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土特產 最根本的是這四個字

2018年4月21日,“致敬國學: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啟動儀式暨“西湖論道:新時代的國學使命”高峰論壇在杭州舉行,84歲的著名學者、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先生應邀發表主旨演講,他以“國學的根本精神與文化自信”為題,從“人文”二字切入,闡述了中國人文精神的根本特徵與超越時代的價值。以下僅擷取了演講實錄中的精華部分,以供同道先睹為快。

中國文化的土特產 最根本的是這四個字

樓宇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

本文由樓宇烈先生在“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啟動儀式”上主旨演講整理而成,文字有刪節,未經演講人審定。鳳凰網國學頻道獨家原創稿件,未經允許請勿擅自轉載。

中國的文化,華夏文明可以說是標誌著人類文明的開始。“華”即華美、華麗,服飾華美;“夏”即大,禮儀之大;服飾之美禮儀之大。內在方面,中國人開始懂得人倫常理,有了人的主體性:生而有養,養而有教,死而殤,殤而祭,男女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內外的結合恰恰是人類和動物區別開的標誌,從而脫離野蠻,步入文明社會。這樣一種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就把它稱之為人文。

中國最重視人文精神的這樣一種文化,所以我們的國學,或者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來講,就是一種人文的精神,就是人之文。“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人文也。中國文化是“以人文化天下”,最根本、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的人文精神,在於自我修養,在於不斷的自我認識,通過自覺和自律,來跟萬物相處,來解決人與社會的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

“人本主義”是中國文化的土特產。十七世紀、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像伏爾泰、狄德羅、萊布尼茲,這樣一些思想家,在他們的著作中大量的推崇中國的文化,從中國文化中看到了:人不是要匍匐在“神”的腳下的,而是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和獨立性。人的理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同時中國文化非常警惕物慾對人的腐蝕。“君子抑物,小人慾物”,君子應該支配物,小人是被物牽著鼻子走。追求君子之道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品格。在中國文化中間,防止人成為物的奴隸,不要人自我異化,這是非常鮮明突出的。

心是一個人的主宰,心可以管束眼耳鼻舌身意。如果心能管住五官,五官能管住外物,那就心術正了。中國的人文精神有這樣的根本特色。從某個意義上來講,現代人都正在越來越自我異化,人的自我主體性在喪失。

中國的人文精神,它是讓我們保持人的主體性、獨立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武器。人一旦丟失了主體性和獨立性,創造的方向就會出問題。人文是引領的、引導的,具備方向性,人文精神讓科技發展走向正確的方向。如果明白了中國文化,明白了國學的這樣一種精神,就應該看到它對人類的重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