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四個四」革「產業」之命推進鄉村振

今年以來,松桃苗族自治縣以“四個四”革“產業”之命推進鄉村振興,實現了農業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全縣計劃調整農業產業結構19.84萬畝,調減玉米麵積6萬畝。完成調整面積14.69萬畝,調減玉米種植9.62萬畝,補種蔬菜1.42萬畝、茶葉0.65萬畝、食用菌0.12萬畝、中藥材1.15萬畝、水果2.92萬畝、其他3.37萬畝。

部署謀劃“四定”

產業定準。該縣堅持“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菜則菜、宜草則草”原則,因地制宜,積極調減低效益作物。在長興堡、盤石等生態優越、植被茂盛的鄉鎮發展以鐵皮石斛和丹參為主的中藥材產業;在普覺、正大等呈丘陵地勢、排水性好、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度適宜的鄉鎮發展茶產業;在迓駕-大路、松桃-印江等二級公路沿線交通便利、物流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鄉鎮(街道)發展以夏秋冷涼、冬春喜溫為主的蔬菜產業和以黃金蜜李、獼猴桃、柑橘、櫻桃等為主的水果產業;依託“黔東草海”豐富的牧草資源,重點在盤石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在太平營、孟溪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等鄉鎮(街道)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

方案定實。出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方案》,明確全年產業結構調整任務及步驟。結合縣內外兩個市場產業需求,對市場因素進行分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確定替代產業發展規模,精心制定生態畜牧、茶葉、果蔬、食用菌、中藥材、油茶等六大產業發展子方案。2018年,該縣計劃新增茶葉3.6萬畝、中藥材2.2萬畝、水果2.17萬畝、蔬菜1.57萬畝、食用菌0.134萬畝、油茶1.24萬畝、其他8.93萬畝,畜牧業總產值突破28億元。

規劃定細。堅持“規模種、成片養”,在現有的產業基礎上,統籌優化經濟作物區域佈局。在25度以上坡耕地發展精品水果、油茶、花椒、飼草等;25度以下坡耕地重點發展茶葉、中藥材、蔬菜、食用菌等。西部片區重點打造正大現代高效茶葉示範園區、普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園區、大坪場鎮精品水果產業園區,東部片區重點打造長興中藥材產業園區、盤石生態畜牧業產業園區。目前,形成了以6個省級園區為龍頭、10個市級園區為重點、12個縣級園區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格局。

政策定優。出臺《松桃苗族自治縣中藥材產業“十三五”規劃》,制定《松桃苗族自治縣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扶持辦法(試行)》、《松桃苗族自治縣中藥材產業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文件,充分利用政治、經濟、服務等政策,對中藥材產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農戶給予大力支持,對中藥材種植先進鄉鎮、村集體、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進行表彰,對帶動貧困戶增收效果明顯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在土地流轉中給予每畝80—400元不等政策獎勵,對種植鐵皮石斛每畝補貼14400元、丹參每畝補貼630元等,提高種植積極性,助推產業發展。

施工作戰“四到”

任務細化到村。制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任務分配方案》,緊扣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增加茶葉、油茶、果蔬、食用菌、中藥材種植面積的“一減五增”目標,將19.84萬畝產業結構調整任務進行逐一分解,堅持細化到村、組(社區)和地塊,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行清單化、項目化、具體化。按照“一鎮一特”和“一村一品”要求,在各村製作產業發展“施工圖”,明確工作推進時間、步驟及路線,通過因地制宜、細化任務,確保村村有特色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致富門路。

統籌調度到戶。通過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堂屋會等方式,協調解決調減玉米種植與落實糧食生產計劃、改變群眾種植習慣之間的各種問題矛盾,引導農戶積極調減玉米種植,將旱地、基本農田改種植效益高的經濟作物。通過入戶開展動員,鼓勵農戶加入專業合作社,提升致富能力。目前,召開群眾會、院壩會400餘場次,協調解決土地流轉有關問題200餘起。實現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全覆蓋,所有貧困人口均加入專業合作社。

責任落實到人。組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施工隊”,成立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調度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在各鄉鎮(街道)組建土地流轉、土地整治、園區建設、產業技術培訓等工作專班,明確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帶頭抓產業結構調整。統籌幫扶力量,明確250名駐村第一書記以及全體幫扶責任人為產業發展的廣播員、宣傳員和落實者,形成全縣上下“一盤棋”,幹部人人抓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局面。

技術指導到地。整合農牧科技局、扶貧辦、林業局、畜牧中心、科技中心等部門力量,圍繞生態畜牧、生態茶、果蔬、中藥材、食用菌、油茶等六大產業組建 6 個產業技術指導專班,開設“田頭學校”,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推進“三農”服務,彌補農業產業革命中技術人才不足的問題。共開展產前知識、種養技能、病害防治、加工銷售等培訓20 餘期,10000 餘人次,解決農業產業技術問題 2000 多個。

