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尧舜禹的禅让

今天我来说说尧舜禹禅让,也就是上古时代华夏族的3个首领尧、舜、禹之间以“让贤”的原则依次传承“天子”位的故事。据《史记》记载,尧舜禹三人乃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华夏族的首领。当时的“天子”乃是部落联盟首领,实行民主推选制度。先是由各部落的酋长召开会议推举出下一任天子,天子再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考察,认可后,则禅让于他。


华夏尧舜禹的禅让

帝尧出生于公元前2408年,姓伊祁(伊耆),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五帝之一。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华表的雏形),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帝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年老时,舜因为孝顺和有才德而被推举,尧对他考察了3年后,认为合格,禅位于他。

华夏尧舜禹的禅让

帝舜出生于公元前2277年,姓妫氏姚,名重华,字都君。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以孝行而闻名的。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许多财物,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也很有才干。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立舜为继承人。舜老时,因禹治水有功,而禅位于他。

华夏尧舜禹的禅让

帝禹生于公元前2314年,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 崇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 。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 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 。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 大禹”,即“伟大的禹”。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夏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沿革发展。

尧舜禹禅让的事迹被后世之人,尤其是儒家人土传为美谈,三人也因此与之前的炎黄二帝,之后的周文王、孔孟等并列为圣人。不过,对于尧舜禹禅让的真实性,历代都有人表示怀疑,比如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便怀疑所谓禅让实为逼让。不管其真假,作为历史事件来说,尧舜禹的“禅让”代表了华夏民族在原始社会的尾声,其后华夏民族便进入了更加高级的文明时期。

华夏尧舜禹的禅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