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出國境殺頭!這種作物曾引發中國人口爆炸式增長,你多半也吃過

帶出國境殺頭!這種作物曾引發中國人口爆炸式增長,你多半也吃過

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川南農村度過的。天底下俱是一色的紫丘陵,如同千萬只堅挺的乳房。這本是精耕細作農業區,但在30多年前,一年裡,農民仍然有相當長的時間只能過著半飢不飽的生活。

飢餓的結束是農曆十月左右。那時候,漫山遍野的紅苕成熟了。白天,農民集體挖紅苕,晚上,大凡還走得動的人都帶了各種傢什——籮筐、背兜、竹簍——前來把自家分到的那一份運回去。哪怕夜色已深,家家戶戶仍然固執地點燃柴火,煮一鍋新鮮的紅苕,一家人飽餐一頓,打著嗝扶著牆上床睡覺。這時候,雞已經叫頭遍了。

紅苕的收穫,意味著至少有半年不再餓肚子。儘管紅苕算不上可口,並且紅苕吃多了,會有心燒反酸的難受。但是,那個年代,填飽肚子就是天底下最硬的道理。

那時候,我並不知道的是,紅苕這種鄉間最普通的作物,竟然也是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並安撫我們這些悲傷之胃的。

帶出國境殺頭!這種作物曾引發中國人口爆炸式增長,你多半也吃過

紅苕學名甘薯,又稱白薯、金薯、地瓜、山芋、番薯。從最後一個名字可以看出,它來自境外。所謂番,《辭海》的解釋是:九州之外,謂之番國。這個紅苕原產的番國,據考證,就是今天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爾和中美洲的墨西哥。

15世紀大航海時代,哥倫布把紅苕從美洲帶回歐洲。此後,大約在16世紀上半葉,歐洲的水手們又把它引種到了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

1608年,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發大水,水稻幾乎顆粒無收。翰林院檢討徐光啟丁憂在鄉,當他盤算種點什麼作物應急時,他想起了江南還沒人種過的一種洋作物。那就是紅苕。這之前,他的門客、老家在福建莆田的徐某曾多次給他送過。徐光啟試種後,發現它的產量非常高。

這位優秀的農學家敏銳地意識到,如果在人口眾多的地區推廣紅苕,勢必能養活更多人丁。特別是災荒之年,紅苕將成為救命糧。徐光啟總結種植經驗,寫下了如今已失傳的中國第一本關於紅苕的專著:《甘薯疏》。

徐光啟是富於遠見卓識的。他在寫《甘薯疏》時,紅苕引種到中國沿海不過十多年。紅苕來到中國,根據現存史料推測,應該有幾條線路,由不同的人多次引至沿海不同地區。

帶出國境殺頭!這種作物曾引發中國人口爆炸式增長,你多半也吃過

紅苕引種史上,陳振龍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福建長樂人陳振龍於萬曆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93年,前往呂宋經商。呂宋,是菲律賓北部的一個10萬平方公里的島嶼。在那裡,陳振龍第一次看到了紅苕,並從當地人那裡得到了作為引種之用的紅苕藤,還學會了栽種之法。這樣,當他回到故鄉長樂時,紅苕被他種進自家地裡。後來,福建因大旱導致饑荒,陳振龍的兒子向福建巡撫金學曾建議廣種紅苕救災。

果然,就像徐光啟試種那樣,紅苕既耐貧脊,又易於管理(徐光啟所謂“枝葉附地,隨節生根,風雨不能侵損也,根在深土,食苗至盡,尚能復生,蟲蝗無所奈何”)。更重要的是,紅苕產量極高,“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穀幾倍”,在飢餓線上苦苦掙扎的民眾,時時面臨倒下成為餓殍的危險,紅苕的出現,無疑雪中送炭。從此,“自是磽确之地,遍行栽播。”

入清後,陳振龍的後裔陳世元把紅苕引種到山東和河南,陳世元的兒子陳雲和陳燮再引種到河北和北京,以至於“大河以北皆食其利矣。”

與陳振龍引種入境的輕鬆相比,另兩個引種者的經歷卻充滿艱辛甚至冒著殺頭的風險。

萬曆八年(1580),廣東東莞人陳益與人前往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到了安南,受到當地酋長盛情款待。每次宴會,總有紅苕上桌。陳益覺得它“味甘美“,動了把它引種回國的念頭。然而,當時安南不許紅苕出境。陳益悄悄賄賂酋長的僕人,才獲得了苕種。就在他帶著苕種匆匆踏上歸途時,酋長獲知了他的陰謀,發兵追捕。幸好陳益的船遇上順風,才及時逃脫。兩年後,陳益在家鄉種植紅苕,其後“種播天南,佐粒食,人無阻飢。”

帶出國境殺頭!這種作物曾引發中國人口爆炸式增長,你多半也吃過

另一個驚險故事也發生在安南——兩相應證,也說明安南禁止紅苕流出的規定是真實的。

《電白縣誌》說,“相傳番薯出交趾(今越南),國人嚴禁以種入中國,違者罪死。”電白人林懷蘭的職業是醫生,他行醫於中越邊境時,醫好了越南守關將領的病。當時,越南國王之女患病已久,守關將領把他作為名醫推薦上去,林懷蘭果然妙手回春。一天,國王賞賜林懷蘭吃熟紅苕,林懷蘭表示想吃生的。在咬食幾口後,他把剩下的半截紅苕悄悄藏在懷裡帶回國。就是以這半塊還帶著林懷蘭牙印的紅苕為種,紅苕很快就“種遍於粵。”

紅苕進入中國,除了上述的海路記載外,還有陸路從印度和緬甸進入雲南的說法。

中國歷史上,即使是大一統的承平時代,人口數量也多徘徊在一億以下,直到宋朝,人口終於突破1億;明朝時則超過了兩億。但是,經過明末清初幾十年的大動亂,清朝定鼎天下時,人口已只有6500萬。從清初的6500萬飆升到乾隆時的4.3億,只用了100多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包括紅苕在內的洋作物引種中國,引起人口的爆炸式增長。

帶出國境殺頭!這種作物曾引發中國人口爆炸式增長,你多半也吃過

以四川為例,原本人煙稠密的天府之國,清初,竟只有區區80萬人口。清政府不得不實施了長達數十年的湖廣填四川。隨著移民進入四川的,就有插根藤子就會結出一串串甘甜塊莖的紅苕,以及同樣來自美洲的在高寒山區也能茁壯成長的玉米,在它們的滋養下,四川人口急劇增長,很快超過前代。

在我老家,今天仍種植漫山遍野的紅苕和玉米。不過,紅苕用來餵豬餵雞,玉米餵豬餵雞外,還用來釀酒。總而言之,這兩種被鄉人稱為粗糧的東西,過去,它是果腹的救命糧,今天,除了偶爾嘗新,它早已退出了餐桌。沉默的餐桌,它是人類進步的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