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窥探者与直播客

一个上线不到4个月的直播APP,粉丝却井喷式增长,对于这个以90后为主要使用群体的APP来说,直播社交的背后,折射着都市年轻人的欲望和孤独。

国庆长假的一天晚上,26岁的韩露打开手机里一个名为17的软件,面对手机镜头,她要兑现录制穿泳装直播的承诺。

这是之前预告过的,因为白天一直没有去成海边,她索性穿着泳装在家中向网友直播。在现实世界里,这个逻辑似乎是难以讲通的,但某种程度上这是17在网络社交存在而火爆的理由。

没有主题,直播过程中手机屏幕左下方不停弹出观看者的评论,她在视频中即时做出回复,算作互动。

“你家住几楼?”评论中有人问道,韩露会走到阳台拍楼下夜景,让大家来猜。甚至有人提出要看全身,她旋即将镜头对准镜中穿着性感比基尼的自己。不过,她也有自己的底线,对于更为露骨的要求和话题,则选择拒绝或直接忽略。

这是在17中常见的直播场景。穿着性感的年轻女性通过移动视频直播,分享自己的生活,与前来观看的“粉丝”实时互动,既满足了“主播”展现自我获得关注的心理需求,也满足了大批前来观赏美女之人的欲望。

今年6月5日,IOS版上线的17,在经历多起热点事件后,于9月25日登顶APP Store中国免费榜首位,拥有220万用户,每天在线人数达70至90万。关于它的话题也迅速占领各社交网络。然而,在9月29日 ,该APP却突遭苹果官方无预警强制下架,仅持续不足5天的“榜首”地位迅速终结。

这款诞生于台湾的应用具有极强的娱乐基因。17是由台湾艺人黄立成与朋友共同开发的社交软件,主打视频直播,用户根据观看人数可获得一定收益。这款APP的另一个噱头是,中国首富之子王思聪是其投资人。9月26日,王思聪发布了配有自己17账号截屏的微博,而更多粉丝也就奔着“国民老公”而来。

虽然在APP Store已被下架,但这并不影响之前下载用户的使用。直播、围观、评论、互动,哪怕没有主题甚至是毫无亮点的直播,都不影响它的火爆。直播被许多人看作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下一个风口,但直播社交背后,折射着都市年轻人的欲望与孤独。

各取所需的秀者与看客

对于移动社交软件,最热衷的往往是都市年轻人。17对最初用户的吸引力也许来自年轻人对时下新事物的好奇。创始人的娱乐背景带来一批娱乐明星和“网红”的入驻,也挑动了许多关注娱乐的人的神经。“就想通过直播,看看他们真实的一面。”一位17的女性用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上线之后,17在台湾因一连串低俗涉黄事件而饱受争议,也正由于涉性内容,反而使它赚足眼球。在人类最原始欲望的驱动下,使用者蜂拥而至,17也越来越趋向于“美女秀场”。

众多看客在手机屏幕前,观看长相出众或性感女性的直播,满足窥探欲和好奇心,他们不停点赞、分享,并在匿名的网络上发布极具挑逗的评论,直播俨然成为一场秀者和看客之间的狂欢。

点开正在进行的美女直播,上方显示的成百上千正在观看的用户,绝大多数为男性。随机进入观看者的个人主页,查看其关注列表,通常他们关注的都是一长串以性感照片为头像的美女用户。这些观看用户往往不发布任何动态,关注他们的也寥寥无几,是隐匿于17中的“窥探者”。

与看客共生并存的,是出于各种目的的直播者。

10月8日凌晨,一位名为“vbi_mc”的用户正在进行直播,有几百人在线观看。直播的主题暗含性的意味,昏黄光线下的年轻女性,身穿黑色蕾丝内衣,将胸部及以上对准镜头,她跟随正在播放的音乐时而唱歌,时而对着镜头飞吻,不断重复的话是:“各位宝贝请给我点赞,帮我分享。”

17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收益分享。若有1000人观看,直播者可得到1美元分红,当累积到100美元就能提现。

这位用户在17主页公布了自己的微信和微博账号,记者分别点击进入两个账号,发现她不停在拉粉丝群,翻至之前的动态,出现满屏微商广告。

众多窥探者的目的不言而喻,而紧随潮流又无孔不入的寻求商业利益者也利用这种心理,通过部分展露性感,获取利益,似乎是一种“共赢”。

韩露向《中国新闻周刊》坦言,使用17是因为“直播功能立竿见影”。她直播的最直接的目的便是“吸粉”,因为她在兼职做微商。一旦发现比较火的新社交软件,她便会去努力玩透,借此积累粉丝。

不同于其他“简单粗暴”的微商,韩露有着自己的心思。9月份刚开始玩直播时,只有几个人观看,她通过观察别人的直播,加上自己的摸索,尝试不同标题和风格,一次直播吸引到几百人观看后,开始积累到一定粉丝数,至今已积累至两万多。从白天如何上班工作,下班看电影,晚上在家里看书,都会成为她直播的内容。

