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印章记录发展变迁——一位耄耋老人的铁路情怀

用印章记录发展变迁——一位耄耋老人的铁路情怀

蒋明生老人

在77岁的老铁路人蒋明生的工作室中,他正在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枚枚印章。工作室外,车站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工作室内,一枚枚印章将时间凝固,静静地展示着一座城市61年的铁路发展变迁。

用印章记录发展变迁——一位耄耋老人的铁路情怀

厦门站改扩建及首日通车纪念章

源于对铁路的热爱和忠诚,蒋明生老人自2002年退休以来,以设计印章的方式,为厦门铁路发展史写下注脚。十多年来,他设计制作的印章已有40多枚。

用印章记录发展变迁——一位耄耋老人的铁路情怀

厦门至合肥、贵阳、兰州列车首发纪念章

厦门的铁路发展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1957年,鹰厦铁路竣工通车,将厦门与外界连接起来,并长期成为福建出省的唯一铁路通道。1959年,外福铁路的竣工通车使厦门得以通过铁路与福州相连,但全程要运行21个小时。

一排全木结构的房子、一条线路、一个站台、两趟列车——这就是1957年厦门火车站刚建成时的景象。

“1963年,厦门火车站仅有3个班次的旅客列车,加上集美火车站一年只发送45万旅客,运量非常小。”蒋明生说。

车站“寒酸”,火车也“寒酸”。

当年的火车还是蒸汽机车,对火车上屈指可数的设施,蒋明生至今记忆犹新——集装箱式的火车车厢中,根本没有洗手间,仅有一个马灯、一个梯子和两根绳子。

“坐过一次火车,煤灰到处都是,头发、脸上都是灰。最难受的是夏天,火车过山洞的时候,车厢内的气温甚至接近50摄氏度。”蒋明生说,“火车时速也很慢,大概是30到40公里,乘客的草帽掉了,甚至都可以跳下车捡起草帽再爬上车。”

用印章记录发展变迁——一位耄耋老人的铁路情怀

厦门至长春、北京、长沙、包头列车首发纪念章

“厦门特区发展得越快,厦门火车站的运输量也是水涨船高。到1997年,厦门火车站的旅客发送量已达到500万人次。”蒋明生说。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厦深铁路等的开通,厦门铁路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期。与此同时,列车时速也从上世纪的四五十公里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公里。

一次次的铁路变革牵动着蒋明生的心。自2002年退休后,蒋明生开始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记录厦门铁路的发展——印章。无论是新车站的建成,还是新线的开通,他都不忘以厦门当地的特色元素设计制作一个印章,以这种方式留下纪念。

白鹭女神、八卦楼、菽庄花园、厦门海堤、杏林阁、厦门植物园……所有这些有关厦门美景的元素,蒋明生都一一纳入自己的印章设计之中。北京、重庆、深圳……这些目的地城市的元素也一次次地出现在他的印章之中,于无声中向人们显示着一座城市铁路交通网的日趋完善。

用印章记录发展变迁——一位耄耋老人的铁路情怀

厦门至武夷山、青岛、徐州列车首发纪念章

“一枚枚印章记录的是我的高兴和骄傲啊。”蒋明生说。

近年来,连通厦门的动车和高铁越来越多,蒋明生时常乘坐它们游历全国各地。一枚枚印章也曾被蒋明生收进行囊,随他奔赴远方。

“20年前我去广州,火车摇摇晃晃40多个小时,而现在乘坐动车4个多小时就到了,而且很舒适,一路上青山绿水。”蒋明生说。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厦门火车站的小木屋站房仿佛还在历历在目,而如今它已是一幢气派的现代化新站房。

旅人如织,列车疾行。61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蒋明生花白了头发,而厦门火车站犹如青春少年,正展现着勃勃生生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