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的音乐爱好者的自白—当我长大了才重新想和你做朋友

在上班以后的第一个生日我开始记起了日记,初入社会的迷茫与纷繁复杂让我觉得脚下没底,每天匆忙度过,但又想不起有何收获;在上班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我给自己买了一把吉他,即使是工作渐渐顺手,但是白天被杂事包围的我觉得内心疲惫,我希望找一份爱好,能够将我从小热爱钻研的精神不断延续下去。

半路出家的音乐爱好者的自白—当我长大了才重新想和你做朋友

我是一个在严格家教中培养出来的孩子,从小几乎很少提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大多数事情以接受妥协为主。但是从小,我都十分珍重自己的音乐记忆:小学时候家里有一台带有收音机功能的录音机,于是伴着101.7张明老师的欧美音乐节目,一点一点接触了音乐;偶然有一次,发现用这台机器一边收音一边录音,然后通过磁带放出来的音效会特别好,一下次就爱上了这个爱好,每当张明老师播报歌名时,我的心跳就越来越快,随着前奏渐渐响起,按下录音键,自己静坐在旁边,不敢大声呼吸。有时候好讨厌张明老师,尾奏还没结束就插话进来,录下来的就不是那么完美了。就这样子,几乎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所有的英语课本配套的磁带都变成这一盘盘的“自制专辑”,而且自己翻来覆去听了好多好多遍。尽管这些磁带现在再拿出来播放,因为老化的缘故,声音会出现奇怪的变调,但是会想起那段岁月。而现在才知道,那些歌曲中都是那个年代甚至更早时候的最经典,有The Calling乐队最经典的《Wherever You Will Go》、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Coldplay的《Yellow》……

到初中依然很喜欢听音乐,要感谢音乐课给我们放张信哲MV的数学老师、借我《JAY》、《八度空间》磁带的同班同学、上讲台唱张信哲《用情》难听得要死但没有嘲笑我的同学们,在那个条件很一般的年代,我们在以自己的方式爱着音乐。

半路出家的音乐爱好者的自白—当我长大了才重新想和你做朋友

高三的有一天,突然向母亲提出学吉他的想法,但是母亲是习惯性的强硬,理由大家一定都懂;我也是习惯性的妥协,心里还是那个未成熟又有些迷茫男孩。这个想法就如风过耳,消逝一旁。大学四年这颗芽也没再长起来。

作为一个内向但是热爱思考的男孩子,我知道做什么事情让我觉得最最舒服,我喜欢那些让我能够独立思考,然后不断学习钻研的东西。因此回到了故事的最开头,我不想生活就这样失去方向,我不想每天上班回家以后对着电脑、收集漫无目的地浏览;工作的日子又告诉我,有时候在做选择时不需太纠结,同时你不但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产出;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那颗小小的萌芽。

因此我选择吉他,那个曾近没有交上的好朋友。

半路出家的音乐爱好者的自白—当我长大了才重新想和你做朋友

因为是完全自己自学的,所以中间确实碰到许多困难,比如我买的第一把吉他1弦的弦距有半公分,比如大多数视频教程中仅仅就只教左右手的按法,让我觉得学吉他好像完全没技巧,没有一点点乐趣,比如听别人说《天空之城》练习3个月就可以练成了,然后发觉两年之后还不是很会弹……感觉吉他学习到达一定瓶颈,因为我对于学习一样事物一直秉承这样子的观念:在学习这些你一定要知道你能学到点什么,才能更加有方向地学习,就像在笼子里的赛马,如果不让它见一见真正的草原,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想跑得多快。但是即便是这样,我的兴趣还是没有减弱,因为有时看着网络上几个吉他老师弹奏的视频,听着曲子,看着他们沉醉的样子,自己都有些欲罢不能了。人家喜欢在硬盘里藏着几个G的苍老师,我却藏了好多吉他弹奏的视频。上班回来累时,就无脑地抱起吉他弹奏一下那些练习得很熟练的曲子。有个小插曲,德语里面名词分为阴性、中性、阳性,德语的Gitarre就是一个阴性词,在学德语时这一点特别好记,你就把她想象成女朋友就行了。

在那段迷茫事情,我就逛逛各色的吉他论坛,看了更多的吉他课程,有国内也有国外的,逐渐接触了乐理的概念,这对于一个理科生有种欲罢不能的吸引力。吉他发声原理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就可以轻松理解,和弦进行的编配原理虽然至今还一知半解,但是能够深深的感觉到这是一片宽广的海洋。外加系统地自学的中西方音乐史概论,发觉其中还要好多地方可以学习,想想就特别兴奋。

半路出家的音乐爱好者的自白—当我长大了才重新想和你做朋友

自己投入的很多热情,也和很多有热情的小伙伴不断交流,这种感觉特别好。吉他弹唱得不好,但是还是会与好朋友分享,分享我发自内心的快乐,也能从另一方面获得不断学习的激励。苹果姐对纯粹音乐很有追求,并且希望能把这种感受带给周围的人,通过各种机缘巧合能够和苹果姐还有爱音乐的朋友们聚合在一起,这件事本身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