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功德?

黃樹忠


這個問題在老麥面前來回晃了好幾次,不回答不大好意思了,那就搬個小馬紮,與老麥一起說說一些不科學的事情。首先來說,功指的是行為,也就是執行力的問題;德,指的是遵循自然生命法則的一種結果(自然生命法則既是:道),那麼功德,連在一起的概念則是:有德之功,也就是說是遵循自然生命法則結果的一種行為,既是“功德”。其實,說白了,就是循道而為,發自真心,皆為功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便是此道理了。

你路過一片青青草地,看到幾片垃圾遮地,想都沒想就那麼隨手撿起,丟進垃圾箱,這就是功德;你走在路旁,看到一乞丐跪地,蓬頭垢面,心生憐憫,放下一塊錢,這就是功德;你看人落水,而自己恰有水性潑好,迅速跳水救人,這就是功德;你路遇歹徒行兇,不顧個人安危,憤然上前與之周旋,這就是功德;當然,你考慮了一番,覺得自己勢單力薄,於是拿起電話迅速打了110,這也是功德……


功德是發自於心,心無旁騖,無其他回報要求,順其自然就那麼做了,而不是有所回報的刻意為之。你路遇歹徒行兇,心想街機揚名立萬,於是奮勇上前,這不是功德;你見有人落水,想著救人而起,報紙報道家屬答謝,於是迅速跳水救人,這不是功德;你進廟燒香拜佛,祈求健康好運,功德箱裡放下一疊錢,這不是功德——因為,有諸多所求於此,而不是循道而為,所以上述行為頂多算好人好事,而算不上功德一件。

你殺人越貨,傷人眾多,突一日大徹大悟,於是放下屠刀,再不行為,那就是大功德——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做了一輩子好人成不了佛,人家刀一扔就成佛?殊不知,你一世好人,可曾救贖過幾多性命;他屠刀一放,或有千萬條生靈得以存活,這難道不是大功德一件(當然,人間法律還是要制裁的哈,咱們這裡只討論功德一事)。

說明:本文原創老麥,首發今日頭條,圖片來自網絡,如需轉載請聯繫老麥。敬請關注:老麥說說,與老麥一起去探尋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老麥說說


功者做也,福者澤也。

功德是從自身出發,因為自身的作為累計的善果,因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產生的。

福德從自身之外產生,很多種,包括祖輩恩澤、先賢恩澤。

功德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由我們自己造,福德是外部條件產生的,需要我們來承納。

比如說,我們自己看到垃圾遍地,伸手撿了起來,放到垃圾桶裡,這個就是最簡單的功德,冥冥中或許的善果累計了,就是功德。

我們的家境,我們的出身就是我們的福德,我們決定不了自己的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福德。

功德與福德相輔相成,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當功德深厚者,福德薄也能積累自己不錯的善果;當福德深厚者,自己作死也會喪盡自己的福德。

no zuo no die,就是福德的流失,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就是功德。不做死就不會死,自助者天助,天道循環,承負因果。

先天基礎不好,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彌補,先天基礎好,後天努力能夠更上一層樓。

就如同聰明的孩子讀書一樣,有的人天生聰明,讀書用心了事半功倍,放棄了,自然一事無成;有的孩子天生愚笨,但是用心去努力,也就可能獲得成功。

當然也存在極端的例子,比如家境特別不好或者家庭特別好都有。但是,這個社會,比起原始社會來說,對大部分人都是比較公平的。

在原始社會,今天老虎吃人,明天人吃老虎,人跟老虎交換著吃肉,你有無數聰明才智,都無用武之地。

我們面對的社會,功德與福德肯定不是每個人一個標準,但是,哪怕福德不好,都有向上努力的可能,很多時候根本用不著拼祖輩的福德,而是自己積累的功德就足夠區分一切了。

不是福德不夠,而是你壓根沒有去做,壓根沒有積累自己的功德。

珍惜自己的福德,踐行自己的功德,當面對各種不平衡的時候,自己努力一把就夠了,心、善、智,德、行、施。


全真道士梁興揚


德在古代是通假字,德就是得,得到的意思。

功德,就是依靠練功修行來獲得的意思。

就像金剛經中談的:云何降服其心。降服我們自己的心,不使它產生妄念,就是在練功,就是功德。像持戒、禪定、誦經都是在練功,就是在做功德。

福德,就是靠積攢福報來獲得的意思。

幫助別人、行善、佈施,就是在給自己積攢未來的福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種福田。

功德與福德的概念搞清楚了,佛教中著名的梁武帝公案是不是就很容易解答了?梁武帝大力推崇佛教,蓋了很多寺院,又佈施,最後他問達摩祖師:我這麼做是不是有很大的功德啊。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

