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西北平乱却意外成就了宁夏王,马鸿逵无恶不作竟是忠良之后

宁夏土皇帝马鸿逵和他的父亲马福祥是晚清民国时西北重要的封建军阀,他们建立了一支足以左右西北政局的军事武装,俗称“宁夏马家军”。马氏父子的发迹要感谢同治年间在陕甘平乱的左宗棠。

起义平定后,左大帅颁布了一系列的善后举措,虽然都是为了西北的安定着想,但却在客观上给马氏父子称霸宁夏提供了政治上的可能。

左宗棠西北平乱却意外成就了宁夏王,马鸿逵无恶不作竟是忠良之后

即便老湘军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左宗棠仍深感民族问题复杂棘手。因此他一方面招降河州义军领袖马占鳌,推行“甘人治甘”策略,同时积极鼓励各族青年参加科举考试,以增强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

左宗棠认为甘肃各族百姓交错杂居,官司纠纷不断的主要原因是“民众不知伦理纲纪,礼教久废”。同时经过与封建势力几百年的融合,西北宗教权利以世袭的方式被控制在少数家族手中,普通青年几乎没有任何上升空间。

左宗棠西北平乱却意外成就了宁夏王,马鸿逵无恶不作竟是忠良之后

左宗棠因此上书朝廷要求“陕甘分闱”,为甘肃考生争取了更多的名额,而马鸿逵家族作为世俗回民的代表,他们就是左大帅政策的直接受益人。

马福祥的父亲马千龄是河州著名富商,又被称为宁夏马家军的始祖。他曾是马占鳌的谋士,在劝降马占鳌降清时立有大功。仅因为没有任何宗教职务,战后论功行赏时,马千龄只被封了一个“蓝翎都司”,很快淡出马家军系统。

为了解决富而不贵的尴尬局面,马千龄在家中开办私塾,要求孩子除了每日诵读经书外,还要苦学儒家经典,将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左宗棠西北平乱却意外成就了宁夏王,马鸿逵无恶不作竟是忠良之后

据说马千龄的儿子“读书过目能成诵,执经问难,必穷其理”,由于深受儒家忠孝节义思想的熏陶,常对身边人感叹道:“国势凌夷,强敌环伺,非武无以挽救”,于是在次子马福禄的率领下,兄弟们都弃文从武,改考了武科。

马福禄从小体力惊人,又得名师指点,光绪元年在兰州贡院考中举人,五年后又在北京获得进士的身份,并被授予守备官职,在京师神机营当差。马福禄后来转回甘肃,但因与马占鳌的儿子马安良不合,于是专心操持家族生意。

光绪二十年冬,河湟地区发生教派之争,官府敷衍塞责,致使矛盾激化成叛乱。这时马福禄以进士身份奉命组建团练,帮助官府平乱。

左宗棠西北平乱却意外成就了宁夏王,马鸿逵无恶不作竟是忠良之后

在平乱中,马福禄表现英勇,手下马队被授予“安宁军”番号,编入董福祥的甘军。马鸿逵的父亲马福祥也得到朝廷恩赏应试武闱,最终也考取了进士身份,随兄长移驻山海关、永平府一带,负责拱卫京师。

八国联军进北京时,马福禄兄弟多次与联军血战,马福禄不幸在正阳门中弹牺牲,与马福禄一同牺牲的还有兄弟马福恒、马福宣,侄子马耀图和马兆图等人。马福祥继承了马福禄的部队后,因为护送慈溪西逃有功,马家的部队改为“志胜军”,从此脱离甘军,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

左宗棠西北平乱却意外成就了宁夏王,马鸿逵无恶不作竟是忠良之后

​从马鸿逵家族的发迹路径来看,左宗棠在兴教劝学,鼓励科举的政策是完全成功的,只是没料到清帝退位后,马鸿逵家族没了效忠的对象,反而成了荼毒西北的反动军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