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 特別報導」:「五板斧」打造光明小鎮宜居宜游

“特色小鎮 特別報道”

欄目主持:副主編 劉延春

第(1)期

“光明小鎮”:今天發展受制約,明天宜遊受歡迎

探索逕口社區保護與發展共贏新路徑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劉延春 通訊員李劍萍 張超 文/圖

深圳市光明新區成立以來,光明辦事處的開發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轄區包括逕口社區在內的道路、管網、環衛、公園、綠化等設施有了極大提升,但按照特區內外一體化的標準,一些公共基礎設施仍十分薄弱,城市功能仍不夠完善,與中心城區的定位還不匹配。

如何突破逕口社區發展瓶頸,打破制約束縛?光明辦事處經過梳理和調研認為,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股份公司+社區居民”走聯合營銷、聯合開發的道路,提升田園綜合體鄉村旅遊組織化、標準化水平,拉長鄉村旅遊產業鏈條, 最大限度地挖掘鄉村旅遊資源,致力將逕口社區打造成一座宜居宜遊的“光明小鎮”。

開發和扶持“雙限”,突破需要更大平臺

“特色小鎮 特別報道”:“五板斧”打造光明小鎮宜居宜遊

圖說:逕口社區生態環境優越,正在宜居基礎上致力宜遊發展。

逕口社區總面積約5公里,周邊環山繞水,山青水秀,一片自然生態景象。然而正是由此,依據相關保護政策和管理辦法,當地開發區域受限;加上傳統的扶持政策有限,逕口社區股份公司每年股東分紅為0元。

光明辦事處意識到,社區經濟發展涉及面廣,投入大,建設期長,對資金、土地、科技、人才等要素有著較大需求,單純依靠社區集體資金和辦事處的力量難以完成。必須以光明新區乃至深圳市為平臺,以專項資金為槓桿,整合各部門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和銀行資本集中投入,各司其職,各盡其能,有序推進,才能更好地實現發展目標。

“五板斧”讓逕口社區“看到光明”

光明辦事處逕口社區是傳統的荔枝、黃皮、龍眼等農產品生產基地,自然基礎較好,具備天然豐富的山水資源和富有特色的農業資源。逕口社區欲由原來的“輸血式”村莊建設模式,逐步向“造血式”村莊建設模式轉變,必須以田園綜合體開發為試點平臺,依靠“五板斧”打破瓶頸,切實從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美麗鄉村、脫貧攻堅等方面集中發力,建設社區。

“特色小鎮 特別報道”:“五板斧”打造光明小鎮宜居宜遊

“板斧一”:強化產業基礎。農業產業是田園綜合體的基礎,田園綜合體建設作為一項複雜工程,需要科學推進,全方位打好“組合拳”,而重中之重的一拳就是要在強化農業產業支撐上下工夫。既做足現代農業文章,又能夠同時滿足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休閒旅遊、商貿物流等產業發展需求。

“板斧二”:抓好規劃設計。田園綜合體的本質在於“綜合”,建設田園綜合體要在“綜合”上做足文章,同時堅持和突出逕口社區的歷史文化特色,比如將逕口社區的黃氏宗祠人文美與山水資源自然美有機統一,實現個性化發展。

“特色小鎮 特別報道”:“五板斧”打造光明小鎮宜居宜遊

圖說:逕口社區規劃將深挖人文內涵,將黃氏宗祠與自然山水有機融合。

“板斧三”:加大政策集成。田園綜合體建設具有投資大、回收期長、收益不確定、社會效益高等特點,其發展離不開財政資金扶持,需要財政加大扶持力度,整合農業、科技、財政、金融等相關政策,將其導入田園綜合體建設。

“板斧四”:確定開發主體。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堅持共同發展,堅持以社區股份合作公司為載體,保障社區居民的參與權和受益權。把探索發展集體經濟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盤活集體資產增強和壯大集體經濟的發展活力和資金實力,真正讓社區居民分享田園綜合體發展成果。

“板斧五”:搞好宣傳推廣。創新發展需要宣傳,如果不宣傳、不推廣,就很難形成足夠的市場認知度和更大參與度。

如今,光明辦事處的“五板斧”正在實施,接下來的3年到5年時間,將全面提升綠色景觀效果,提升生態景觀格局,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及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打通光明辦事處農田、水庫等生態景觀“觀光線”,讓轄區居民和外來遊客能深入光明優美的生態環境“最後一公里”,真正領略“光明小鎮”的宜居宜遊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