其實梁武帝就是把功德和福德搞混了。他做的一切叫福德,每天約束自己的心不亂跑才叫功德。

而功德與福德是什麼關係,金剛經裡說的很清楚。你拿全世界的珠寶去佈施,攢下的福報都不如看金剛經的一句話。為什麼?因為金剛經講的是降伏其心,講的是功德。也就是說我們練習控制好自己,比去做好人好事要重要。

然後還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寺院的門口都放個功德箱,你可以往裡捐錢。這種給寺院捐錢是功德還是福德?佈施,應該是福德,但它為什麼叫功德箱呢?

你給寺院捐了錢,理論上,我說理論上哈,你會獲得相應的福報。但如果你捐完錢,心裡就把這件事放下,不貪戀心疼自己的錢財,這是功夫,這就是在做功德。練功比祈福重要,這才叫功德箱。

所以,給寺院捐錢你一定要三思......

反正我捐錢是祈福的,沒辦法,前世福報太少。

而道德經的德也是得的意思。在馬王堆出圖的經本中,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準確的應該叫:德道經。道就是方法。德道經,道德經,就是:收穫的辦法。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教我們怎樣去“得”。


銳視覺何老師




作為佛教徒,我們會常常提到功德,也會經常聽到功德。但是你真的瞭解什麼是功德嗎?現在的“功德”一詞已經被泛化了,很多人把“功德”當做有形有相的物質來理解。其實功德的本意是“行善所獲的果報”。勝鬘經中說:“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福德是善業所感的外在福報。有功德,自然有福德;有福德,卻不一定有功德。把握修行的核心,一切善行都要回歸到自己內心的淨化與提升上來,而不是隻注重外在的行相,只求福果。 福報是外在的,功德是內在的;福報是有限的,功德是無限的。行善業而希求有形有相的回報,即成福報;追求自己心靈的提升,即是功德。功德一詞,現在使用已經泛化,有些時候也等同於福德。嚴格來講,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內證佛性無漏智才是功德。 功德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內心的福德與智慧。

通常說的“做功德”,多指“福德”。功德是指內心的福慧成就,內心無限量,功德無限量。功德是人內心對慈悲與智慧的體會、擁有。功德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內心的境界。功德大小,不在於是誦咒還是念經,在於自己的心。很多人都在外在分別:誦哪個咒功德最大?念哪尊佛菩薩名號最管用?讀哪本經最殊勝?……這都錯了。真正的功德,從自己內心求,越至誠、恭敬、信任,功德越大。功德的本意是內心的慈悲與智慧,所以修行人要努力追求功德。現在“功德”一詞涵義已經被異化、俗化,在很多人心目中跟物質利益差不多,本身是一個誤解。



“功德”的另一個重要涵義之一就是“公德”。既然是做功德事,就應該為眾生著想,為環境著想,為大家著想,為別人著想,既高尚於世法,又印證於佛法,方顯功德之利! 佛法認為,功德一定要符合"公德"!自私狹隘,何談功德? 唸佛最大的功德在於改變人心、淨化煩惱。如果心沒有改變,只是嘴裡念,那只有很少很少功德。如果一個人一邊唸佛一邊作惡,說明內心根本沒有與佛號相應,那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比如說吃素,是因為憐憫眾生,不忍食其血肉,有一顆慈悲的心,這才是功德所在,不在於有沒有沾到葷腥、是不是獨立乾淨的鍋等等。如果一味執著外在,因吃素而生起許多煩惱,那就背離佛法了。再比如說放生,尊重、愛護生命,是種下了長壽健康的正因,以此善業迴向,也能成為改善其他問題的助緣。但是如果一味懷著求回報的心去放生,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惻隱和慈悲,這樣的放生功德也是微乎其微的。

