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鞭勁甩,大清祖墳勢如萬馬

清朝強勢的政權對應於充滿特色的風水,一定程度地體現在龍脈行度、入首、結作等關鍵環節上。

長鞭勁甩,大清祖墳勢如萬馬

清永陵地形圖

“未論千里來龍,且看到頭融結。”龍入首按強弱順序,弱而漸強是為吉,先強後弱則為兇。漸行漸強,是永陵龍脈的顯著特點。

永陵龍脈,前期形單影隻,靈秀而堅韌,扈從少小,一路砥礪前行,後段料峭高峻,強悍不屈,縱橫捭闔,一呼百應。最後十數里展勢入首,更是萬馬千軍,多頭並進,所向披靡。

長鞭勁甩,大清祖墳勢如萬馬

狀如長鞭猛甩,於轉折著力處掉頭南下的大軍,其中距離最長、至為關鍵的第8路山列,由於力道過大,一下收止不住,竟直插至河邊,河道為之彎轉。

啟運山金水連珠起帳,因應穴前之水,龍脈趨避之,右手大幅度斜向右側,水關緊密。永陵謹隨龍身變化,機敏地向左閃身,捉脈而下,穴扦盡頭圓金一山下方正中。

長鞭勁甩,大清祖墳勢如萬馬

永陵右砂

左砂短,右砂長,是永陵結作的一大特徵,也是永陵風水的玄妙之處。

隨山情水勢,永陵選址第8山列,定穴於左,似有失偏頗,實又準確無誤;近看有所不正,遠觀卻分外妥帖。但右砂偏長斜出,是為離鄉砂,離鄉之苦難免。

離鄉砂,貴龍常有之。本無貴賤之別,視乎他山之應。風水前輩言之為兇砂,蓋在離鄉別愁,人離鄉賤。然而從普遍意義上說,人不離鄉,怎圖富貴?滿人離鄉,焉知非福?

長鞭勁甩,大清祖墳勢如萬馬

永陵風水態勢圖

永陵龍脈生動而富於變化,無論是成群結隊的進發,還是煢煢孑立的獨行,為主為尊的定位始終不曾有變。周邊之砂盡皆僵硬,唯我獨活,從屬山脈離開一定距離,使為驅役,遙作呼應。

永陵形勢俱佳,可圈可點。東北,龍崗山、十花頂子朋比聳立,祖山所帶表明了龍脈的出身。西大頂落脈勢如萬馬奔騰,印證並凸顯了龍穴將要達到的高度。

鞭形龍脈大部走勢自東北而西南,至新賓縣東北,有長達18公里的8條道溝,中部的八道溝向南偏西朝北四平鄉帶出一條環抱山列後,結束了這一走向。自頭道溝起,東北而來的山列轉而西向,愈加強勁。在宏偉西向的山流中,受十花頂子居中率先垂範所帶動,整個山列轉而南向,躍躍欲試,最後齊刷刷多路齊發,形成一支以龍崗山為核心,東起一面山嶺,西至西大頂,寬約30餘公里正面的南進大軍。

長鞭勁甩,大清祖墳勢如萬馬

《葬書》曰:“勢如萬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永陵北面山勢就是這樣,層層疊疊,前呼後擁,山分多路,十數里距離洶湧澎湃,浩蕩南下。

清初,諳熟風水學的福建總督高其倬曾奏稱:“恭瞻永陵形勢,後龍是長白山的餘脈,其形勢高冠群山,秀出天表,其逶迤頓跌之妙,氣概驚人。”高其倬的話,說出了永陵山勢的共同觀感。

(待續,本文選自《千年堪輿——二龍爭珠》第三章“揚鞭策馬”。)

風水知識庫

“勢如萬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如何理解《葬書》的這一論斷?

此言真龍降勢之大略,可見山嵐之行度。天下之大,勢何其多。若欲逐一分類,則反包括不盡矣。其葬王者、千乘、三公,相對而言,不必拘之。

王者之地,世人誰不欲求?然得之萬難,識之只為其一。葬之吉貴,與形勢密切關聯。勢如萬馬,自天而下,局面宏大,富於變化;峰巒層踏,如巨浪奔湧,洪波壯闊;星嵐撐漢,踏銜而下,如龍之降,及至歇處,山如雲擁,水似帶蟠,祥呈瑞繞,烏得不貴!

清注曰:“星嵐插漢,踮天而下,若萬馬奔馳而來也。”此注不妥。自天而下,是自高而低;踮天,則自低而高。

(載《千年堪輿——西垂未央》)

你可能不懂風水,但不會拒絕風水……

學習傳統文化,從你我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