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探索成都产业园区发展(上)

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首先应当回归其本质,按产业园区的发展特点、内在规律和要求来建设和发展:促进由地理邻近性带来的产业群聚效应;以产业园区作为工业集中发展的空间载体,就是要通过工业企业在地理上的邻近性形成

产业群聚效应

高端访谈|探索成都产业园区发展(上)

“重塑经济地理”赋予成都经济新动能

产业园区未来发展新形势与新趋势

产业园区发展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产业园区、尤其是开发区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产业园区需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普遍乏力,世界经济持续低迷, 全球总需求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对外开放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产业园区作为我国改革排头兵和开放试验田,需要继续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积极探索,主动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新形势和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以开放促创新,拓展对外开放新的空间和领域,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要素供给环境发生变化,产业园区发展面临新的动力转换。

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与国外的技术差距不断缩小,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类要素价格持续上升, 中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越来越高。

产业园区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要素质量、依靠人力资本质量、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技术创新来驱动。

产业园区创新能力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也关系到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提升。

供需关系结构性失衡,产业园区产业面临转型升级。

近年来,“供需错位”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产能过剩、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要求进行供给侧改革,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产业园区发展需要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新优势。

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产业园区面临发展方式转型。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走的是一条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道路,由此带来资源的巨大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土地的粗放利用等,这些问题在产业园区表现的也比较突出。

今后的产业园区发展应当更加注重资源的集约节约循环利用,尽可能减少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绿色发展。

高端访谈|探索成都产业园区发展(上)

成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园区

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新趋势

在宏观环境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国家政策动力转向改革创新驱动的背景下,我国产业园区、特别是开发区建设进入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将显现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招商引资优势由政策优惠向制度优势、环境优势转变。

开发区设立之初被定义为实行经济特区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的特定区域。

国家和地方政府普遍通过土地、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倾斜,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资源。

随着我国税收、土地等方面政策空间的不断压缩,产业园区在吸引内外资方面将由传统的政策优惠向制度优势、投资环境优势转变,更加注重制定和完善产业园区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增加制度的

透明度、连续性可预期,形成良好的营商环境。

发展理念由追求速度向讲求质量转变。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产业园区建设在规模和速度上都已达到相当水平,成为我国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产业园区发展中也存在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新的问题。

产业园区需要转变发展理念,由追求发展速度转向讲求发展质量,着力提高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驱动方式由行政化推动向市场化推动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园区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地方政府主导了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

管理

产业园区被赋予一定的行政职能、更高的行政级别或领导人级别高配,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行政功能服务。

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以及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业园区建设和管理将逐步转向市场化推动,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产业园区的建设与管理。

高端访谈|探索成都产业园区发展(上)

成都正着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环境建设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

长期以来,产业园区管委会或开发公司以大量资金投入用于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信、通暖气、通天然气煤气以及场地平整的建设,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保障。

经过多年的建设,大部分产业园区建设由最初的“三通一平”发展到“七通一平”乃至“十通一平”, 产业园区物质环境建设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今后产业园区环境建设将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更加重视建设智能化、信息化智慧园区, 集约化、循环发展的绿色园区,人际关系融洽、创新氛围浓厚的文化园区, 通过软投入获取创新红利。

产业发展由单一工业、单一企业向制造与服务融合和产业链转变。

“以工业为主”是我国开发区初创时期确定的重要发展方针。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方针进一步演化为“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进一步拓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成为我国吸引外资和产业引进的重要内容。

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将由单一工业、单一制造业向制造与服务融合方向转变,建立以“三高一新”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新型产业体系,为产业园区新崛起、再创业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开发区发展以利用外资为主、出口创汇为主,吸纳引进了一大批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零部件生产加工企业。

同时,本土企业也利用产业园区这一对外开放平台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这种产业发展导向在推动境内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同时,也使国内原本脆弱的产业分工体系被彻底肢解,导致国际产业分工对国内产业分工的替代, 产业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受到影响。一国产业只有在国内具有分工优势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具有竞争力。

今后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将由重视单个企业发展向产业链培育转变,注重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具有国内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要素引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园区以“三为主、一致力”

方针为基础,主要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引进、吸收国外技术为主,要素引进处于较为单一的低层次状况。

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普遍乏力。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经过长期的高速增长,国内资本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使得产业园区在要素引进方面的功能发生重大变化,由低层次要素引进向高层次要素引进转变。

主要表现在:

▷资金引进由单一外资拉动向内外资并重转变;

▷企业引进由单一嵌入式引进向引进外资外地企业与培养本土企业并重转变;

▷技术引进由引进吸收向自主创新研发转变,由技术转移、转让向技术合作转变;

▷要素引进由引进国外技术向引资引技引智转变。

高端访谈|探索成都产业园区发展(上)

宜居之城经济发展活力无限

产业园区功能由单一产业功能园区向复合功能园区、城市新区转变。

我国早期的产业园区大多为只具有单一生产制造功能的产业园区。

随着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与生产制造相关的功能以及生活配套越发显现其在产业园区发展建设中的作用,

产业园区功能将发生新的变化:

一是由单一产业功能园区向复合功能园区转变,在生产制造功能的基础上融入商务办公、研发、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功能;

二是由单一产业功能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变,实现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发展,使产业园区成为产城融合、兼具居住、服务的多功能城市新区。

发展路径由独立发展向合作发展、辐射带动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园区多为封闭式的自我独立发展,产业园区之间、产业园区与各类产业园区之间缺乏分工合作,产业园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弱。

随着产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其自身发展要求加强分工合作、拓展空间,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要求产业园区承担起辐射带动的作用。

产业园区发展将由独立发展向合作发展、辐射带动转变

,强化产业园区与各类园区之间的分工协调关系,使产业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对外开放由企业合作向国家合作、单向开放向双向开放转变。

长期以来,产业园区对外开放主要为吸引国外企业投资为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产业园区开始由跨国企业合作向跨国企业合作国家合作转变,在产业园区或产业园区内形成国家间合作的产业园区。与此同时, 产业园区也由请国外企业进来向民族企业走出去转变。

发展定位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

在产业园区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同区域、不同级别的产业园区都将产业发展方向集中到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旺盛的领域,从而导致产业雷同和同质化竞争。

面对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国内市场产能过剩、供求结构失衡,产业园区需要根据自己的发展基础,依托自身的优势和资源禀赋,适应消费需求变化, 实施差异化发展,增加有效供给

-------------------------------------------------------未完待续---------------------------------------------------------

喜欢就关注产城杂志

分享城市经济发展建设方略与细节

来源丨《产城》杂志七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