同理,做其他善行也是一樣,無論誦經、唸佛還是拜佛、佈施,修行最注重的都是內心的改變:善願是否策發,煩惱是否調伏,智慧是否增長?內心是不是更柔軟、更清淨了?不能把修行當做改善外境的交易行為,這樣的功利心與迷信祈禱的心無異,難以得到佛法實益。功德大小,在於自己的心。誦經拜佛、行善助人,以修行的心來統攝,都有功德,彼此相輔相成,增長福慧二資糧。把修行的不同方面對立起來比較,是無益無謂的行為。就好比飲食,或飲或食都是為了滋養身體、維持生命,我們都需要,何必去比較到底哪個作用更大呢? 業障也好,功德也好,都是從心而生的。讀誦經典,讓心清淨了幾分,業障就能消除幾分。誦經、學佛不是跟佛菩薩做生意,只要誦幾卷經、念幾句佛,就可以得到健康、順遂與幸福。佛法真正的內涵是修心,讀誦經典是修行的一種方法。心好了,業好了,就會有好的果報。



求功德,不是向外在去求,而是向自己內心去開發;不是求有形有相的成就及人天的福樂,而是求成佛的福智資糧;不能執著於自己有功而沾沾自喜或生起其他煩惱。佛法是心法,“功德”是在心上計的,不能以世間有形有相的物質來理解。發心承擔、供養的人,其功德也是產生在內心的,不在於外在物質的多寡,而且要發願與一切眾生分享自己的功德,這樣“功德”才真正大。不能以世間的交換概念來理解佛法。 佛法教我們修福修慧的正確方法。福報不是從外在爭取而來的,而是由廣行佈施而來。 總而言之,一句話:所有的善行,都要回向到成佛利生的大願,這才是如理的“求功德”。


法音講堂


(一)見得本性是功,平等慈悲是德,名功德。

(二)所行一切善為功,如法佈施、財佈施,無畏佈施等種種佈施。

如果內心清淨,無分無別一事同人,內心無比的慈悲是德,是名為功德。



般若弘禪


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

說白了就是勸人修身養性, 唯有將自己的德行修好,方才影響他人。

殺一人救一萬人,算不算功德?殺一萬人救一人,算不算功德?功德自在其心,其心唯有天知地知,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唐僧幼年砍柴歸來,路遇漁夫,以手中柴換魚,並將其放生,這是功德。因為小唐僧是從本心出發,想要救那條魚的。

反過來說,現在有很多放生活到,許多人圍在水岸,將買來的魚放生在河裡,這是放生嗎?這是殺生,是造孽!

很多自以為是的功德,其實算不上功德。積功德的人必須念念無間、心行平直。看似簡單,其實是很難的。

如果你無意做了惡事,並不會影響你的功德;如果你有意做了好事,也不會影響你的功德。

我們回到題目,當某人做了一件好事之後,旁人便說他功德無量。那麼,這個人做的好事算是功德嗎?

我只能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山鬼祗樹


什麼是功德?六祖惠能有一回答,可資參考。六祖惠能的回答,代表了佛教對“功德”精神實質的理解和闡釋。

唐代韶州刺使韋璩在聽六祖惠能講經說法時問道:“達摩大師在度化梁武帝時,梁武帝問達摩大師'我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大師說'實無功德'。達摩大師說梁武帝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實無功德,對其中道理,弟子不甚明白,請大和尚開示”。六祖惠能沉思片刻,回答說:“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惠能又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體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又說:“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達摩)有過”。這就是佛教所講的“功德”。(此說來源於六祖惠能大師《壇經》)。

我們通常講的“功德”不同於佛教講的“功德”。佛教講的“功德”是“覓功德法身”,並依此修行(見上文)。我們通常講的“功德”是維護他人、群體、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行為,這種行為對他人、群體、社會和國家來說是功,對自己來說是德。這種行為多了,就是“積功累德”。

那麼,“功德”是怎麼體現的呢?一般來說,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有社會地位和有權勢的人,只要具有“愛國心”、“公共心”和“公益心”,且勇於體現在實踐中,就是有“功德”的人。見義勇為、扶困濟貧、捍衛社會整體利益和在國家危難時刻,不計個人安危得失,勇於挺身而出,就是“功德”的具體體現。歷史上治水的李冰、儒家的代表孔子、修史的司馬遷、開鑿大運河但有爭議的隋陽帝、維護國家統一和疆土完整的漢武帝、李世民以及康熙帝、霍去病、岳飛等等,就是有功於百世,累德於自身的著名人物。作為小人物(包括筆者在內),善於從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就是“功德”。先人後己,尊老愛幼,守規矩、講文明、懂禮貌,等等,就是“積功累德”的體現,這樣的人和事多了,社會必定會進入和諧壯態,人們就會體驗到安全、美滿和幸福。就說這些吧。僅供參考。(本文可以隨便搬運、使用)