孤独的年轻人

尽管传播内容备受诟病,17用户中也不乏出于善意和真正社交需求的年轻人。

在移动互联时代,精神和社交需求,在快节奏的都市中反而更被需要。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同的人,诉求于网络社交,通过信息的发布与交互,刷存在感来填补内心的孤独。

香港女生黎殷慈通过直播,从虚拟的陪伴中似乎找到了在深夜里的某种寄托。她做销售工作,中午出门上班,晚上十一点回到家,便会遵守约定打开直播,跟网友一直互动到凌晨。

她有过很长一段“宅女”时光。从中学时期开始便靠网店赚钱,持续了五年,网络的便利和丰富信息使她长期宅在家中,“家里舒服,不用看人脸色,可以做最舒服的自己。”宅到她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变了,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什么。

她朋友不多,每天只是面对同事和老板。随着年龄增长,朋友们有了各自的家庭,加之工作时间很难配合相约,因而每天下班后,她的时间几乎用于深夜上网浏览。在17上开始直播后,可以和不同的人进行互动、聊天,她很快乐。“好像朋友一样的感觉,他们觉得我在娱乐他们,其实娱乐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在娱乐。”黎殷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直播最久的时候是从两点多一直到天亮。黎殷慈那天失眠了,就打开直播,黑着屏给大家唱歌,大家不停点歌,她一首首地唱,一直唱到七点多。还有一次,和网友一起看网上的电台搞笑节目,“我们一起一直笑,然后天又亮了。”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二十多天来,黎殷慈积累了几千名粉丝,也有了固定的观众,她把他们称作“铁角”,也因此交到了新的朋友,正在计划线下聚会。

在17上,年轻人的使用体验以及移动互联平台优势是传统的QQ视频等无法比拟的。 “17感觉很像Instagram,更国际化。”一位在瑞士读书的19岁女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周围很多朋友都在用,她也跟风下载了17,在上面发布自己漂亮性感的照片。

20岁的大学生丁在宥时尚且热爱交友,和朋友吃饭、换新手机都拍照发布在社交网络。他把自己的微信放上17的个人主页,目前已经有十个左右的人来加好友,都是年龄相近的本地人。“我希望通过这个方式交到新朋友,当然或多或少也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他说。

21岁的大学生高翔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小时候他的父母都去上班,一个人关在家里,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他说,直播能让他接触到不同人各式各样的生活,“其实,还是因为孤单。”

“做自己是最好的”

除了孤单,性自然是无法跳过的关键词。

在直播时,有的女生俨然将手机屏幕当成镜子在照,向观看者展示自己的美貌和性感,享受屏幕下方不断出现的赞美之词,她们也并不进行什么互动,甚至一两个小时只是像照镜子一样对着镜头。

在各类美颜工具的修饰下,几乎所有主播的头像都是美女。不过,也存在直播中本人和照片严重不符的情况,网友称之为“照骗”。相比露骨评论,韩露反而更不能接受大家说她本人与照片不符。“17上面太多美女了,如果你只是普通人,大家可能根本不会喜欢你。”

不可否认,不少人看美女的目的并不单纯。韩露也清楚,展示性感可以吸引人。她的一位美国朋友介绍给她一个国外网站,里面都是付费的色情直播,他们觉得17和这个网站很像,都可以满足某些人的需求,相应地,也就有人进行色情直播以换取利益。她有自己的底线,对于色情视频完全不接受。但她也承认,有时候为了吸粉,在直播的标题上会打一些擦边球。

被骚扰是美女主播必须付出的代价。韩露为了加粉,在17上留了微信号,已经有200多人来加她,其中女性不足10人。最初加她的人,通常立刻要求微信视频,或者发一些猥琐视频和露骨的话给她,她会立刻直接删掉对方。

韩露的本职工作是动画设计师,她逐渐在直播中展现自己工作的一面,上述困扰反而减少。“可能最初的粉丝加我时,会觉得我纯粹就是来找存在感的,随着粉丝达到一定数量,新加我的人潜意识会以为我是网红或女神,反而会比较尊重。”她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

最初韩露以为“大家就是过来看美女脱衣服的”,普通的东西不会有人感兴趣。但在她尝试不同风格之后,偶然尝试发布自己制作动画的工作过程后,发现居然也有人感兴趣。“原来自然地做自己是最好的,可能部分人本来出于不单纯的目的,但他发现你有正当工作后,反而会变得单纯一些。”真实地展现自己却能起到了一定的自我保护作用。

