建議、舉措也為趙仁泉贏得了一個好名聲。

「史海沉鉤」雄安民間最大殯頭,場面驚人!

趙家喪事辦得大,弔唁的客人規格也高。都是河北、山東兩省乃至中央軍、政兩界的要員,這在鄉間是少有的,最搶眼的是蔣介石和宋美玲派專人送來了弔唁挽帳,這更罕見了。來的客人們地位高,接待規格也得上講究,不能露怯,總理們也提前想到了這點,那些軍政大員哪點倘若招待不周,就給主家惹麻煩了,可不是鬧著玩的。因此特意安排唐萬才老先生專門負責大客棚招待。又特別邀請了趙仁泉的老師高元凱作顧問。高元凱,字孝臣,小謝村人,拔貢出身,清末曾擔任雄縣第一幫審(相當於副縣長),民國曾任涿州專員,也曾參與編撰《雄縣新志》,是雄縣的大文豪,當然熟悉官場禮儀,有其指導自然不至於落場。

「史海沉鉤」雄安民間最大殯頭,場面驚人!

出殯那天十里八鄉的人都來黃灣看熱鬧,都想看看六十四的大殯怎麼出。黃灣村裡村外人山人海,擁擠不動。平益大槓房來了約二百號人。槓夫六十四人,預先都經過多次演練,槓頭兒叫“打響尺”的,手拿兩塊板兒,用擊打聲指揮。六十四人抬起、落地、邁步必須整齊劃一,槓上放一碗水,水不能溢出。講究抬起如飄絮,落地似棉花。打執事儀仗的就有上百人,迴避肅靜牌開道、對龍棍緊隨,旌旗傘蓋遮天蔽日,金瓜斧鉞朝天蹬對對成雙,那可叫威風凜凜。

「史海沉鉤」雄安民間最大殯頭,場面驚人!

這是農村第一次六十四槓出大殯,遇到了新問題,街上擠滿了人,前頭儀仗隊根本沒法前進。或許有人說京城比鄉村人還多呢,怎麼能走?這可不同,京城六十四的大槓出殯時,肅靜迴避牌就管用,凡大聲喧譁,不知避讓者,儀仗隊中有龍棍打死勿論。民間出殯就不同了,老百姓不懂,不躲避,不讓道,你怎麼辦,真打死人也不行啊。槓房自有辦法。兩個棒小夥拉來兩個“打道鬼”。打道鬼是木頭作成的機械人,高一丈二,手舉兩條大棍,呲牙咧嘴,面目猙獰,下邊有輪子,輪子轉動,撥動“鬼”手中的大棍前後左右撲打。兩個打道鬼一左一右,大棍打得“啪”“啪”山響,那聲音很嚇人,嚇得人群迅速後退,打道鬼趁勢前進,很快閃出了一條道。儀仗隊、孝子隊伍、大槓跟著前行。走一段擺回路祭,“響尺”一響,大槓落地,孝子們下跪,重新換一套罩片。後頭專有五人擔著五副挑子,每人挑一套罩片,每走一段換一套。

「史海沉鉤」雄安民間最大殯頭,場面驚人!

由於看熱鬧的人特別多,誰都想擠到跟前仔細看,所以每走一段就擠得走不動了,打道鬼都不管事了。槓房還有辦法早有準備,一個人揹著捎馬子,裡頭裝著零錢,跟在大槓後頭,順手撒幾把錢,人們蜂擁過去搶錢,大槓趁勢前進。

咱開頭說這家大殯頭空前絕後,並不為過。六十四的大槓出殯在農村的確是頭一回,全國農村是第一次。所以說“空前”。說絕後似乎不恰當,因為後來還有幾家也用了六十四槓。龍灣孫連仲家,安新陳調元家,高陽商會會長家,但是待他們再用就不是頭水了,說絕後也不為過。

「史海沉鉤」雄安民間最大殯頭,場面驚人!

最後說說那二十四孝的罩片,那真是堪稱國寶級的繡品。可惜命運多舛,僅用了上述幾家,接著抗日戰爭爆發,解放戰爭開始,兵荒馬亂沒人敢用。建國後提倡喪事儉辦,沒人用,好容易保存到文革期間,提倡“破四舊”,周家不敢再保留,又不敢公開銷燬,每天傍晚用剪刀剪下一塊,塞進灶塘燒掉,直燒了多日才燒完。可惜呀!可惜!

「史海沉鉤」雄安民間最大殯頭,場面驚人!

注:趙仁泉 黃灣村人,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旅長、山東魯北民團總指揮、涿、良、宛、固清剿辦事處主任等職。北平解放時隨傅作義投誠起義。1950年被錯殺。1987年平反。

「史海沉鉤」雄安民間最大殯頭,場面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