布衣閒人10


功德是佛門用語。

功德即功勞及品德的綜合。可似比非物質文化遺產。

功德是精神收益和財富,是赴出的回報,是奉獻的效益,是因舍的而得。

所謂功德完滿或園滿,即是一個人的修行達到了最高的思想境界。到此境界己經脫凡成佛。

我們常人平素口語也用功德二字,比如指責某人沒德行或缺德。也以功德二字用於表障讚頌,如,德高望重,德高恩寬,德才兼備等等。

咱不是佛門弟子,但也看些佛家的書,也進廟拜佛,對《功德》二字的理解,一定很淺。不知朋友注意過沒有,廟裡佛前總放著個葙子,叫做《功德葙》,用於拜佛者上功答功,顯然,捐錢濟災之事也是功德之事稱為行善積德。


琵琶嘴


古人的兩個字的詞語,一般說的都是兩個意思。比如“道德”,道是道,德是德,是兩個意思。比如思慮,思是思,慮是慮,也是兩個意思。這個所謂的“功德”,也是這樣,功是功,德是德。因為它們之間有先後因果關係,所以宗教界把它們就組成了一個詞。那麼,首先咱們先談談什麼是“德”。由於咱們這個世界是多維空間,在平行的許多空間中,都有一個“我”的存在。在其中一個特定的空間內,人的身體上帶有兩種象氣團一樣的物質,一種是黑黑的,古人稱為“業”,一種是白白的,古人稱為“德”。這兩物質還可以相互轉化。比如這個“我”對別人做了壞事,那麼他身上的白色的“德”,就會飛走一塊,貼到被你傷害的人身上,你就缺了“德”了。而被你傷害的人身上,也會飛出一塊“業”,落在你身上,你就造了“業”了。“業”多,人就多病,多災。“德”多,人就財多,福大。所以古人就告誡民眾,要少造“業”,多積“德”。那麼,對修行人來講,“德”有什麼用呢?因為“德”可直接演化成“功”。也就是說,“德”越大,“功”越高。

那麼,什麼是功呢?人在坐禪時,當你入定後,便會在丹田產生能量團,那是“功”的初成。隨著你生活中修為的加深,你的“德”會越積越多,你的“功”就會越來越高。當你的“功”衝出頭頂(天門)後,它會在你頭頂形成一根功柱(只有開天眼的能看見)。這根“功”柱越高,你生命的層次也越高。當這“功”柱衝出了一定的範圍,你就脫離輪迴,衝出三界了。為什麼佛經說“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這些有為只能得來世福報,並不能增加“功德”,於修者毫無益處。


古往今來之傳統




「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這是修大乘道學佛之路,為什麼要修諸功德,修一切功德?我們若持小乘戒、比丘比丘尼戒,走的是消極的修善,沒有積極的修功德。大乘菩薩戒除了消極的為善,還要積極的修功德。所以修功德是非常積極的,修一切功德圓滿才能成就一切佛法。大家早晚作功課都念「皈依佛兩足尊」,哪兩足?福德和智慧都滿足了。福德怎麼來的?修功德來的。功德成就,福德就圓滿。大家學佛往往重修慧而不修功德,但是慧也沒有修到,聽了又忘了就是沒有慧根,要能一入即三世不忘,即使是讀書的博聞強記,也都是修得的。

你們同學在現代教育之下老是靠筆記本、原子筆、靠計算機,腦子永遠是空白的,我最反對。我有時也靠筆記本,這是因為腦子暫時先管下面重要的,臨時拜託這筆記本先幫忙記下來,等下我還是要把它記到第八阿賴耶識心田裡的,這樣可以拿起來就用。我不相信年紀大的記憶力就退步了,至少在我現在這年紀還否認,記憶力反而此以前還好。為什麼?年紀大了功力越來越深,頭腦就越冷靜,記憶力就越強。所以年輕人談不上,年輕人能博聞強記,除非他修定力有成就,或者是過去生的定力帶來的。歷史上講白居易生下來就能認字,還有很多人也是這樣,那都是真的。

這是講修功德的重要,功德不成就,智慧是不會成就的。善根成就的人是有真智慧的,真智慧是真神通,真智慧是真善根。過去我們中國人講:「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幾年以前我在大學教書就講,萬般皆上品,唯有讀書低。這個世界每一樣東西都值錢,只有知識不值錢,但是知識的代價,它的成本,比什麼都高。一篇文章寫下來,稿費沒有幾個錢,但是真正的好文章,要累積了許多時間,收集攏來許多智能,不過寫一二千字,那個成本的確很高。

