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不合,美俄关系难迅速恢复

晨报记者 顾文俊

特朗普执政一年多来,美国对俄罗斯持续加重制裁,双方“外交战”、“媒体战”和在中东的地缘政治争夺日趋激烈。复旦大学冯玉军教授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尚月在新近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中称:美俄关系不仅未能“解冻”,反而进一步跌入“冰点”,而这种持续恶化也折射出美俄矛盾正在加速从外源性向内生性转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有限对手”将成为美俄关系的“新常态”。

《顾问》本期访谈嘉宾: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冯玉军

三观不合:俄美矛盾转向内生

新闻晨报:出于特朗普对普京的个人好感,美俄关系一度被认为有可能会回暖,但是,后来发生的一切似乎都是反其道行之,当前的美俄关系甚至比奥巴马时期更不如。为何?

冯玉军:特朗普确实对普京深有好感,对俄罗斯也很有感情,但是,受到国内建制派强有力的制约,特别是此前美国国会出台的《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大大地限制了特朗普对俄关系的调整(包括试图减轻或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可见,虽然身为一国总统,但他在对俄政策上的行为空间非常有限。

新闻晨报:“美俄矛盾正在加速从外源性向内生性转变”,这是您在文中的观点。这里的“内生性”矛盾是不是“国际战略观、世界秩序观以及政治价值观的 ‘三观不合’”?这种“不合”究竟有多深?

冯玉军:俄美矛盾已从原来的一些国际问题转移到了国内政治问题,也体现在所谓的“三观不合”上,更为重要的是,两国都把对方视为对自身体制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威胁。2012年,普京认为美国干涉俄罗斯大选,反过来,美国又认为俄罗斯干涉了美国2016年的总统选举,这种(在双方眼中)把对方的国内政治作为打击目标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了俄美关系的性质。

新闻晨报:普京的政治智囊苏尔科夫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第三种文明、第三个世界、第三个罗马”,也就是说既不完全向东看,也不再追求融入西方,而是转向一种东西混杂的“欧亚文明”。您是否也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冯玉军:苏尔科夫的“第三条道路”、不东不西、欧亚主义也不是什么新理论,在俄罗斯历史上其实一直都存在着斯拉夫派、西方派、欧亚主义的争论,“第三条道路”并不代表着俄罗斯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体现的反而是俄罗斯在与西方关系恶化、同时又难以融入东方的情况之下自身身份的尴尬,反映出的是其发展方向的不明确。

有限对手:美俄关系“新常态”

新闻晨报:但事实上,美俄并未将彼此视为最主要的威胁,这一点从去年底美国出台的几个报告中就可看出。您在文中援引其他学者的观点认为,美国将俄罗斯视为失败者,俄罗斯则对美有一种求而不得的心理,如果美国主动寻求改善对俄关系,俄罗斯对美的负面情绪就会很快被抚平。是否真的存在这种可能?

冯玉军:美国尽管没有把俄罗斯作为最主要的对手,但还是将其视为最现实、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俄罗斯人的反美情绪在前几年很激烈,但是,现在也体会到了美国制裁的严峻性,也希望美国能够调整对俄政策。但即使是这样,俄美关系调整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双方在战略上、结构上、内生性的矛盾还是非常深刻,不可能完全站到一起。因此,我在文中对俄美关系的定性是“有限对手”,改变了原来安吉拉·斯登特(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认为“有限伙伴”是21世纪俄美关系新常态的说法。当然,这种对手的性质不会是最严峻的,俄罗斯会排在美国对手榜单的第二位,但是,对手的定性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新闻晨报:7月16日特朗普与普京在赫尔辛基的会晤是否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冯玉军:赫尔辛基会晤可以被视为俄美关系进行调整非常重要的一步,但不能指望一次会晤就能根本改变俄美关系的态势,双方仍然在相互试探对方的底线和可能性。而且不能把美国或俄罗斯视为单纯的理性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对俄政策上,美国国内的分歧仍然非常严重,没有统一的对俄政策。

新闻晨报:美国副总统彭斯昨天公开表示,俄罗斯干涉了美国2016年大选,他说“这是我们情报机构做出的毫不含糊的判断,正如总统所言,我们接受情报机构的结论”。他这个表态能否代表特朗普的本意?意图是什么?

冯玉军:彭斯和特朗普本人在这个问题上就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彭斯无论如何还是建制派,而建制派在制衡着特朗普的对俄政策,也在时不时地纠正特朗普过去的表态。他的说法体现了美国主流对俄罗斯干预大选的根本认知和定性,同时也试图给特朗普“擦屁股”,避免他的一些话影响整个共和党执政的形象和能力,特别是避免其影响中期选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