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才70歲,去打份工吧!

文:古岸雲沙

“媽,你才70歲,去打份工吧。”近日,一位自主創業者的言論刷爆了朋友圈。面對很多人的不理解,這位大老闆解釋:“老年人其實也需要忙,也需要存在感和目標感,也需要一份工作,體現價值。”

媽,你才70歲,去打份工吧!

我想這件事應該從兩個立場去看,一個窮人的立場,一個是有錢人的立場。

對於窮人,或者一般的家庭來說,七十歲,基本上不存在退休,很多老年人,既便到了七八十歲,都還在勞動,為家庭分擔著責任。

尤其是農村,這種現象一直存在。父母們只要能動,就不想拖累孩子。我家的一位老大娘,九十多歲了,每到農忙,還要幫孫子家摘棉花、剝蒜、拔蒜薹。你不能說孩子們不孝順,因為孩子們沒有要求她這樣去做,她這樣做,一是可以適應地鍛鍊身體,二是覺得自己不是吃閒飯,還有一定的存在價值。

人對於價值的理解往往是這樣的:有用,有可以被利用的價值,一個人才會覺得自己重要。至於存在感與目標之類的東西,都是閒扯蛋,農村人沒那麼多想法,也沒那麼多規矩,他們只是想讓自己過得踏實一些。

媽,你才70歲,去打份工吧!

上文屬於有錢人的想法或者說城市裡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他們其實不缺錢,缺的是沒事幹。所以當老闆的兒子才會讓他母親去打份工,給自己找一點存在感。其實這是做兒子的對母親精神層面的要求,也許他的母親並不想去打工。至少我是這樣想的:我們的上一輩,一輩子都在貧窮中掙扎,對於精神上自我要求並非那麼高,他們對生活只有最基本的要求,吃好喝好,孩子們生活平安幸福就好了,他們是沒有自己的生活追求的。

最近這些年,我其實對這方面還是很有感觸的。我經歷了奶奶的老年生活,大娘的老年生活,現在面對的是我母親的老年生活,我也看過身邊很多老年人的生活。

有時候我們路過十字路口,常常會看到拐角處有騎三輪車的老人,他坐在自己的三輪車旁邊打盹,曬太陽,當然也是為了在路口看人。更多的老年人聚在公園裡聽戲,溜鳥,打卜克牌或者一大堆人圍在一起,聽一個人讀報紙。相對於農村老人,也許城市老人更幸福一些,不用擔心衣食住行,然而他們沒有事幹,用一句難聽的話來說,無異於坐吃等死。每次想到這個詞,我都覺得特別心酸。

媽,你才70歲,去打份工吧!

奶奶在床上躺了二年才走,不能下床,九十六歲高齡才走,很多人說她是有福氣的老人,可是每次回老家去看她,我都會痛哭一場。覺得生命是如此地脆弱不堪,面對衰老,我們無能為力。後來是大娘,耳聾,因為聽不到家人說話,她不願意出門,也不願意多說話,怕孩子們煩,所以一天天地沉默著,唯一的消遣方式就是睡覺或者一個人疊紙牌。

每次去看她,坐在陽臺上,一個人寂寞地數紙牌,我都覺得特別難受。因為不能常常陪在她身邊,給她帶去快樂,陪她聊天,我覺得自己是個特別不孝順的孩子。

然後是我的母親,每天最大的快樂是看電視,一個人坐在電視機前,網絡電視劇連軸轉,從早上六點一直看到晚上十點,一部連續劇幾天就看完了,然後接著重複再看,一部片子看個十遍二十遍,可是與人聊起來,卻仍然前言不搭後語,因為長久不說話,很多時候不知道如何去交流,而且我們也沒有時間看,也不喜歡重複著一個片子看,所以致使她越來越沉迷於電視劇之中。

媽,你才70歲,去打份工吧!

前幾天我們討論:諸事不順,皆因不孝的話題時,還提到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志之慧之心的問題,朋友說原本他父親是打算不想做事了,但是他不同意,因為如果父親閒下來,就會沒事幹,沒事幹就會覺得無聊,覺得無聊,就會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與快樂,就會生病或者找事生氣。與其讓父親累一點,有事幹,也不想讓父親閒下來。其實老年人最怕的不是衰老,而是精神垮下來。有事幹,他才有精神去面對生活。

但是傳統的觀念又在束縛著我們,覺得父母年紀大了,應該享享清福了,能夠閒下來,歇一歇,吃好,喝好,做子女的就是孝順了。如果七十多了,還讓父母去幹活打工,未免有些不孝。

凡事都應該一分為二的看,關鍵在於父母覺得怎麼生活好才是最好的。如果他們願意去打工,那就去打工,如果他們願意幫孩子們做家務,那就做家務,如果他們什麼都不想做,只想看看電視,那就看電視好了。畢竟作為子女,我們上有老,下有小,需要負的責任也很大,不可能天天陪在父母身邊。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給父母安穩的生活,養他們之慧,之志,讓他們學會為自己尋找生活的樂趣,在他們還能動,還有精力安排自己的生活之時,做自己喜歡的事。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其實不管生活在農村還是城市裡,最重要的還是要尋找到心靈的寄託。只要父母心裡有寄託,再苦的日子他們不會覺得苦,再好的日子他們都能享受。就象以前我大娘常說的那句話:沒有吃不了的苦,沒有享不了的福。

媽,你才70歲,去打份工吧!

孝道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孝與不孝,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杆秤。關鍵是你怎麼去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