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姓、氏、名、字、號

每當大家在後臺與小編交流時,小編常常會先問上一句“您貴姓?”那麼,到底什麼是姓氏?姓、氏的意義是否相同?名又是怎麼回事? 古人在姓名之外的字與號,都代表了什麼,有哪些講究呢? 今天,就讓小編為大家簡單說一說。

中國人的姓、氏、名、字、號

01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我國最早從女而成的原姓十幾個,如姚、姜、姬、姒等,它們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圖騰。

中國人的姓、氏、名、字、號

02氏

由於人口繁衍,原來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代號,這便是“氏”。當然,有的小部落沒這樣做,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小部落後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氏便越來越多,甚至於遠遠超過原來姓的規模。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用來區別貴賤,貴族有氏,貧民有名無氏。姓用來區別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則可以通婚。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這時氏開始轉變為姓。戰國以後,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這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秦漢以後,姓與氏合一,遂稱“姓氏”。

中國人的姓、氏、名、字、號

03名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意識形態。由於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及文化修養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很不相同。

“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說文》對名這樣解釋:“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為,黃昏後,天暗黑不能相認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這多少有些傳說意味。

人們發現使用“名”的便利性,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並對命“名”講究起來。實際上,名的出現是私有制經濟出現後的必然產物。古時天下為公,一個部落一個名號,黃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中國人的姓、氏、名、字、號

04字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字與名有密切關係,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範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顯。

中國人的姓、氏、名、字、號

杜甫 字子美 李白 字太白

05號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褥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示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周禮·春官·大祝》:“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號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時期還不流行,葛洪、陶潛有號,當時多數人沒有。到唐宋間才特別盛行起來,原因有二:1、倫理道德加強,2、文學發達,文人講究文雅。至明清,由於文人範圍擴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來。

中國人的姓、氏、名、字、號

傳統中國人的名、字、號講究頗多,既體現了泱泱大國的文明禮儀,也展示了古人生活多彩豐富的一面。作為新時代的中華兒女,學習與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任重道遠。

那麼,看了小編的介紹後,大家都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大家留言給我們。

中國人的姓、氏、名、字、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