幾十年前我有個不識字的老鄉,發了財,找我幫他寫一封家書。我事情很忙,他就坐在旁邊等,等急了要催我快點,就說:求你真難啊!你這寫信不過就拿起筆畫個兩下嘛!言下之意好像我有意為難他。這一下我有點火了,也想教訓他,就說:「寫信就拿起筆畫個兩下,那你來畫!」他說:「我就是不會寫才求你嘛!」我說:「你曉得我給你寫封信,成本多少錢嗎?」他說:「這就一張紙有多少錢?」我說:「告訴你,從我媽媽懷胎那一天算起,生下來,從小養大,又讀了幾十年書,現在不過會替你寫信,這要多少成本啊?你同我一起讀書的,你怎麼不會寫!」他被我罵得只好說:「是啊,我小時候不努力,我笨嘛……。」

你看,智慧是不值錢,但是財富再大你買得到智慧嗎?譬如你想悟道,你可以花錢請人替你去打坐嗎?你可以悟道嗎?所以要想悟道,還要修諸功德。不要以為你只打坐,什麼事不管就可以了,現在有好多同學走上這個錯誤的路子。我真要罵人了,你能修得好我頭都給你!我同你賭這個頭。我不要打坐嗎?我這個老頭子一天到晚為你們忙得要死,什麼事都要我管,連草紙都要我管,天氣冷了,還要打電話上來提醒你們把窗子關好,不要著涼。我這是什麼禪定功夫啊!我在當你們的孫子啊!這是幹什麼?修諸功德啊!你為什麼不在這個地方去參究呢?光會在那裡自己當老太爺,要讀書寫文章打坐,你那個文章,哼!叫作文髒!打坐叫作打墮!學佛注意啊!要修諸功德啊!

能修諸功德才能做到上一句「樂成就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是怎麼修來的?不是他六年在雪山中冰雪靠背來的,如果這樣可以成佛太簡單了,你打開冰箱靠個六年不就成佛了嗎?不行的啊!要修一切功德才成就相好莊嚴。這不是我講的,是維摩居士對魔女們說的,我不過是個傳話的。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

這八個字看起來容易,想想看可真難了。這裡要注意了!《維摩詰經》講學佛修菩薩道的重心,由這八個字點出來了。

修行就是修功德修智慧,也就是修心。功德是一點一點累積而來的,所以說積功累德,要身口意隨時都在行一切善。功德包括一切,要有功才有德。再說,即使作了功,若因而心生一絲驕慢,這個功也沒有了。這積功累德太難了,更不見有人能一貫到底做下去。

我們學佛講功德和福德成就,沒有功德那有福報?智慧更難修了,智慧不夠,頭腦就不清。要怎樣修呢?靠定慧止觀,不是靠打坐,愈打坐愈糊塗的人很多。止是止一切妄念雜想,止於至善,一念在淨念上,然後要起觀,參究一切的佛,這才是打坐靜修的道理,不是在那裡玩弄氣感!要多研究《瑜伽師地論》的止觀,智慧是要學來的、修來的。我們學佛就兩條大路,一條修福德,行一切善,去一切惡;另一邊修智慧。福德圓滿、智慧圓滿,才能成功。

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

因為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報,心能轉物所致,色身氣脈自然轉變。這裡經文又隱藏著密教噢!不信你試試看,若作了件大善事,不用打坐氣脈就會變,就是這個道理,立竿見影。有多少修行功夫,色相就會有多少變化,絲毫不爽。修善根結善緣的人,即使是容貌不美,仍然會讓人覺得可愛而想親近;長得雖好看而人緣不佳,就是不修善業的結果,大家要多自反省。未成佛要先結人緣,你一個人大徹大悟,不能度眾生,因為功德不成就,充其量是個辟支佛。

名稱高遠,踰於須彌

這時不是世間小聲名而已,是因智慧功德成就而能名聲普聞三界。譬如歷代聖賢,他們的成就、他們的功德、他們的作為永遠流傳,高超三界,不受時代時間的影響,他們的崇高與偉大,超越了須彌山。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我們自以為深信佛法,其實靠不住,而迷信的居多,算不上是正信。譬如說空,要真正到了空,有了實證,才是正信。這樣還不夠,還要深信,例如禪宗祖師說要大悟三十六回,小悟無數次的境地。但即使深信到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仍不堅固,修行人仍會退轉,因為見地偏差,功德不圓滿,都會造成退轉。要到了八地菩薩以上,才不退轉,才稱得上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