進度監管“四查”

暗訪督查。縣級幹部分片區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進行暗訪,瞭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針對暗訪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困難及時協調解決,對工作進度緩慢的進行督促。今年以來,縣領導開展暗訪督查共140餘次,發現問題60餘個,並對問題進行了跟蹤督辦。

專項檢查。重點圍繞春風行動農業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等開展專項督查。通過實地督查、隨機抽查、列表督查等多種形式,對責任單位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察認識、察責任、察作風,確保工作推進有人管、有人盯、有人促、有人幹。今年以來,共開展專項督查24次,累計發出專報、通報80餘期。

聯合巡查。由兩辦督查室聯合縣人大、縣政協、縣紀委、縣脫貧攻堅指揮中心督查組等開展聯合巡查,根據工作進度,及時對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進行跟蹤督查督辦,確保了產業革命向縱深推進。今年以來,已開展聯合巡查6次,通過巡查發現農村種植項目資金領域問題34個,轉立案12件,結案3件。

考核嚴查。出臺《脫貧攻堅產業發展一線幹部關懷激勵工作實施細則》《幹部召回管理辦法(試行)》等規定,建立脫貧攻堅產業發展考核獎懲機制,針對鄉鎮(街道)、有幫扶任務的部門、駐村第一書記、幫扶幹部等,採取“優秀、合格、較差”三個等次進行考核打分評級,對優秀等次的進行激勵關懷,作為幹部提拔任用的重要參考依據,對較差等次的由縣紀委進行約談並通報批評,嚴重的實行黨紀政紀處分,獎懲情況與單位及個人績效獎金掛鉤,今年共有3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

效果保障“四鏈”

延長指導鏈。圍繞“民心黨建+產業”,按照“農戶聯基地、黨員聯農戶、黨小組聯黨員、黨支部聯黨小組、黨總支聯黨支部”的五聯大黨建模式,延長產業發展指導鏈條,有效解決了產業發展“產、供、銷、加、運、訊”等環節農民“做”不了、企業“幹”不了、村組“統”不了、政府“辦”不了的矛盾,建成普覺鎮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大坪場鎮農業園區等7個“民心黨建+產業”示範點,發揮基層組織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延長產業鏈。堅持“以養供養、以養帶種、種養促旅、種養循環”,採取“養—肥—養”“豬—肥—果蔬(茶)”模式,在養殖場周邊建立牧草場和有機肥加工廠,發展牧業、果蔬、生態茶等產業。截至目前,新建和改良草場15萬畝,發展蔬菜種植26.26萬畝,茶葉、精品水果連片種植30萬畝,惠及貧困人口2.43萬人。同時,採取“種—養—旅”一體化發展模式,打造油茶、獼猴桃、中藥材等觀光農業基地,實現“林中有茶、茶中有花、花中有果、林中有人家”,促進農旅融合發展。目前,已打造正大“花語長征”、普覺生態循環農業觀光園、盤石黔東草海等農業觀光品牌,10個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帶動2萬多困難群眾走上致富路。

延伸銷售鏈。整合平臺公司、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金融機構、科研院校等資源,組建松桃苗食產業大聯盟,構建苗食產業聯盟交易中心、電商平臺及O2O實體店、對口幫扶團購消費扶貧、春暉社產銷對接平臺等四大產銷對接平臺,推動農產品定向直通直供直銷,確保農產品本地內銷和市場外銷。紮實開展“梵淨山珍·風行天下”行動,採取“基地—中央廚房—直營店—加盟店”“生態養殖—熟食加工—網上直銷或線下直營”等產供銷一體化模式,助推“松貨出山”。截至目前,發展產業聯盟成員120家,建成電商綜合服務站236個,通過“農校、農企、農超、農醫”定向直銷,實現訂單農業銷售量2043.3噸,佔全縣農產品產量比重55.75%,累計銷售額8億元。

延長增收鏈。完善產業發展分紅機制,讓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延長增收鏈,積極推行養殖業5:3:2和種植業2:3:5分紅模式,帶動貧困戶參與產業分紅。同時,積極鼓勵貧困戶按50-100元/人/天參與產業發展臨時用工需求,今年以來,累計帶動3萬餘人次貧困群眾參與產業務工,實現人均增收500餘元。以100萬頭歐標豬養殖為引領,按照“龍頭企業+國有公司+家庭農場+貧困戶”模式,大力推行代養模式。目前,已帶動8000餘戶貧困戶養豬,實現戶均增收5000餘元。完善土地流轉機制,盤活農村土地,目前,共流轉土地6.2萬畝,惠及貧困戶1.5萬餘戶,戶均增收1400餘元。(劉振斌 吳鋒 楊松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