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何不能複製恐龍

經常有這樣的報道,考古學家發現了某種生物的化石,也從中提取出了這種生物的DNA。

我们为何不能复制恐龙

這確實是一個大好消息,因為現在的生物科技越來越發達,人類已經能夠利用動物的皮膚細胞複製出那個動物出來。如果按現在生物科技的發展趨勢,科學家是不是可以利用某種動物的DNA來複製出這種動物來?如果科學家提取出了恐龍的DNA,複製恐龍那就是早晚的事了吧?要是人類能把古代那高大、恐怖的恐龍複製出來,說不定真的就能製造出一個侏羅紀公園來。

有的科學家就這麼想過,也許有很多人認為這個想法很可能不久的將來就能實現,

可實際情況出乎大家的意料,因為科學家不可能從恐龍化石中提取出完整的DNA!科學家早就發現,動物死亡之後,細胞內的DNA就已經開始被細胞本身的酶分解,並且也會被其他微生物分解。這對我們來說可不是一個好消息。

那麼這種分解速度到底有多快,也就是動物死亡之後,其DNA到底能保存多久,科學家心裡一直沒有數。

不久前,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DNA確實很快就會被分解,但是不像皮肉細胞那樣會很快爛掉,研究發現,DNA的分解竟然也有半衰期!也就是組成DNA的核苷酸之間會斷開,這種斷開就像那些不穩定的放射性元素那樣是逐漸分解的。

他們研究的對象是158塊恐鳥腿骨,這些骨頭分別屬於三種恐鳥,在地下埋藏了600年到8000年之間,出土地點相距不到5千米,因此可以認為骨頭的保存環境是相同的。科學家從這些腿骨上分離出DNA,並檢測DNA被分解的程度。結果發現,當地的地下溫度為13.1℃,DNA在這種溫度的環境下分解的半衰期是521年,也就是DNA鏈條經過521年後,有一半數量的核苷酸相互之間已經斷開了,再經過521年,剩下那一半還連接著的核苷酸又會有一半斷開……這樣繼續下去,大約150萬年後,骨頭裡就會找不到DNA的影子了,全部變成由幾個核苷酸組成的很短的DNA片段了,DNA大廈相當於完全坍塌了,變成了一堆核苷酸磚頭,就像一座大廈只剩下幾塊爛磚頭,科學家從中找不出任何關於大廈的原貌以及如何建起來的信息和思路。

我们为何不能复制恐龙

DNA的這種半衰期是針對某個地點說的,就是說,動物被埋到地下後不動,周圍的環境也沒什麼變化,其體內的DNA就會以固定的半衰期分解。但是DNA的分解會受溫度、溼度、是否有微生物等很多因素影響,溫度越高,分解速度越快,尤其是水分的存在會大大加快DNA的分解速度。而不同的埋藏地點,環境條件都不會一樣,因此DNA的分解速度也就會不同,那麼DNA半衰期也就明顯不同。

但即使在零下5℃的溫度,環境乾燥的理想環境下,DNA經過680萬年之後也相當於被完全破壞掉了。我們知道,恐龍生活在距今6000萬年前,顯然恐龍的DNA是無法保存到現在的,即使努力去尋找,也就只能找出一些含有幾個核苷酸的片段,這根本無法指導科學家去複製恐龍。可見,建造侏羅紀公園的設想只能是存在於電影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