事实上,正常的内容在17上也有生存土壤。一些直播唱歌,跟粉丝点歌互动的主播很受欢迎;有人直播看电影,也会有观看者来一起笑一起哭;直播画画、萌宠也会吸引不少受众。

天性乐观的黎殷慈喜欢同粉丝分享搞笑的东西,但是面对部分恶意或讽刺的评论,她发现需要强大的心脏。她不知所措,直到有朋友告诉她这是刷存在感的表现,她才渐渐接受。 “有些人是故意的,就是为了看你什么反应,我觉得他们很有趣,有些人就是为了发泄情绪。”

在黎殷慈看来,在移动互联网上去掉生活的伪装,更让人看清每个人的本质,“这让你明白,想讨好每一个人是不可能的。”

热闹与空虚

17只是网络社交在移动端的一个缩影。对于互联网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网络社交让他们体会到前所未有的丰富,也因实感不足而带来巨大的空虚,看似狂欢和热闹下却是内心的纠结。

黎殷慈热衷于网络社交上的虚拟陪伴。在各个社交网络上,她原本只是在屏幕背后默默观看别人的那类人,去年和男友的分手使她做出改变。她开始刻意频繁在社交网络上活跃,上传精心拍摄并美化的照片。“就是为了让他看到我每天都很精彩,让他知道没有他我可以过得很好,不,是更好。”黎殷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频繁自我展示之后,黎殷慈Facebook上的粉丝从一百多涨到现在的四千多人。Instagram上更多,有两万多人关注她。然而,她依然孤独和空虚,于是通过在17上直播,寻求网网世界中的虚拟陪伴。

然而,部分年轻人逐渐从网络世界回归现实。1994年出生的高翔自认为比同龄人醒悟更早。他也曾在移动端上频繁发布自己如今会嗤之以鼻的内容,以及“毫无营养”的照片。“过多地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是希望自己被关注。”在他看来,由于技术的进步,17用直播的方式取代了之前的静态的照片和文字。

他的社交方式带有某种90后的特质,往往有新的朋友,在网上聊得很开心,但是对方约出去见面,就会很抗拒。“可能不再喜欢被陌生人过度了解自己,已经习惯于躲在屏幕后,变得更愿意隐藏自己。”多年的网络社交,让高翔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慢慢习惯于隐藏,他也将这归结为自己爱看17直播的原因。

还能走多远

事实上,17在上线不足4月即引爆社交网络并非偶然。一位熟悉移动互联网的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国内社交产品正处尴尬期,需要新的产品;而台湾娱乐明星的参与和王思聪的号召力,带来用户积累;不可避免的色情擦边球,以及各种事件的推波助澜,最终成就了17。

迅速点燃的原因或许也成为17被下架的理由,“火”的背后是同现实中法律和道德的冲突。祸不单行,10月5日,17在台湾因涉黄被查,黄立成亦被警方传唤。

然而,对移动视频直播领域的创业者来说,17的风波却将更多目光引向同类产品,这让它有了“殉道者”的意味。随后,一个叫易直播的APP异军突起,之前并未做过多推广,在17下架后的7天内却涌入几十万用户,尽管不认同17的内容价值,它的创始人陈建文也坦言17的火爆相对来说“是一件好事”。

2014年8月份,陈建文意识到随着手机处理能力的提高和网络带宽的支持,移动视频直播迎来一个关键节点,利用移动视频做社交,前景广阔。

之前的社交主要通过文字、语音和图片形式,视频或许可以成为下一个社交的核心工具。现存的视频产品,长视频拼版权,短视频拼明星,而陈建文认为视频只有具备交互属性才能够做社交,他将目光投向直播视频。

类似移动互联网产品大都基于现代人“太空虚,需要不断使用新产品”的设计理念。上述业内人士也对移动视频直播的前景看好,“原来的社交应用都会尝试加上直播功能。”就在日前,Facebook已新加入了部分直播功能。

技术的保障解决了视频进入社交领域的入口问题,内容便显得至关重要。

在陈建文看来,无论是YY的在线直播平台,还是17的移动视频直播,都仅仅是“美女秀场”,并不能带给观众任何实质的价值,只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得以留存。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以及需求的细化和长尾效应,多种有价值内容才是真正被需要的。

陈建文预测移动视频直播的用户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提供有价值内容的人,他们是基础;第二类是通过被关注寻找存在感的人,他们构成热度;第三层就是从中获取所需内容的人。通过点对点的社交网络连接各类用户,使他们得以最终留存。至于如何避免17因黄赌毒被下架的结局,则需要通过产品定位的引导和运维团队的监管来实现。

就17本身可言,它的前景并不被业内人士看好。难以避免低俗内容,在国内很难做下去,而内容的单一和功能的单薄,也注定无法走远。

韩露并不打算将17当作社交软件,也不打算跟上面的粉丝做真正的朋友。即使是从中获得陪伴,并开始改变自己的黎殷慈,也并不完全依赖17,“它只是我跟人聊天的新的玩具。”她说,她正等着更有趣的新玩具。(应受访者要求,韩露为化名 实习记者/高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