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險些成爲了日本侵略者分裂中國的條件,究竟是何原因?

早在日本武裝侵華前的辛亥革命前後,日本就開始了策劃吞併中國的陰謀。一些學者認為,日本對辛亥革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鮮為人知的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本意確是為了瓜分中國,已達到吞併中國的目的。幸運的是中國南北議和成功,維護了國家統一,粉碎了日本的險惡用心。

辛亥革命險些成為了日本侵略者分裂中國的條件,究竟是何原因?

日本欲趁辛亥革命之機分裂中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在“共進會”、“文學社”以及同盟會等革命組織的前期精心策劃和努力準備下,一天之內,革命軍就佔領了武昌,取得了武昌起義的勝利。

外部帝國主義勢力在武昌起義爆發時都極力維護和支持清政府,其中包括日本。10月23日,日本政府委託日資企業北京大倉洋行與清政府陸軍部簽訂了購買2732640日元的武器合同,這助長了清政府鎮壓武昌起義的囂張氣焰。

10月24日,日本西園寺內閣就中國的武昌起義專門召開會議,討論應對方案,日本內閣會議首先確認了前內閣的“在經常保持對該國(中國)之優勢地位”的同時,堅持“永遠維持滿洲現狀”的方針,並且進一步深入宣示了具體行動“指南”:“延長滿洲租借地之租借期限,解決有關鐵路各項問題,更進而確立帝國對該地區之地位,藉以達到滿洲問題之根本解決,乃帝國政府經常策劃而不容懈弛者;苟有機可乘則應利用以採取下此決斷之手段。”——儘管用詞婉轉拗口,其實質很明確,乘著清朝統治下的中國正發生武昌起義的機會,首先借機要挾清政府延長滿洲租借地的租借期限,再進一步乘此“天賜良機”徹底做到“滿洲問題之根本解決”,像一年前日本吞併朝鮮那樣吞併中國東三省。

這幫日本激進分子不是普通人,而是日本派駐滿洲和中國內地的政府機關。在西園寺內閣確定關於辛亥革命的當前政策後的第4天,日本駐中國的公使伊集院就向本國政府正式提出一個方案:為了確立日本在中國的優勢地位,乘武昌革命之機分裂中國。

辛亥革命險些成為了日本侵略者分裂中國的條件,究竟是何原因?

陰謀把中國分裂成四個“國家”

伊集院如此描述他的方案:清朝政府平息武昌起義肯定會走與革命軍妥協之路,但是,一方面“清朝業已完全失去人心,乃屬不可爭辯之事”,而另一方面“盤踞武昌的革命軍的軍政基礎已稍見牢固,為時已非過早。而且廣東總督於何時宣告獨立亦未可知”,這樣一來,則“恰好利用此種形勢,至少在華中和華南建立兩個獨立國家,而華北則應由現朝廷繼續統治之”。

日本激進勢力試圖在中國造成三個國家的方案,如何實施?他們有周密的規劃:“無論通過何種途徑,在華北一隅保存清朝,使之與漢人長期對峙,乃屬有利於帝國之上策。”日本力挺清朝在華北的統治。11月2日,陰險的伊集院還拋出了更加完備縝密的謀劃:“在華中武昌和華南廣東方面,應講求對革命黨給予援助,以防其氣勢受挫,使之不起與華北清廷中央政府融合妥協之念,長期對峙、堅持到底之辦法。”支持、攛掇革命黨在武昌和廣東,再建立兩個“國家”,與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禮。

以上只是日本陰謀在中國建立的三個“國家”,一個在華北的清朝中央政府,一個是華中的武昌革命黨“國家”,一個是華南的廣東革命黨“國家”。怎麼沒提到東三省?這是因為在當時日本侵略者眼中,東三省(滿洲)早就是他們嘴邊的肥肉了,一張口就可以吞下,假使不出意外的話。這是日本陰謀中的第四個“國家”。

辛亥革命險些成為了日本侵略者分裂中國的條件,究竟是何原因?

援助中國革命軍欲先吞下滿洲

日本國內,軍部與政府以及外務省的意見不相統一,日本陸軍對於內閣的政策熟視無睹,不屑一顧,自起爐灶地企圖把滿洲立即就吞併進日本的版圖。在武昌起義的10月下旬,日本統治朝鮮的總督寺內正毅指揮日本滿鐵總裁中村以及滿鐵第一任總裁、後任第二屆桂內閣郵電大臣兼鐵路院總裁的後藤新平,暗地裡積極策劃、提供資金給革命黨人進入滿洲策劃暴動。

這次暴動被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獲得了情報,日本商人借給革命派十餘萬兩白銀以及軍火炸彈,並且還由南滿鐵路提供運輸保護之事,大白於天下。儘管內田康哉外相發出嚴厲的訓令才使得陸軍叫革命黨人王國柱放棄行動,離開東北,但是,激進的日本軍部以及日本國內的擴張主義者,很不以為然,憤憤不平。11月29日,當時的關東都督大島義昌大將直接致電外相說:“我認為此時採取使其(王國柱)離去之措施是不適宜的。”

日本軍國主義元老、甲午戰爭中第一個率軍跨越鴨綠江的日軍統帥、曾兩任首相的山縣有朋在1912年1月14日起草了《建議乘中國騷亂出兵滿洲》的意見書。並且,日本為了出兵滿洲,還積極同俄國套近乎,談條件。儘管日本如此緊鑼密鼓、勢在必得地操作,然在當時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日本的如意算盤卻沒有實現。

民國成立後,有些日本陰謀家仍沒有放棄建立滿洲小朝廷、控制東北的野心,他們積極支持滿族貴族的宗社黨搞叛亂、分裂活動。

辛亥革命險些成為了日本侵略者分裂中國的條件,究竟是何原因?

西方列強“干擾”粉碎日本陰謀

日本分裂中國的意圖以及行動昭然若揭,自然招來側目。當時的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就在革命軍與清政府之間奔走調停,促使雙方儘快實現停戰。12月5日,不僅武漢地區,所有軍事行動地區都實行了停戰。這並不是朱爾典悲天憫人,而是擔心日本人的插手干涉逐漸加深後,會影響英國在中國的利益。

在對華政策上面,英國、日本這兩個老盟友的利益不一致了,沒有走在一起。英國率先拒絕了日本提出來的日英聯合行動對中國進行干涉的提議。1912年1月31日,察覺日本對中國的真正意圖、擔心日本勢力的壯大會影響自己在華利益的德國向美國政府發出照會,建議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強調不干涉中國內政。美國雖然沒有直接發聲明,但是,卻給了德國駐美大使一個復照,還把這個復照的內容,很藝術地告訴了日本人:中國形勢無需各國干涉!矛頭直指日本。這無疑奪去了日本嘴邊的一塊肥肉。

辛亥革命險些成為了日本侵略者分裂中國的條件,究竟是何原因?

就這樣,日本試圖分裂中國為四個獨立“國家”的意圖在內外因素的“干擾”下徹底破滅。革命黨同袁世凱勢力妥協了,南北和議成功,清帝退位,確立共和。1912年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那一段歷史場景劇的帷幕已然落定,1911~1912年的中國沒有被別有用心的敵寇所分裂,誠為中華民族之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