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陷入舆论心理恐慌,疫苗知识教育远远不够

妈妈们陷入舆论心理恐慌,疫苗知识教育远远不够

刘冷丝

栏目丝说教育与科普

现在打开手机,无论是官网还是自媒体,有关疫苗的信息恐怕是最多的。尽管信息量如此之大,但是,妈妈们依旧陷入集体性心理恐慌,准确来说,应该是舆论恐慌心理。

妈妈们的恐慌心理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这种舆论恐慌心理又该如何克服?

妈妈们陷入舆论心理恐慌,疫苗知识教育远远不够

正常的疫苗接种

对于成年人来说,多年的知识积累和社会阅历,可以基本满足他们对世界的认知需要,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预测未来,不至于产生恐慌感,但这些仅仅就个人来说的,并不包括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人是社会动物,个人所遇到的问题,既是纯粹个人的问题,诸如个人情感的纠葛,也有社会性的问题,比如毒奶粉、环境污染、物价上涨等等。对于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必然成为某个时期社会大众议论的对象,舆论的议题随之产生,形成共同的想象客体和主体。

想象的主体就是需要给宝宝定期注射各种疫苗妈妈们,想象的客体就是劣质疫苗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以及疫苗事件的舆论发酵。

妈妈们陷入舆论心理恐慌,疫苗知识教育远远不够

一般情况下,孩子接种疫苗是轻松愉快的

除了想象的客体之外,在想象和恐惧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中介物:经验。

经验是个体和群体自主的知识,它源于人生阅历点点滴滴的积累和总结。经验的地位,随着经验的被验证逐步得以强化,最终凌驾于外部知识之上。很多妈妈并没有劣质疫苗带来危害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来自于媒体的公开报道。10年前,媒体就追踪报道了劣质疫苗给一些无辜孩子带来伤残甚至是死亡,这样一个个的特殊个案就成为了妈妈们的经验知识。在当前的舆论氛围之下,这种本来不是妈妈们的经验却不断地得到了强化,以致于妈妈们将其当成了科学知识的总结。

妈妈们陷入舆论心理恐慌,疫苗知识教育远远不够

疫苗对一个人的健康极其重要

就这样,妈妈们并不是疫苗知识或者医学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凭着网上并不完全科学的疫苗知识形成了自己的推断逻辑,这些就形成了妈妈们的“科学”依据。

经验加上“科学”依据,形成合理想象,经过传言散布,造成了一起又一起舆论恐慌事件。我们如果仔细审视过去历次著名的舆论恐慌事件,就能发现:恐惧阴影下的人们,由于受到自己构想的虚拟环境刺激而慌乱不堪的特殊景观。

妈妈们陷入舆论心理恐慌,疫苗知识教育远远不够

防疫与医学知识需要普及

无论如何,哪怕是过去的原始社会,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大家最为熟悉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人才可以向更高层级的需求迈进。人对安全感的追求源自于内心需求,由于这种需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得不到满足,人处于缺乏安全感的状态,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当涉及公共安全的谣言和传言出现之时,个人安危受到威胁又无法及时得到安全保障,想象的惨重后果引发个人内心的恐惧,个人的恐惧相互传染,最后演变成社会性的恐慌。

多年来,人们倾向于将舆论恐慌的酿成归咎于信息不透明,最终将矛头指向政府部门,很多人认为公信力欠佳。舆论恐慌心理确实与信息供给不足相关,但这类信息并非政府所能掌握的信息。

妈妈们陷入舆论心理恐慌,疫苗知识教育远远不够

防疫保健知识需要宣传和普及

事实上,在短暂的恐慌时期抱怨政府信息不透明可以理解,但这种抱怨并不客观。事实证明,政府不是先知先觉的上帝,无法未卜先知将有灾祸发生。如果是政府事先掌握某种具有破坏力量的信息,政府肯定会采取措施,避免破坏性灾祸的发生。就我们能看到的舆论恐慌事件来看,并没有发现因为政府隐瞒信息造成舆论恐慌的案例。

舆论恐慌是社会心理的集中反映,无法完全避免。疫苗科学知识的普及需要专业人士进行通俗讲解,然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媒体报道的规范,将有助于减少舆论恐慌事件的发生。

敬告本文如有错别字和语法错误,请朋友批评指正,作者也将在跟帖中及时更正

妈妈们陷入舆论心理恐慌,疫苗知识教育远远不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